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旅游规划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科学谋划与不断创新的学问,既要有扎实的功底,严谨的态度,还需要艺术创造能力,以解决好“顶层策划——项目规划——创意设计——施工指导——运营咨询——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探查、发展、巩固、停滞、衰退或复苏各个阶段,随着游客数量和时间的变化,旅游地的环境受损状况变化为:基本无→受损开始→压力巨大→问题严重→不堪重负;旅游接待设施供求关系变化为:基本无→基本完善→完善→过剩→收购。由此可以看出,当旅游景区发展到成熟阶段,即将进入衰退阶段时,会出现环境压力、设备过剩的问题,如果要使旅游景区重获新生,必须进行创意策划、创新运营与管理。因此,笔者认同,最大限度地弱化(降低)硬件投资比重,提高景区软化率,实现同一硬件支撑、多产品百花齐放,是未来景区(旅游产品)开发的首选之路。尤其是在文旅融合、体验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以及旅游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下,除了资源、景观、设施设备等硬件支撑外,创意、体验、文化以及科学完善的运营管理等“软性”要素才是旅游景区持久有序发展的一剂良药。
创意思维是推进旅游规划创新的重要武器。魏小安说过:“我们现在的旅游规划在一定意义上走到头了”。甚至有人认为:现代旅游规划,若无创意,可以说一文不值!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那些等级高、特色鲜明的“二老”旅游资源已基本被开发殆尽,目前留下的是一些特色不是十分明显的旅游资源。因此,这类旅游资源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的开发利用思路,更多地需要将独特、新颖的创意思维注入到策划和规划中,以突出特色,达到差异化发展的目标,方能抢占市场先机。“跟着课本有绍兴”、罗平油菜花“旅游节”、萤火虫地下溶洞、常州旅游明星城市、废旧工厂的利用等无不凸显出创意对于旅游规划的重要性。
体验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规划设计的水平。从“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的说法来看,旅游规划设计的最大追求即为体验性。体验导向的规划模式是从旅游者最重要的需求出发,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旅游者的满足感,让其留下难以遗忘的旅游经历。如,红色旅游规划中以“吃一次红军饭、唱一首红军歌、穿一次红军草鞋、上一堂红军课”的体验活动让书本上的故事人物走进生活、走进群众,使得旅游项目更具可参与性、更为吸引人;迪斯尼乐园以“让园内的所有人都能感到幸福”的规划开发理念,在整个园区内进行的体验式经营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现实中的童话世界。
文化因素是旅游规划考虑的重点内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挖掘与利用是旅游规划策划的核心工作之一。在文化中提取出能够反映游客“恋地情结”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在旅游策划规划中反映出地方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充实旅游地的产品体系,提高游客体验。无论是小伙丁真带来的理塘“旅游热”,还是“艳遇之都”丽江的响亮名声,其实都是在旅游者在地方文化的基础上,给旅游地赋予了一定意义之后所带来的流量。还有一些传统村落和民族地区亦是如此,通过对文化的利用,最终体现的是乡愁与异态生活方式。因此,在旅游规划中,不能将这些地区简单地进行硬件投资与建设,更重要的是将“地方性”充分考虑在内。
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是旅游规划的后续保障。运营管理常常是旅游发展中较容易被忽视的方面,由此也引发了诸如公地悲剧、反公地悲剧、利益博弈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乡村旅游地区,已经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如西双版纳傣族园园区内居民联合起来对抗傣族园公司、围堵公司办公室、不配合公司的日常管理、阻止游客进入傣族园等现象。还有类似哈尼梯田等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其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在城市化、旅游化以及“种田不如打工”思想的引领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使当地农民回归农耕,并在旅游发展中受益最大化,从而将梯田文化、哈尼文化长久流传。显然,西双版纳傣族园、哈尼梯田出现的问题都不是“硬件”投资所能解决的,主要还靠运营管理体系的“软性”支撑。当然,目前关于社区参与的景区运营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一大热点,如旅游吸引物权、地役权的提出。在实践中,虽有九寨沟的官、企、民共同参与混合经营模式的引领,但是如何在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机制,充分考虑社区参与,最大程度地使当地居民分享旅游产业带来的增值收益,是旅游规划落地之后需详细考虑的问题。
总之,不论是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特征出发,还是从国家大背景和旅游者需求考虑,过量硬件性的投资或许已经不适合了,创意思维、体验程度、地方文化、运营管理体系等“软性”要素才是旅游地走向复苏、转型升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