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假期(37):泸西·菊畹村


 又到假期(37):泸西·菊畹村

2020-7-27

饭后,去菊畹村看看。菊畹村是农业部公布的全国四十个文化名村之一,其上榜的理由,一是中草药种植,二是乡村文化建设,三是宜居的自然环境。告别弟弟一家,我们晚上要住到弥勒市。

菊畹村在与阿永吉差不多平行的东山梁子,距离七八公里。乡村道路弯弯曲曲,平整的水泥路从田间穿过。路边是火红的火棘,田里烟叶是很肥硕的样子。又有大片大片的万寿菊,黄澄澄的。收割了庄稼的土地呈鲜艳的红色,不比东川的红土地差。菊畹村就掩映在山脊一侧的大片黑森林中,山头上一排排白色的巨大风车在曼舞。

进入村子,一个小广场,应该是村子的活动中心。边上一片水塘,有几位老奶在树下聊天。广场一侧一座院子,门头的招牌上有“猫鼻子”三个大字,估计是农家乐。

我们走到猫鼻子门口的时候,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妇推着摩托车出来,像是要上山干活的样子。我挥了挥手,那男子将车停到一边,过来跟我打招呼。二位一点不像当地的农民,倒像是城里的干部。男子说他们是城里人,在这里开农家乐的。他们以为我们是来捡野生菌的,就告诉我们村后面山上有些什么野生菌,哪种菌主要分布在什么区域,说得很详细。又说他们准备到地里摘菜,要我们到他们家去休息,喝茶。说院子里有水壶,有开水,有茶叶,我们可以自便。说门给我们留着,我们走的时候也不用管。又说如果不赶路的话就呆在他家里,晚上在他家吃饭。又聊了一会儿菊畹村的旅游,建筑,产业,不好耽误别人的正事,就告别了。

我们没有进“猫鼻子”。先要进村子看看,再上山看看。

村里的建筑倒没有什么特别的,跟我老家差不多,都是三面土墙,正面木板壁。不过,墙面都刷了白石灰,上面有图画。有介绍各种中草药的,有民族歌舞的,有反映孝敬父母的,热心教育的,团结互助的,普及技术的。临街的每一面墙都有不同的图画。村中道路都铺了水泥,干干净净的,没有落叶,没有畜粪。家家都有个院子,门口栽着果树,花卉。

一户人家门楣上有“高原生态彝家农庄”的招牌,木门敞开着。我进去看了看,有茅草的亭子,石桌石凳,院子一侧的梨树果子一串一串的,已经成熟。我喊了两声没人应,估计是出去干活了。

继续朝上山的方向走。一座小院子,石块垒砌的半人高的围墙,里面的梨、苹果和石榴,都是一串一串的,从墙头垂下来。实在忍不住扯了个梨尝尝,水分充足,味道鲜美。要是有人在家,真想买点带走。

走到村边,有石板小路进入山后的森林。看介绍,这是明朝时候的古道。当时政府在东山梁子设了若干军事机构,叫做“塘”,估计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吧。菊畹村所属的“三塘乡”的“塘”,就是一个古地名。这些古道,就是用来连接“塘”与“塘”的交通的。我刚才听“猫鼻子”的主人说,从这条古道翻过垭口,可以到背面的另一个小村,那里交通很不便利,保留的老房子更多一些。

进入原始森林,周围是古树,枯藤,爬满青苔的岩石。路边到处是各种中草药,我知道的就有重楼,半夏,七叶一枝花等等。我儿时在村里,知道很多草药,后来大多忘了。雨燕对野生菌有浓厚兴趣。她的眼力很好,仅在路边就看到不少菌子。我知道野生菌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有毒的,有的是剧毒,所以我一再阻挠她采摘。不过,逛过几次野生菌市场之后,雨燕已经可以识别好多可以食用的野生菌了。不一会儿,遇到两位捡拾野生菌的女子,是当地人。雨燕让他们看看自己捡拾的野生菌,还都是对的,可以食用。雨燕将他们全部送给了她们。她们上山一个小时了,采摘到的野生菌还没有雨燕十几分钟捡到的多。热情的她们给了我们一袋子桃子,算是交换。

走在森林中的石板小道,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甚是惬意。不过,时间有些晚了,翻过垭口去那个小村不太可能。再说,雨燕走不动了。于是返回。

到“猫鼻子”的时候,主人还没有回来。我们进去看看。门前的廊道上一排桌子,可以喝茶,打牌。桌子上摆着茶壶,茶叶,还有香烟和打火机。廊下的草地上有秋千,磨秋,边上的草棚里关着鸡子,一侧还有栅栏关着的火鸡,孔雀。山下不远就是县城,可以看得到街道。

正准备离开,小弟打电话来,说他儿子不愿意待在山上,请我们将他带进城。其实我知道这只是个借口,他是想请我回去,再跟他喝个酒。

我们到小弟的猪场的时候,门口坐着两个人。一位是老张,他下午又上山去捡野生菌,又捡了一大筐,弟妹正在加工。另一位就是这院子的主人老王。他听说我们到来,特意送一篮子他自家的梨过来。真的非常棒。肉质细腻,水分充足,又不是特别甜。这应该是我们以前叫做冬瓜梨的品种,一点渣都嚼不出。我很多年没吃过这么好的梨了。见我们这样喜欢吃,老王说正好他摘了两大塑料袋放在冰箱里,他回去给我们带来。我刚才在菊畹村还想着买点梨的,现在不用买就有了。

相谈甚欢。晚上就不在小弟这里弄饭吃了,我请大家到城里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