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版的梵高!不会画画的诗人,不是个好农场主


近日,香港诗人、艺术家施维的个人诗画著作《世间始终你好——施维诗画集》,在香港由香港大湾区文化艺术协会出版,由浮诗绘、待渡亭、大湾区诗汇三家机构2021年合力推出。

施维该怎么介绍呢,她是个诗人、画家,又是个农场主——对,有那么一句非著名的话:

少女版的梵高!不会画画的诗人,不是个好农场主。

——题记


施维的人物画欣赏


 

 


 

 

《世间始终你好——施维诗画集》封面、名家点评


 

 

 

 

 

 

 

 

那时刻天使现世

——写在施维诗与画集出版前

文、曹喜蛙


施维是个严谨而有活力的艺术家,写诗、画画、养藏獒,且经营着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现代农场,在她身上能看到一个独立表现意义的当代艺术家,实验着一种现代艺术生活家的新家园。

广义的现代艺术在生活中常常广泛或十分泛滥,狭义上的词义权重却是不一样的。在专业、学术人士之间的现代艺术,首先是指: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它们是不可还原的艺术核心,界限是十分明确的。从事艺术专业、尤其前卫先锋实验意义上的艺术人士,与非专业人士、尤其附庸风雅人士是有一点分别的,与一般娱乐、时尚、畅销、流量的所谓俗艺术、浅薄艺术是截然不同。

具体到单个个体之间,各个艺术门类之间往往是有学术鸿沟的,除了个别艺术大家之外,大多数艺术从业者比如从事现代绘画与现代诗歌的人群互相并不了解,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即使在跨媒体的互联网时代依然是有效的,即使读到博士,A专业的大咖往往对B专业往往是一问三不知,尤其在手机的微信群里常常能看到,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一个当下艺术家的生态空间。

施维写二十四节气,要把二十四个节气一个一个慢慢写,是一个诗时间在空间的累叠,她这样写就因为她有青青农场,她要关心每个节气她的农场的安排,换个人可能就十分矫情。施维画画,一开始还是再现,有点现代的古典浪漫,规规矩矩,她的青青农场都在她的画里,到后期变得抽象,完全自由了,完全沉寝在色彩中。只是这一回,她要出一本诗与画合集的集子,一首诗配一幅画,理论上没有对错,一切看某一瞬间艺术家的感觉,看读者能否看到那一刻艺术家的心性。诗与画都是施维在她的青青农场实验田的耕作,都是她的艺术载体,她的新家园就是她的艺术精神的上层建筑,相对现代人普遍的远离家园精神荒芜,她寻找到一种慰藉,这是所谓的奢侈品永远无法拥有的。她作为艺术家的现代人格,是建立在在她的青青农场,一切都是实在的,诚恳的,沉甸甸,农场的四季物产,诗歌,绘画,玫瑰,花生。

与北京798艺术区、宋庄艺术区的艺术家相比,798、宋庄的艺术家更多是表现漂泊的意义,而施维和她的青青农场更多是漂泊之后新家园的建设方案,寻找一种后现代的新物性。施维与她的青青农场的现代文化价值,也是建立在她的实验意义,因为与纯粹的现代农场主经营者相比,它的农场可能未必能实现农场产出的产值、资本效益的最大化,但在文化上却有现代艺术的价值,在现代乌托邦白日梦里落实新物性的当下意义。

艺术家都追求精神人格的不一样,惠特曼的快语、草莽与狄金森慢语、果实的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的异种,企图为未来时代人们的灵魂打样,他们不在乎什么高官厚禄,但渴望塑造一种与明天的艺术对话,摸索哲学本质上的逻辑观念,尤其当下有雄心向时间虚无的艺术家。不管面对是都市的家园,还是面对乡村的家园,其实就是一个观念,其实经过中心文化的现代文化洗礼,在所谓现代繁荣的琳琅满目下,一下冒出很多现代垃圾、现代剩余物,都成了后现代人要面对的现实,寻找一种仿佛绝望剩余物的可持续性。何处是中心,何处是边缘,其实就看上层建筑的心性的迫切程度,这就是艺术哲学的取向。

北京798艺术区、宋庄艺术区的大多数艺术家要面临生活的压力,他们的作品往往当代性很强,企图以艺术的大嗓门、声嘶力竭、大阵仗去压迫眼前生活;而施维和她的青青农场则要轻声细语、和风细雨、小鸟依人,或者向上帝撒个娇,“世界欠我一首好诗”(见施维《岭南的小寒和大寒》),去憧憬明天的新家园反正没错,也许有一种后现代社会的新趋势,等艺术家去发现抑或去抽象,那时刻天使现世,世界那时该是何等模样?

2021年8月21日于北京月牙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