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征途》连载:百年变局-全球化的未来(二)


《出海•征途》连载:百年变局-全球化的未来(二)

作者:出海领航创始人、知名国际化业务实战专家 黄兆华

全球化将何去何从?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朱云汉认为,当下的全球秩序一方面可能进入一个较长的崩解与重组期,难免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混乱与失序;另一方面,可能迎来一个无论在经济、文化、宗教、族群等方面,皆更能符合对等、互惠、多元、尊重以及公正、发展等原则的新世界,也就是更能构建一个体现“休戚与共”、“和而不同”理念的全球新秩序。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认为,推进全球化变革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方式是对“华盛顿共识”做出某些改变,全球化的现有结构继续延续,依然由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和金融机构制定规则并为其服务。

曾在世界银行等大型国际组织担任要职的斯蒂格利茨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就行从5万英尺的高空向下投掷炸弹”,无法看到并解决底层人民的痛苦。

第二种方式,以对发展中国家较为公平的方式改写全球化规则,通过包容性的全球化为每个国家服务,创造一个共享繁荣的世界,这是斯蒂格利茨支持的方式。

最后一种方式是“新保护主义”。其典型手段包括在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建立隔离墙,以阻止跨国移民;针对中国等国征收高额关税;并对那些将生产从美国转移出去的公司大加斥责和威胁。

对于这种方式,斯蒂格利茨认为:一些美国人对二战后的美国统治时期持有怀旧情绪,认为当时的美国制造业工作似乎很安全,工资很高,但他们心心念念的是一个永远回不去的世界。特朗普总统承诺将这个世界以及伴随着它的信心和社会结构带回来,这是根本无法兑现的承诺。

正如所说丹尼.罗德里克在他著名的《全球化的悖论中》所指出的:“政府是每个国家的政府,市场却是全球性的,这就是全球化的致命弱点”。

2018年6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拟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产品征收25%的关税,分两批实施。

2018年6月18日,特朗普指示美国贸易代表确定拟加征关税的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清单,称如果中国采取报复性措施并拒绝改变贸易“不公平”做法,将额外征收10%的关税。

2018年7月6日,美国对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进口关税的措施落地。

2018年8月23日,美国对华进口500亿美元商品中剩余的160亿美元商品开始加征关税。

2018年9月18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于9月24日期起,对约2000亿美元进口自中国的产品加征10%的关税,并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将关税提高到25%。

2018年12月1日,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上,中美两国元首达成暂时休战的框架性协议并开启90天的结构性谈判。

2019年5月6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将从5月10日起对中国原征收10%关税的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到25%。

2019年7月美方宣布,从2019年9月1日起,对剩余的3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的关税。

2019年8月,又不顾IMF等机构的权威认定,将中国定性为“汇率操纵国”,中美争端从贸易战向汇率战、金融战开始蔓延。

2019年8月24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宣布,将对2500亿美元源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关税由现有的25%调升至30%,10月1日生效。此外,在9月1日对其余30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关税幅度由原定的10%提高到15%。

贸易战再度升级。

中国政府“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被迫“以战止战”,出手反制。

除了针对中国以外,美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全球性贸易摩擦,四面开战。

自2018年3月开始,美国先后针对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发起了贸易摩擦,遭遇了广泛的反弹。

贸易战没有赢家。中美贸易摩擦已持续一年,对双方企业造成的疼痛感正在日益显现。

2019年上半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了3379.9亿美元,同比增长11%,对东盟的贸易总额达到了2918.5亿美元,增长10%,相比之下对美国的进出口额达到了2583.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9%。东盟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而美国降为第三名。

美国方面类似的剧情也在上演。

2019年上半年,美国对中国贸易总额为2710亿美元,墨西哥则以3089亿美元的贸易金额,大幅超过中国,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降为了美国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

贸易摩擦不仅导致中美之间对对方企业的需求下降,还严重扰乱了两国制造商的供应链和库存管理。有美国企业主表示:经营企业就像挂着重物参加铁人三项赛。

这还仅仅是贸易方面的冲突,未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也许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网络、意识形态等各领域的全方位实力较量。

全球化已经走到尽头了吗?

冷静分析,如今的政经环境确实复杂严峻,但今天的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是高度相互依存的关系,其紧密程度已经不可能完全割裂它。有研究者认为全面逆全球化的成本对每个国家而言都太大了,巨大到几乎不可能做这样一种完全逆转式的激进工程。

从全球范围来看,与全球化相关利益攸关者群体的数量远大于受损者,所以全球化有基本支撑力量,反全球化的政治运动基本上是少数,而且多数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超出这个范围以外,其实没有巨大的政治力量,不管是在中国,印度还是巴西,还有很多中小型的欧洲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其实都认为自己没有别的选项,必须要融入全世界的经济,而且要维护这些原来很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多边体制和国际规则。

2019年5月31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发表公开演讲,阐述了新加坡的主张:

“各国必须适应一个更具影响力的中国。大家必须接受中国会继续壮大的事实,并且了解阻止中国不断强大是不可能的事,更非明智之举。

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拥有合理的利益和期望,包括开发本土的高端科技,如资讯通信和人工智能。作为国际体系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中国必须能在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扮演恰如其分和具建设性的角色,否则它会另起炉灶。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所必须做的调整最为艰难。无论这项工作有多艰难,如果美国能取得新共识,让中国的期望融入现有的规则和规范体制,这将为两国带来好处。我们必须为多个领域拟定新规则,包括贸易、知识产权、网络安全和社交媒体。中国会希望对这些改变拥有话语权,因为现有的规则是在以前拟定的,中国当时没有参与。这是个合理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美国和中国必须和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提升而不是颠覆国际关系。要实现这点,中美两国都必须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更清楚了解彼此应如何协调各自的利益。

如果双方把争端纯粹视为贸易问题来处理,我相信它们的贸易谈判代表将能够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某方想利用贸易规则来打压对方,或认为对方正试图这么做,那么这场纠纷将无法化解,而其后果将远比国内生产总值的损失来得惨重。

竞争不该演变成冲突。我们希望中美两国能找到具建设性的合作模式,在竞争的同时,也在各个重要课题上展开合作,共创双赢。

我们这一代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在最大限度上确保每个国家都会以睿智和勇气作出正确的抉择,并支持经济开放和一体化,同时保存以及扩大我们共同所取得的进展。”

人们由衷期望政治家们能够拿出足够的智慧和勇气管控危机,避免走向全面对抗的悲剧性局面。

人们期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与磋商,世界重新进入一个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平衡期,在国家政治利益和全球经济逻辑之间重塑平衡关系。

未来,我们需要的不是最大限度的全球化,而是更有智慧、更具包容性、更加和谐共生的全球化。

本文节选自黄兆华先生所著【出海三部曲】第二部: 《出海•征途-解码中国企业全球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