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初入大学,至今已21年,在这21年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是兢兢业业,特别是在大学期间2000-2004年间,除了上课,多是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或者学院的自修室,保持严格的作息习惯,对知识保持极度的渴求。大学期间,应该是把图书馆里经济类,名人传记类等自己感兴趣得书籍都通读了一遍,把阅览室中每天更新的期刊,杂志都几乎不差的通读了一篇。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多了变成了路,同样世上本无文如泉涌,但读的多了就水到渠成,形成自然了。按照本站数据来算,我是2006年在此开设个人专栏的,至今已15个年头,在这15个年头共撰写近2500篇文章,从中看出我的背后的付出,以及无数个夜晚,以书为伴,以写为人生的乐趣的治学态度,而且写的内容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想。
知识分子都是清高的,特别是饱读诗书者,所以对利看得很淡。比如凡是有利的地方,我不上前,甚至还避而远之,甚至一些表彰,一些奖励等等,一般也不会去索要,争取的,因为在我们心里想只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无愧于内心,无愧于生我养育我的这片故土就是对自己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慰藉。其实大学我是立志做公务员的,并在这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努力所得奉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也曾几次离目标非常接近,但是就是在最关键的时刻难以突破,虽然努力了那么多年,但不能突破在内心也接受了,因为有时候并不是仅仅只靠学识就能完成的,而知识分子行事,做人是有底线与原则的,特别是到人生年届40不惑的时候,是破防人生的原则与底线,还是坚守?再三衡量,感觉还是坚守,做我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但作为教师我同样兢兢业业,即使连开会自己都不愿缺席,而宁愿把自己几岁的小孩在门口从4:30等到晚上6:30,整整两个小时无人照顾,而自己小又不会开门,因为在大多数教师看来,我们不想欠单位的,欠学生的,欠政府的,欠人民的。我们把自己的事做好,对自己的工作付出更大的努力,无愧于心就能收获内心的宁静。
关于具体的职称评审,前文我都详细的叙述过即2019年我打算申报时就缺一篇市级教学获奖论文,而当时我就写了无数篇,而同时我也有其它的业绩,而2020年按照文件要求,我的条件完备,但市级教学论文评选结果发出太迟(可以查阅当时论文评选结果的文件,看看是不是离我校申报高级报卷不到一周的时间),而今年是试行新文件,原以为评审委员会会考虑新老过渡,达到兼顾,其实即使按照新文件,我也致只缺一次岗优,而我提供了不少我的其它可比照的业绩,但并未被认同,在这里再次希望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们能够感同身受,从被评审者立场,综合考虑,把职称评审好的精神落到实处,使更多一线默默无闻,而又努力工作者看到希望,得到实惠,感受到努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