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大学时开始接触定位理论,但真正研究是从09年开始,至今已经有12年,从13年开始从事定位咨询工作,期间在焦耳川式快餐和老乡鸡担任过品牌战略负责人,在来回的甲方和乙方的工作经历,让我对营销有了更深的感悟,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得到定位理论的普惠,我和伙伴们合伙创办了好伙伴战略定位咨询公司,为一些成长型企业提供战略定位咨询服务。从今天开始我会把定位系列的所有书籍按照写作年表进行解读,让更多人的人了解原版的定位理论。今天开始解读第一本书《定位》。
我在春节疫情期间在抖音上直播了一天讲解了这本书,当时有1000多人观看了直播。我们今天解读的是特劳特邓德隆老师翻译的新版本,里面结合了一些新的中国地区案例。
定位书开篇讲到了沟通已经成为巨大的麻烦,简单的是说就是传播的信息接收方听不懂,投入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交易成本越来越高。
定位从一个产品入手,这个产品可以是一件商品,也可以是服务,机构甚至是一个人,后来里斯和特劳特还合著了《人生定位》。但定位并非改变产品,而是要调整潜在顾客的心智。定位的本质不是开创新的事物或者认知,而是关联和调整顾客心中已有的认知。这其实是定位理论的精髓,需要细细揣摩。比如青花郎关联茅台,打出中国两大酱香白酒之一,本意不是要做酱香酒第二,而是要做中国白酒第二,所以不用纠结酱香酒顾客能不能听懂。东阿阿胶关联人生鹿茸,打出滋补三大宝,人生鹿茸和阿胶。为了能让顾客信服,标注是《本草纲目》记载的,因为顾客对《本草纲目》是有认知的,本质上也是关联认知。
所以在定位书籍的第一章,重点讲述了定位的本质。我们想要获得成功,就要面对现实,而现实就是顾客心智中早已经存在的认知。在2019年定位50周年高峰论坛上,邓德隆老师讲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不在老板的心中,也不在你我的心中,而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里,人们对信息的第一反应是排斥,只能接受与心智认知相符的信息,而现在我们发现有很多品牌都在试图改变人们的心智,这些都是徒劳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更像一个过滤器,最终只有很少的信息能够进入消费者的心智,所以应对传播过度的社会,最好的方法就是极度简化信息。
我们经常说多就是少,少就是多,只有简化信息,摒弃含糊不清的词语,让顾客能够听到,筛选出最容易进入顾客心智的原始信息,提高传播的效率。
什么是事实,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是事实,顾客已有的认知就是现实。定位的精髓在于把认知当作现实来接受,然后重构这些认知,以在顾客心智中建立你想要的定位,这就是由外到内的思维方式。
苏大海评:其实定位的第一章有很多很精华的内容,越读越有感觉,里斯和特劳特先生在第一章就告诉了我们定位的精髓。在后来很多次的定位分享上,邓老师经常去讲解定位第一章的内容,定位的本质不在于创造新的认知,而在于关联已有认知从而重构认知,理解了这句话,那么我们对定位的理解就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