关于去编制化改革问题思考


 关于去编制化改革问题思考

 

深圳社会事业机构去编制化改革已经推行较长一段时间,这两年来通过与相关机构及专家的大量接触,及近期的挂职设身处地,有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相关改革配套措施有待完善。

去编制化社会事业机构,不管是智库也好,高校也好,高级人才的出口天花板问题有待解决。原来的体制,事业单位高级领导干部与机关领导干部都是组织部管理干部,互派任命很顺畅,但是去编制之后,就割裂了。去编制化后,出现天花板及出路不顺畅的现象,人才流动和成长出路没有制度配套安排,导致至今相应社会事业机构多方受限,发展壮大困难。深圳不少家智库机构,多年发展停滞,因为高层次人才没出路,人才吸引力有限;又因为性质定位不明,往往靠个别领军人物靠市场化靠人脉支撑,收支平衡成问题,难以做强做大。特殊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想要引进有行政经验作风过硬的机关干部,因为高层管理层实行聘任制,没了干部编制待遇,都没人愿意去,只好以挂职锻炼方式借用,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最近有了相关思考,制了个表格,有些问题相应形象化,对于上述问题可以更直观认识。

(不同机构发展及用人形态对比表)

单位性质

财务形态

发展导向

发展形态

用人方式

高层人员

企业单位

自负盈亏

经济效益

市场化

市场雇佣

职业经理

事业机构

收支平衡

社会效益

社会化

职业聘任

旋转高层

政府机关

财政统筹

公共事业

法治化

编制定岗

国家干部

 

去编制化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多年来偏向于市场化营运,没有看到社会事业本身的社会属性,包括一些公益属性或是公共属性,相应的发展需要社会化投入甚至财政投入,相应的用人结构更多偏向类公共事业,偏向专业化。过于市场化甚至完全市场化定位去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用人和财务支持都出现种种问题,就如之前的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多年总结反思,偏向市场化并不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事业机构,不管是公益性的,还是公共事业,应主要考虑社会效益,做社会化安排。

社会化的发展形态不同于市场化。事业机构往往拥有部分财务收益敞口,但是又不足以自负盈亏,相应的收支平衡往往需要财政补贴或是社会资金支持。市场化营收之外不管是财政支持或是社会资金支持应该有规范化的支持基金配套,这就是相应的资金支持机制社会化安排。多年来,支持基金的规范发展并未到位,反而因为之前的不规范而出现限制而未能充分配套发展。

用人机制的社会化安排是另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事业机构相应的用人方式也与企业不同,职业化公益性专家化的聘任,决定这部分人职业化聘任的专门性,入行之后只能走专家路线。社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支支专业化队伍,相应的公共管理中对于相关领域的管理需要对应的专家干部,很多必须来自于这些队伍。这些队伍安排既不能是公职编制化安排,也不能完全市场化安排,相应的聘任制要长短结合,要有用人的灵活也要能留得住人,利于人才成长,利于促进事业发展。对于这些领域管理干部队伍,必须留有成长到一定程度转换身份的余地。也就是说,事业机构相应的高层管理人员赋予相应的干部身份,是保留高级人才出路所需。

社会事业机构高层的出路可以有更多选择,而不应该存在自我禁锢的天花板。对于高级人才在国家干部和专家、职业经理人身份转化方面有必要留足充分的余地。教授与处级干部转换身份任职有什么不可以?事业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与机关干部转换身份任职有什么不可以?这方面干部身份和高级经理的身份旋转,组织部门应该形成相应的制度。组织部门有必要将社会主要精英高层纳入管控和充分发挥其作用。

简单举举例子。比如说,国家级高级智库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相关管理层都是高级专家,给与他们相应的干部身份,不拿财政工资,随时可以转化身份到政府部门任职,政府部门干部也可客串到研究岗位从事研究工作,不用等到退休再行返聘,不任职退休享受相应所在地相应级别干部待遇,这应该没有什么不可以吧?又比如,深圳大学,高层管理人员,比如相当于处级干部的院长主任以上,保留相应干部身份,与政府机关干部互换岗位就不存在问题,不至于这部分人退休只拿企业退休待遇,用人没吸引力,管理人员出路卡死,高级人才聘用自废武功。类似的问题深圳诸多智库机构和高校都是普遍存在,亟待解决。

去编制化改革,对于社会事业发展来说,改革成效证明方向是正确的,相关社会事业底层活力充分激发,原有实行编制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诸多弊病得以革除,发展形态积极向好。但是由于高层管理人员用人体制没有配套处置好,相应出现发展的天花板,给改革成效打了折扣,甚至存在走回头路的声音。相应的改革配套完善还需进一步深入,完善顶层设计,动作不见得很大很困难,很大的因素需要上级的决心和制度调整,靠底层机构自身去推动完善甚至是地方政府部门去推动,都很难到位的。

社会事业机构去编制化运营,由组织部门把控,保留高层管理人员相应干部身份,留好高级人才出路,是相应社会事业持续做大推动发展的必要措施。这是社会事业机构门类繁多,人才高度专业化,职业化决定的。社会事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主要构成板块,与单纯的企业和政府机关不同,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很难统一,不能刻板一刀切。所以相应领域适应现代经济运行模式和法治化政府运作,有必要适当精细化进行改革完善相应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这方面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将是改革发展的重头戏,要严肃对待每一个细分领域,不能像以前推动改革那样大而化之,求大求全求轰动效应。当前的改革发展是在建好框架毛坯之后的装饰装修工程,需要慢工出细活。

去编制化改革应及时进行总结,是可以推广进行更多的试点了。

 

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