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74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勇武者的两种不同行为阐述了“道”的作用,提出了著名论断“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是说勇武者不一定非要显示自己的勇武,如果采用逞强的行为反而会被杀,如果采用柔弱的行为则会保全性命。这是老子首先摆出同一个人的两种行为现象进行分析,结果是一种行为得利,一种行为受害。这也还是在阐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对于上面提到的现象,老子说,天生就人有好恶,有喜欢逞强的,有喜欢示弱的,谁知道这是什么缘故?所以有道的人也难以说的明白。这好像是老子在卖关子,故意说这样的行为现象天生就有,谁也说不明白,其实,有道的人对这种现象是看得很明白的。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才是老子对上述行为现象的答案所在。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的法则,是不争而善胜,不言语而善于应对,不用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从容而善于谋划。同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一样,不争而善胜也是天之道也。而勇于敢则杀,是因为张扬逞强有违大道;勇于不敢则活,是因为处静守弱符合大道。老子说,道是无所不往无所不在的,虽然看起来广阔稀疏但不会有一点缺失。恢恢,宽阔、宏大的意思。天之道,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也是老子的一贯思想,前面章节中还多次讲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遵循天道,“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来西晋人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写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流传至今。不失,不漏,是同一个意思。道法自然,天道公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因为是网,网有网眼,看起来似乎有不周密的地方,但正义可能会迟到而不会缺席,终会惩恶扬善。后人常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用在了对恶人的惩处上。

  其实,老子在第二十三章讲过,“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富贵而骄的自遗其咎,夫唯不盈的能蔽而新成,夫唯不争的天下莫能与之争,道者万物之奥是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天网的恢恢之处,在于无状无象却无所不在无所不及,无为而无不为,而天道虽无亲,却常与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