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于乡村振兴的九个问题》的三点认识
——兼与刘守英教授商榷
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卫祥云
读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教授《关于乡村振兴的九个问题》(以下简称问题)后,感到这是一篇潜心研究我国农村发展和问题的文章。
虽然文章未提出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倾向性建议和意见,但却明确指出了目前存在问题的实质所在。尤其是对一些敏感问题的提法及现状,似有点到为止、不再深触之意。给人一种“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觉。
由于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农村问题比较感兴趣,在读完刘教授的《问题》后,感到有三点认识值得商榷。并认为这三个问题是研究中国农村发展和解决农村问题的核心问题。
一、产权问题。
产权问题是中国农村问题的基本问题。目前,农村的产权包括土地所有权、农民宅基地所有权等。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这种产权持有模式导致了中国城乡之间资源要素不能流动的现状。
为此,刘守英教授提出的建议是“让整个要素在城乡之间流通,这样资源就会下乡,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就会往乡村走,土地资源使用在乡村才有回报。城乡之间要素打通之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才能平衡”。
但如何才能让城乡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起来,我认为不解决产权问题等于缘木求鱼,难有结果。
二、集体所有制问题。
集体所有制问题与产权问题密切相关,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于集体所有制问题的讨论和争论不是本文要阐述的内容,如果读者有兴趣可参阅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产权的逻辑(卫祥云著)》一书。
对此,我推崇刘守英教授的观点:“现在一定要注意,不能把乡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混淆,很多人都试图用发展集体经济来解决乡村的产业问题,这是错误的。乡村的产业发展、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靠集体归堆经济来解决。”
这里需要阐明一个观点:在这几年的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中,集体所有制企业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者正在得到解决,基本做到了产权明晰和责任有限。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改革问题尚未真正破题。这是下一步研究和改革农业农村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三、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问题。
《问题》在阐述“需要关注与研究城乡关系”中指出:“乡村用什么东西来跟城市交换,这是城乡关系的起点,而不是城市去农村做什么。”刘教授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问题。实际上也是产权问题和集体所有制问题的改革如何破题的大事。
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目标是农业集约化,而农业集约化的载体是土地集约化。对此,我的看法是:城乡之间的要素交换固然重要。但现在和今后很长时期内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仍然是生产要素在农村流通。这个问题不解决,农业农村的产业化进程难以解决。我本人在42年前(1979年)承包的土地仍然处在条块分割之中。虽然一直在流转,但土地的利用率很低。根源在于流动性不足,难以实现集约化。所以,我认为只有解决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才能从根本上打通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藩篱,为将来的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个人对农村改革问题的研究现状乐观其成。其理由是:回顾过去十年,我国已成功跨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日益稳固,广大农村已告别绝对贫困,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展望未来十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更加坚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迎来更大的改革契机,过去未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将会有新的突破。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2021年7月22日
参考文献: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特供信息 《关于乡村振兴的九个问题》(作者,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