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思考
近期,深圳企业外迁外溢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企业发展中的迁移和外溢,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不同抉择。迁移大多数是生存抉择,是成本问题或政策问题如环保,是在企业不得已情况下发生的,迁移成本是很高的,不是面临生存问题,一般不会出现整体迁移。所以对于企业所谓外迁的问题,更多状态是外溢发展,在其他地方做新增量投资发展,这是更多企业外迁的先兆动作,当在外地打好基础,为控制成本,技术落后的老基地大多会被放弃或转型。这是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造成外溢外迁,可能是本地转型升级缺乏空间,也可能是成本偏高,还可能是新选择有诱人的招商条件等等。就这几方面来看深圳企业外溢发展,可以说,趋势是挡不住的。土地空间的极限,成本的快速攀升,加上全国推动营商环境改善的得力,各地发展招商的竭尽其能,深圳攒到钱的企业外溢发展是必然的态势。而在这种态势下,深圳如何保持创新优势持续发展优势才是值得高度重视的。
深圳发展到当前阶段,要持续发展势头,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几点要认识清楚。
首先,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保持竞争优势是深圳发展的必然取向。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深圳产业升级倒不存在空心化的问题,更重要的反而是保持竞争优势的考量,深圳成为重要资本运营中心,成为重要金融中心,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是必然的。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企业外溢发展需要保持平常心,无须过于焦虑。
这其中要考量的是香港融合发展问题。深港产业雷同的趋势难以避免,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发展,实现国家维持外循环大格局,深港必须进一步推动深度融合发展,避免产生排斥影响香港。保持香港独立性不受威胁是国策导向,要推动深港进一步融合,香港主动作为另说,在内地只能在深圳做文章。前海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已经可以判定,做深港融合的推动文章港人不感冒,做推动国际化服务文章也难以谈起,从此以后也就是普通自贸片区而已。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方不扩大区域,可以推动的空间也过于狭小,缺乏推动融合的想象空间。区域合作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实质架构,至今还磨合不出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要推动深入的融合难度可以想象。期望很高,收获不好预估。深圳要实现国家战略,还必须有更大的魄力和措施推动深港融合发展。现在可想像空间只有东部盐田大鹏,建议及早进行规划设计,等东部开发起来,就没有想象空间了。这是深圳的使命,也未尝不是深圳的机会。
其次,两小时产业配套生态圈的完善保持要格外重视。深圳很幸运在走向发达过程就确立了科技创新的品牌优势,这是发达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和保持的取向。深圳要保持科技创新的优势,实体产业就不能完全空心化,尤其是电子信息、机器人自动化等创新优势产业,两小时配套生态圈的完善保持很重要,配件市场要完善保有,加工中试车间不能缺乏,工业设计与展示平台要多多益善。这方面企业外溢发展最好在周边保持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就像注塑工厂,五金加工,即使低端,也不能没有。两小时配套,东莞惠州有对深圳也是可以的。
这其中要考量的是大湾区区域合作的有效推进。对于深圳来说,大湾区区域合作内地侧重点在深莞惠同城化推动。深圳和东莞产业联动的互补性很强,深圳与惠州职住互补空间较充足,推动深莞惠同城化,对于深圳保持产业链的生态,对于缓解深圳超高的成本都有意义。深中通道通车之后,中山的互补作用也会凸显。两小时生态圈的打造,有赖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便利化等系列同城化安排。区域合作难点在于合作架构的科学安排。联席会议下各自为政是当前通行的模式,实际效果看各地的诚意,效果很差也很不稳定;派人形成合署办公各打各的算盘,合作成效也不尽如人意,如粤桂合作区模式。最好的模式是社会化共建法定机构赋能独立团队一体推进,如东京湾诸多协调推进机构。
再次,尽量维持传统优势产业形成梯度完善发展生态。城市发展成本不断提升,很多也不见得就是总体提升,总要形成梯度才好,有梯度才能形成完善的生态。高端服务业可以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也应该尽量维持。这其中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维持是一个重要抓手。配套产业集聚区规划职住空间是较为合理的,以政府配套控制成本不断飙升也是目前深圳不得已的手段。深圳诸多工业园区需要认真规划,可以转型,更需要推动产业升级,但要根据产业实际情况,以集聚推动新兴企业发展和原有企业技术改造为抓手,不要一味推动整体规划转型升级。
这其中要考量的是理清思路明确发展路径。对于深圳目前有两个概念需要厘清。(1)深圳要避免脱离产业纯粹就创新环节打造创新高地。这几年深圳为科创做了大量投入,包括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若干所大学构建实验室等等,钱没少花,看不到产出增量在哪,借民间的说法,钱都投到两百年后需要的项目了。不是说这些项目怎么样,其中的运作路径与原来深圳有效的发展路径脱节了,没有长远可持续投入产出维持,深圳有多大财力长久支撑是有疑虑的。任何发展形态都有一个生态可持续问题,最优抉择问题,深圳创新生态一直重在中试研发,加重基础研究应该在中试优势板块延申,选定助力产业取向,循序渐进,不应该突兀安排,不然深圳创新生态会被打乱。(2)总部经济是一个伪发展概念。争抢总部落地重点在于争抢统计配额,不管是GDP 还是税收,这对于国家和深圳来说,实际上没有多少意义,反而利用这个概念,给很多企业形成寻租空间。发达国家好像没有这个概念,这是中国特产。深圳成为国内民营经济企业总部的积聚地,靠的不是总部经济政策,而是不用找市长的法治化市场化甚至是社会化国际化的公平公正公开高效的优越营商环境,别的地方也没那么容易挖走。
第四,信息和思想服务市场是未来深圳高端服务企业外溢发展的重要领域。深圳城市走向发达,服务辐射华南甚至全国,不仅仅在于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很重要的是要打造思想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和思想服务。深圳信息处理和智库不缺技术,也不缺人才,也不断开拓者市场和空间,尤其是新建多家高校,相应的信息和思想服务市场和影响力会持续提升,这必将是深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优势,更是未来深圳高端服务企业外溢发展的重要领域。这是深圳高端服务业崛起的重要依托,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构成。
这其中要考量的是深圳总体社会事业管理服务架构的完善。深圳社会事业管理服务当前存在两个重要约束,一个是网信网监的死把严控,缺乏灵活空间。深圳在这方面一直是标兵,也确保不出事,但是也同样遏制了网络应用的尤其是平台的打造空间,因为后台交互空间在深圳没有活跃存在余地。最有技术的深圳失去了平台发展的二十年,如果不适当调整策略,深圳在网络信息社会高度演变的未来还将失去更多机会,包括高端信息服务市场和智库思想市场。监控随着技术进步可以做到更加精细和精准,而不需要全面死把严控,加大投入确保适当的言论和思想空间,是打造未来生动活跃的网络信息社会所必需的,尤其是平台转向更高级的虚拟世界,深圳一旦失去机会,将来就必然会失去核心城市地位。另一个重要约束是关于支持成立社会事业支持基金。由于之前市场自由探索出现基金运作不规范的乱象,导致严管和严肃查处,现在政策上没有说不允许,但是自上而下,成立社会化基金成为忌讳,没人愿意碰,所以诸多社会事业的社会化转型成为半拉子工程,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很多社会事业机构包括智库,都在艰难维持生存,更不要说做强做大。如果这样继续下去,社会事业的瘸腿现象会越来越严重,社会化市场化的高端服务业很难成气候,城市的竞争力将严重削弱。不规范进行到位的规范就是,因噎废食到这种地步实在难以想象。
对于深圳的思考有些认识,对于全国来说也是一样的,如产业生态维持,如社会事业的约束,只是深圳直接面对更加急迫需要加以解决而已。
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