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北莫看中国教育
今天参加学校落实广东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工作会议,主要涉及学科申报的主要问题,全程听下来,对于学科建设和学校提升方面有了大致的认识。这又是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参会过程听了领导和老师们的介绍,才初步了解“双一流”是怎样操作。查了资料对之前985、211概念有了些了解。结合这段时间在学校面对焦头烂额的财务预算问题,对于高校的一些投资和运作初步有了些概念。
国内教育基本上还是只是吃财政饭的,深圳大部分新办学校说是没有编制,也大致是依靠财政支持,港中大(深圳)说是实现收支平衡,有部分社会捐赠,向政府要的钱也不见少。这个政府财政花钱的大头,养了很多人,也支撑了全国对人才的需求。但是与世界一流比较,对国家发展需要来说,还是存在差距。最主要是社会需求多样化,人才需求多样性,刻板的学历教育满足不了社会需要,通识化培养模式甚少培养出多样化高端人才,与职业需求的脱节增加了社会教育培训的成本和成效。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一所创新型中外合作高校,创办之初面临的问题无疑很多,到目前走过的路程也有点不顺,但也不能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各种办学模式的尝试和存在。国家需不需要俄语人才,需不需要学习俄罗斯和中亚俄语国家的先进学科和文化,这是需要的。再说,这也是一个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互通信息的重要窗口。全国也就这么一所中俄合作大学,将其建设好是国家的需要,建设好了也必然会出成效出成果。合作协议规定采用莫斯科大学办学模式,大量聘用莫大教师,成本是比较高,但是学生成长历程和成就是与国内其他高校有所不同的,多花些成本买来中国教育的差异性和成效未必不是一个好尝试。对于深北莫来说,这样特殊的学校,采用莫大小班教学,规模远期也只有5000人的迷你大学,期望学校自己短期实现收支平衡是很难的,财政支持是生存所需。2021年首届本科生毕业,成果有待时间检验,而其中就数学系毕业生进入华为被认可,提前与数学系打招呼预招毕业生的反应看,深北莫教学成效的尝试结果是值得期待的。
这是一个教育多元化的案例。实际上教育真正多元化的应该在职业教育。在观察中国教育办学体制过程中,近期对于职业教育多有感想。小孩中考,身边家长和孩子为什么都不愿意甚至害怕进职业学校?深圳的职业学校应该还算不错的,但是也没有小孩愿意上。职业学校得不到认同,不只是传统观念的低人一等的问题。职业学校本身就应该是与行业,与企业密切关联的,必须是能学到一技之长的,但是我们的职业学校有多少专业与行业协会,与头部企业联合共建?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正常应该更新变化较快的,也决定投资是比较多的,但是我们的职业学校有相应的投入吗?政府投资绝大部分投向了普通学校,尤其是所谓考试优秀的几大名校。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职业教育本来应该是终生教育的重要板块,但是我们的职业学校,一方面面向社会职业定向再培训严重缺失,另一方面后续高端继续教育渠道也严重缺乏,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职业教育没有后路,没有走向更高端学历、更高端职业认证,更高端职业成就认可的路径,死路一条谁愿意走?!
说到高端职业成就的认可问题,本人也深有感触。本人近期是想到高校沉淀一阵,但是我是本科学历,成果零散,社会认可度有限,即使自我感觉有一家之学说,但是这有什么途径能得到认可呢?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就是一个学历体系,而没有社会化成就认可的安排,甚至高端职业认证、国家和地方功勋系统都是缺失的。高校本来就是一个最好的认证体系安排,职业高等院校应该有高端职业认证系统,普通高校应该有学术成就认可体系,政府监察考核部门应该有功勋确认系统。这样的成就认可体系完善了,真正的高端人才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充分发挥作用。
对中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无度扩张导致教育的求量不求质的低效化内卷,感觉财政甚至社会的钱投入方向是有点问题。当前为了所谓教育公平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通识教育的投入已经到了极致,而更能出成就的差异化的职业教育和有方向的科学团队的投入明显不足。对于“双一流”的投入方式,是对原来985、211投入模式的一种修正,但是针对性感觉还是欠缺,比985、211撒胡椒面更有针对性了,但还是撒胡椒面。学科建设关键是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凝聚力,钱要因人而拨,考核要看团队的成长和发挥作用。而因人而拨不是挂个名就可以拨钱的,深圳高科技和高校补贴就干了不少挂名实际长期不在深圳的无效补贴的事。不诚实挂名与诈骗何异!该有的惩罚规则不能因为名人名家而成摆设。
以人民为中心没错,共同富裕也没错,但不能不顾效率去一味满足“多数人”要求。现在有些地方在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上有些举措方向上已经走向极端化,也是值得警惕的。公平要有,效率也要有。“多数人”利益不一定等同于人民利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的是国家民族长远利益。
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