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巷上的“汤圆西施”
啥子巷巷大汤圆 来源 重庆下半城
汤圆是中国老百姓在传统节日元宵节最喜欢吃的特色的小吃,是一种糯米粉等做的球形食品,汤圆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料,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汤圆营养丰富,中医历来将元宵视为可补虚、调血、健脾、开胃之物,现代营养学家也非常推崇汤圆的保健功能。节庆时间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表达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盼。正如胡秉言诗云:“香泽糯米做汤圆,沸水飘银富贵咸。入口绵甜滑润爽,阖家欢乐醉天年。”
啥子巷巷大汤圆 蔡律摄
寻常的事情只要注入了热情和心血,把它做出特色,做到极致,也会变得神圣、高尚,无疑也是辉煌与成功。在重庆渝中区山城巷52号,有10余平方米“啥子巷巷大汤圆店”,手工制作的汤圆风味独特,让游客大饱口福,令人难忘。 “90后”的龚艺林把“四代人传承的一碗汤圆”做好,坚守传统手艺,每天最多制作1500个汤圆,馅料足、口感好、味道佳,被食客誉为山城巷上的“汤圆西施”
啥子巷巷大汤圆第二代传承人潘素芳(前排左二)老照片
话说1939年,龚艺林的婆婆潘素芬随母亲从涪陵老家来到千厮门码头西水横街摆烟摊和卖汤圆维持生计,还小有名气,摆摊所在地曾被飞机轰炸夷为平地。1942年,小摊在西水横街重新开摊,曾经的客人会问“是不是那个啥子巷巷的大汤圆”,小店因此得名。 “因为没有名字,说起婆婆她们的汤圆店,大家都说‘那个啥子巷巷的汤圆’。” 重庆方言的“啥子”本是代指,但在大汤圆这变成了顾客心中有数的特指。婆婆去世后,吃得就少了。“外面也吃不到这种味道了”,龚艺林说,她由此决定安下心来当一个匠人,把家里的老手艺传承下去。
啥子巷巷大汤圆第三代传承人龚长生是重庆知名文旅专家(前排左一) 蔡律摄
龚艺林坚持传承婆婆的汤圆做法,仅汤圆心就约10种原材料,包括核桃、黑芝麻、花生、猪油等,这些都需要人工捣碎,用铁锅炒制,并且经过称重、按照一定比例,精确到克进行制作,面皮和馅料达到最佳的“黄金比例”,这样做出来的汤圆才“团团圆圆”,才会色香、味美、意甜。平均每分钟搓出八个汤圆,大小、形状,整齐划一,做汤圆的猪油要用涪陵的黑猪油才香,花生用小粒的更香,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这种小粒花生,还专门联系石柱县的农民帮她种植。
啥子巷巷大汤圆玫瑰汤圆 蔡律摄
店里有老汤圆、抹茶汤圆、玫瑰汤圆和“咔咔汤圆”(醪糟汤圆),其中老汤圆是店里的招牌,新派汤圆则是龚艺林的创新,一种是抹茶汤圆,另一种是玫瑰汤圆。学抹茶,她曾经两次前往日本学习;而找玫瑰,她也专门到云南找到了有机墨红玫瑰。这两者都与她热爱旅游、到处学甜点制作有关。老汤圆每个如乒乓球大小,大碗4个,12元,小碗3个,10元。
双黄蛋汤圆 蔡律摄
原创的双黄蛋汤圆可能会勾起很多年轻人的好奇心。外形可爱的两颗圆圆的荷包蛋,实际上是流沙蛋黄馅的汤圆,外层的蛋白是黏软的麻薯,配上奥利奥碎和黄豆粉,既新颖又美味。
1968年龚艺林的爸爸10岁时的全家福。翻拍
“80岁的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走一路、歇一路,都要来我们这里吃一碗记忆中的汤圆。”这让龚艺林很感动,哪怕她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询问客人:“味道怎么样?”“不错不错,这种老味道不好找了……”游客和市民点赞的不少。龚艺林用心制作的汤圆,赢得了食客们的赞许。来往食客将她卖汤圆的照片发到网上,龚艺林由此被网友冠以“汤圆西施”名号。
“啥子巷巷大汤圆” 第四代传承人龚艺林被网友称为“汤圆西施”。来源:新女报
对于不少人因为她“汤圆西施”的名头而来“打望”,艺林笑着说:“点儿都不介意,开心得很。今天有‘汤圆西施’,之前有‘冰粉西施’,明天可能还有‘包子西施’,我很高兴成为这些‘西施’中的一位。他们冲着‘汤圆西施’来,吃了这一碗汤圆,就会记住这碗汤圆的味道。”
坚守70年;四代传承的啥子巷巷大汤圆 翻拍
啥子巷巷大汤圆从小摊变成了小店,铺内的墙上挂着三个关键词,“初心、传承、坚守”,这不光是啥子巷巷大汤圆的精神核心,也是龚艺林跟随初心,追逐梦想,传承手艺,坚守传统的生动写照。
家庭汤圆做法建议:
佐料:黑芝麻、芝麻、花生炒香、捣碎,切点蜜饯,再加点砂糖,猪油。
汤圆心:花生、芝麻等配比差不多,蜜饯少许,用猪油搅均匀。汤圆心大小取决于家庭的喜好。
汤圆皮:如果喜欢“Q弹“,可以选择泰国糯米粉;如果喜欢软糯,就买重庆糯米粉。
蔡律 2021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