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双循环”经济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科学抉择


  

       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竟争环境,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我们应加快形成主要由内需拉动的“双循环”增长模式,吸引外资和稳定对外贸易,扩大国内最终消费,避免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资产泡沫。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帮助青年人和农民工就业(1)。这是我国在疫情防控后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的总基调,更好地维护“六稳”、“六保”工作,有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经济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中华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在此,如何拉动“双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如何让一核心要议落地见效?从笔者几十年对我国城乡区域经济、民族产业、品牌研究和对社会反复实践论证来看。我认为,实施“双循环”经济是我国当前应对各种严峻风险挑战的科学抉择。但如何实施和落实好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大计的战略方针,其问题的关键贵在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人才利用上,切实按照“集天下英而用之”的用人方针,打破我国传统的用人机制,杜绝某些“叶公好龙”的用人思维。以“文王访贤”和“三顾茅芦”的精神去认真发现与大力引进社会人才,把那些被机制制约的社会各类专业人才(只要爱党、爱国、爱民)充分利用起来,大力发展我国高科技与民族产业,提升民族自主品牌。这样,既能延伸产业链,激活经济链,扩大就业链,提高效益链;又能破解我国多年来在科技上受制于人和产业转型上的难题,不断提升各城乡区域经济与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竟争力。

  二是根据国情需要,彻底破除照搬照抄国外城镇化模式与我国城乡“二元制”发展方式,严格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国情民意,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在政策上须持续严控城镇房地产市场,彻底杜绝过去简单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让土地、房价切实理性回归。这样,它不仅能减轻我国亿万工薪阶层在经济上的超负荷压力,充分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而且是确保我国经济合理运行与社会大局稳定的一项中心任务!

  三是以政策为杠,强化农村公共设施投入与服务,多措并举地改善城乡营商环境,鼓励和激发工商资本向高科技、民族产业、中国传统农业领域进行全面创新开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文旅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才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有利途径,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资料:

  (1)、中国网:《境外媒体关注中国力推“双循环”经济增长模式》链接:http://news.china.com.cn/live/2020-08/01/content_905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