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县城记1


  第一章

  其实高考落榜的结果也是在王昭武的预料之中,包括“泡泡糖”的榜上有名。“泡泡糖”是王昭武在文科班时的同桌,高三分班后他俩坐在一起。“泡泡糖”是九六届的学生,后来留级到他们班级,因此来说比他们班其他同学都多“深造”了一年,加上他平时学习特别刻苦,所以考试成绩每次都在班里排第一名。高考前他是罕井镇高中文科应届班中最有希望的一个。现在他终于打破了罕井镇高中十几年来文科班一直被“剃光头”的记录,这是罕井镇高中全校师生最为轰动的一件事了。而对于“泡泡糖”这个外号的来历,是因为该同学平常有事没事时嘴巴总爱动来动去,嘴里好像一直在嚼着“泡泡糖”一样,所以大家便送了他这样一个绰号。

  虽然高考前王昭武也曾对自己考上心存侥幸,这也许是所有人最普遍的心理,明知不可能但仍然抱有幻想。所以王昭武得知自己没有考上大学后,心里有点痛,但很快便想通了。是啊,大家都没考上,他又何必太自责呢。况且王昭武自己上高中还是属于那种比正常录取的学生多掏了几百块钱的“借读生”身份,他要是真考上了,那才算全罕井镇上最大的“头条新闻”呢!王昭武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人。

  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同班同学,在罕井镇高中读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重点高中没有录取的。但自己作为“借读生”身份,他内心曾经还是有过一点点自卑的,他的学习还是并不怎么好,尤其是数学和外语,经常两门课程考试成绩加起来不足一百分,这也是他中考最终没有考上高中的主要原因。

  整体看来,王昭武高中三年的时间几乎全被他整天待在宿舍里看小说荒废掉了,自己还整天做着不大不小的“作家梦”,虽然偶而也在一些小报上发表过几篇“豆腐块”,但高考是残酷的,哪个学校愿意要一个数学考了百分之四(百分位是陕西省内统一实行标准分制度,即假设全省若有一百名考生,他就是考了倒数第四名),英语考了百分之十三的文学爱好者?即使他再有天赋,再有才华。

  听到李博考上了大学,王昭武是既高兴又沮丧,高兴的是好朋友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沮丧的是为自己的不争气。李博算是他高中三年里最要好的朋友,高一高二时王昭武和李博一直是同桌,下课时会一起去打乒乓球,课余时两个人也常有斗嘴,不过争执过之后仍然是好朋友,而且他们俩还曾同时喜欢过班里的一个女孩子樊晓玲,不过樊晓玲后来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还经常和罕井镇街道上的小混混来往,所以他们俩也都放弃了。只是两人从来未曾为樊晓玲而争风吃醋,虽然都曾单恋过她,这是事实。

  高三分科分班后,俩人关系仍然很要好,高考的前一天夜上,两个少年还睡在一块,倾心长谈了一番。李博的家庭本来很幸福,但天有不测风云,高考前两个月,他父亲李长源替别人下矿井时,不幸让一块从井口掉下来的石块砸中了腰部,全身瘫痪,差点连命都丢了,幸亏李博的姐姐那时师范学校刚毕业,和他妈一起在医院照看他达李长源,这才没有耽误他的学习,但毕竟在心理上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不过李博表现的很坚强,而且也很乐观。只是学习变得更刻苦了,也许他内心的滋味也不好受,只是不愿流露出来。

  高考那天李博是穿着凉拖鞋进考场的,精神状态很好,发挥挺不错。当然他本来成绩也一直很优秀,现在终于“金榜题名”,被他向往已久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了。送高考录取通知书那天,罕井镇邮局专门去了一辆小轿车,还在李博家门口放了鞭炮,他也算是他们村走出去的第一位大学生。镇政府领导后来考虑到他家的特殊情况,给他去北京上大学时资助了两千块钱。

  回到家中的王昭武,他达王发录和他妈王玉香都没有责怪他,当然自家的孩子学习成绩自己也清楚,所以对王昭武第一年参加高考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王发录劝自己儿子想开点,不行再补上一年。他妈王玉香也在一旁张罗着说:“发录,听说县重点高中今年考得人多,要不今年咱们也找找熟人,准备些钱让娃到尧山中学去补习。” 王昭武头脑中一片乱糟糟的,他一声不吭的回到自己的房间。

  暑假在家里的日子很难熬,简直是度日如年。王昭武因为自己没考上,加上一时生活上失去了目标,常为一些琐事与他妈王玉香争吵。王发录一气之下把王昭武赶到果园去干农活,王昭武也和父母赌气,每天中午都去果园锄草,炎炎的烈日当空暴晒着,晒得他浑身直褪皮。于是他一边在果园里除草,一边盘算着准备瞅准机会,拿着自己的高中毕业证偷偷离家出走,去南方的城市里边打工,边写作来实现他梦想已久的“作家梦”。幸亏后来王发录无意间看到了儿子写的日记,便心平气和的和王昭武进行了一次长谈,劝他好好准备去补习,就这样王昭武的南方“文学寻梦”计划还没开始便提前“胎死腹中”了。

  艳阳高照的九月,王昭武带着他达王发录东挪西凑来的学费,来到久负盛名的县重点高中尧山中学补习。初入校那天,他几乎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一则学校里的人太多,到处都是;二来学校占地面积特别大,是他以前就读的罕井镇高中的六七倍,校园里有许多城里的女孩打扮的花枝招展,王昭武再低头看着自己一身穷酸的打扮,他感觉有点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来这所重点高中补习的人特别多,听说还有外省的。排队报名的学生一眼望不到头。耳朵里面听到最多的便是什么“这个学校升学率今年达百分之六十,又考上了几个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还有高考分数线又降了”之类的话,也许这是大家讨论的最热门的话题吧!第二天王昭武走进教室,班里黑压压一片,他大概的数了一下,前后一共十四排桌椅,一排又挤了十个座位,留下两边窄窄的过道正常人需要侧着身体才能通过。据了解尧山中学就这样的文科补习班全校就有三个,足见竞争之激烈。中午排座位的时候,是按高考分数的高低依次进教室挑座位,王昭武这回才切身体验到分数的力量,分数在前面的座位随便挑,等到叫最后几十个人的时候,前面的座位已经占满了,老师也不好意思再挨个叫了,让大家随便挑个位子坐吧。这可能是最为公平的办法吧,王昭武心里暗自想。

  王昭武分数偏低,他哥哥王昭文这一年已经调到蒲北县刚刚成立的中国银行蒲城支行,开始当了营业部主任。所以他哥哥提前找熟人给班主任田赵莉打了招呼。这样他才被安排坐在了第一排,但是座位特别偏,黑板的另一面反光厉害,就这种结果他已经很知足了。王昭武在班上也遇见了之前就在尧山中学读书的初中同学李美霞、司美红和张剑丽,大家现在都在同一个班补习了。他们所在的这个文科补习八班人太多了,上课的教室本来就是将两个以前的教室中间的墙拆掉后合在一起的。像王昭武这样的视力,摘了眼镜站在最后一排,连讲台上的老师是男是女都看不清楚。而且坐在后面的同学上课,根本听不清楚老师在讲什么,虽然有扩音器,但总是回音太大,很难听清楚。教室里的气氛很沉闷,很少有人来回走动,大家都在默默的看书,也许都是高考落榜生的缘故吧!教室里过几天就会走掉几个人,听说是高中专的录取通知书来了,但很快又会补进来几个,其中不乏有高考成绩上了省录取分数线的。

  晚上王昭武回到自己租住的地方,同屋合租的阿飞对王昭武说,昨天新来的那个女同学分数已经上了二类本科线,但好像嫌弃录取的学校不好,所以又来补习了。这个女同学叫杜海燕,身材长得苗条,脸蛋上的肤色是健康大麦色,人一笑就露出脸蛋两侧深深的酒窝来,听说家中父母都是蒲白矿务局单位的领导。怪不得刚来便得到了班主任田赵莉的重点关照,直接在第三排中间给她挑了个座位,很明显就是班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而且阿飞还告诉王昭武班上有哪几个同学上了省线的,哪几个上了地线的,另外还有十几个离线就差几分的,听了这些情况之后,王昭武再想想自己的分数,离线还差一百多分呢,相比较之下简直是自卑到极点。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最让他感到沮丧的是,数学有好多题目自己不会做。以前上高中时,碰上数学课,他总是拿着本小说回宿舍去逍遥了,现在一下子碰到这么多难题便无从下手了。不过他听说那个叫杜海燕的同学数学成绩也不行,她上了二本线是因为其它四门课程高考成绩考得不错,所以王昭武一想到毕竟还有人和他数学水平一样,心中便没有了太多的忧虑。

  在县重点中学补习花费很大。光补习费就四百块钱。还要每月花钱在外面租房子,学校并不提供住宿。每天实行的是三餐制,王昭武经常感觉到自己每次吃饭都好像吃不饱,不过学习上同住的阿飞数学特别好,但他的英语和自己一样差劲。每天晚上放学后,王昭武都准备了一大堆数学题来请教他,还好阿飞并不介意,总是耐心地给他讲解,直到听懂为止。尽管如此,由于数学基础知识太差,虽然他算了许多道题,但进步仍然很艰难,当然每天晚上都会一直做题到深夜十二点,直到楼下的房东嚷嚷着要停电时,他这才爬上床休息。早晨一大早就往学校走,班主任田老师早就守候在教室门口检查早读了。星期天别人躺在床上睡懒觉的时候,王昭武已经一大早去了学校,找到一个没人的地方,认真的记英语背单词了。他要对得起在农村辛苦劳作的父母,更要对得起自己。他在心底发誓要把高中荒废的三年时光全都捞回来。

  一天晚上大家正在上晚自习,教室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班长介绍说此人是另一个文科补习班的。那同学走上讲台,摆出一副很成熟的样子。他开口说:“大家停一下,耽误大家几分钟,说一件与大家利益紧密相关的事情。咱们两个班的历史老师,也就是刘老师,在给我们大家上课时,大量口语化使用,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史料与课文内容的相结合,更不要说什么寻找高考的切入点,完全是混日度食。虽然他还担任地区政史地协会的理事,但这一段时间以来,他又教给了我们大家什么呢?我们来这所学校补习,就是冲着重点高中的牌子来的。和我们一样的同学都能跨入大学的校门。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我们补习的目的,就是要证明自己和他们一样,照样能考上大学,甚至比他们考上的大学还要好,大家说是不是?”

  “是!”

  下面响起一片异口同声的回答,很多同学都很激动,也许大家心里自开学来一直憋着一口气,正好借此发泄一下。

  他又接着说:“学校领导在接到我们的意见后,迟迟不予答复,我们的时间是浪费不起的。现在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争取和维护我们共同的合法权益而斗争……”。

  讲台下顷刻之间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接着,就有一份抗议书的签名信在同学们周围传开了。大家热情都很高,一个接一个纷纷将自己的名字签在上面,王昭武也毫不犹豫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说老实话,他从一个小镇上来,读了那么多年书,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所以他当时感到很悲壮,好像是要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去英勇献身一般。

  这个“事件”第二天便有了回应,上政治课时,他们的代课老师也是高三年级的组长李常余便讲话了。他很生气的说:“你们的心情我们学校能理解,不是我们不考虑你们的意见,而是事情的解决要一步一步的来。学校原则上同意你们的意见,换上你们推荐的徐老师代你们的历史课。但是校长这两天开会去了,要换一个高三年级的任课老师,必须要校长点头同意才行。你们便等不耐烦了,竟然采取联名上书抗议的这种行为,唯恐天下不乱。你们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吗?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让一个上了年纪的任课老师以后还怎样再在学校教书呢。你们补习班学生的毛病就是太浮躁!”教室里的同学们都低下头,大家谁也不说话。当然有自觉惭愧的,也有不以为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