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正在热映。
影片取材自1937年的四行仓库战役,淞沪会战中,为了掩护五十万国军西撤,一支队伍奉命死守上海最后的阵地“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4天,中外为之震动。
为壮声势,这支四百余人的孤军对外称八百人(当事人、四行战役的参战者陈德松在《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一文详细记述道:“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仍用团番号。全团410人左右,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排。”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史称“八百壮士”、“四行孤军”。
因仓库所处的特殊位置,密集枪炮声吸引了大量租界民众在苏州河南岸围观。他们甚至目睹了,一位21岁士兵,绑着手榴弹从残破的墙体洞口跳下,与攻击楼体的日军同归于尽的一幕。
期望国际人士,来主张正义的,不独何香凝女士, 国民党最高当局就尤其热衷于此。蒋介石之所以要留这几百人死守四行仓库,就是要在当时正在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上,让世界各国知道中国军队还在上海英勇战斗,以此来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整个淞沪会战之目的也在于此)。
事实上,早于9.18事变后,国民党最高当局就曾乞望于国联。对此,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就曾有过记述:“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当时的联合国,由英法等国控制),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那么,国联真的和日本是一伙的?这或也不见得是事实。但蒋介石政府确乎热衷于乞望于国际社会,乞望于西方世界,倒是确凿的事实。由费正清、费维恺等美国和英国学者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十一章《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年》的第四节《外国军事援助》是这样写的:“中国军队不完全是单独作战,朋友们的援助——或者缺乏这种援助——对国民党人抗日斗争的性质有重大影响。从战争一开始,蒋介石就对外国的援助和调停寄予巨大的希望(将中国自身命运寄望于西方世界的主张正义,仿佛是蒋介石一生最大特色。他不独于9.18寄望于他人,淞沪会战寄望于他人。在其他时点也莫不如此。《剑桥中华民国史》一书的第十一章《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年》的第三节里,费正清们就提到,到1942年蒋介石索性就将抗日寄望于了美国——“1938年10月下旬武汉和广州失陷后,战争的特征和国民党区域的状况起了深刻的变化。战事渐次进入一种僵持局面。尤其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击珍珠港后,国民党领导人预料西方盟国能够打败日本,无需中国作进一步的牺牲。”到1949年败走台湾后,他更是完全寄望于美国了。《剑桥中华民国史》的第十三章《1945-1949年的内战》的第五节里就是这样写的:“蒋介石的计划只是到1949年才渐渐变得明显,即放弃全部中国大陆,撤退到台湾的安全地带,在那里他可以重建自己的力量。他将在那里等待美苏之间不可避免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使他能够在美国的庇护下打开一条返回他失去的地盘的道路。”)。西方民主国家确实同情中国抗击彻头彻尾的侵略行径,但它们的同情转化为物质援助毕竟太慢。”直白的翻译就是,对于当时发生的战事,包括英、法、美、德等西方国家,确实给予了口头的同情,但却并没有如何香凝、蒋介石所期待的,获得了国际人士的支持。
对此,费正清等美国学者在前述提及的《剑桥中华民国史》第十一章第四节里是这样论述的:
“相反,倒是苏维埃俄国成了国民党人的第一个异常慷慨的朋友。尽管莫斯科与南京之间的关系紧张了10年,两国政府对遏止日本在亚洲大陆扩张却具有共同利益。因此,甚至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俄国人对国民党人的政策就已经变得温和了。他们曾经鼓励第二次统一战线。西安事变期间,他们劝告安全释放蒋介石。而且早在1937年9月——没有等到缔结一项正式的援助协议——他们就开始发送物资给国民党人。1937—1939年期间,苏联供应总数大约为1000架飞机,2000名“志愿”飞行员,500名军事顾问以及大量大炮、军需品和石油。这些是根据总额为2.5亿美元的三项中期低息(3%)贷款提供的。这些源源不断的援助,到1939年9月欧洲战争开始以后才减少。但是,苏联的援助一直延续到1941年希特勒军队开进俄国。意味深长的是,实际上俄国援助没有一项是输送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按照中国驻俄国大使蒋廷黻的说法,‘莫斯科对在中国激起反对日本比传播共产主义更感兴趣’。”
在这里需予以说明的是,苏联之所以如此大规模的对华援助,并不是基于苏中两国的友谊,而是利益的考量:苏联不希望中国迅速为日本所灭亡,中国的迅速灭亡不符合苏联的利益——一旦中国彻底为日本所占领,结果很可能是德日两国对苏联实施东西夹击。苏联将陷入两线作战状态,同时承受两国的攻击,这显然不符合其国家利益。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继续写道:“在西方民主国家对中国请求援助反应比较迟钝,并且态度暧昧。战争第一年,法国提供了一笔500万美元的小额贷款,以建筑一条从印度支那边境到广西南宁的铁路。美国用全部买进价值为1.57亿美元的中国白银的方法来支持中国的法币储备,从而支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但是,直到1938年12月,战事爆发将近一年半之后,美国和英国才分别同意总数为2500万美元和50万英镑(合200万美元)两笔为数不大的对华贷款。而且,美国和英国害怕疏远日本,特别禁止中国人使用这些借款购买武器和其他战争物资。……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中国战争的关注明显增长。但是,当时成为盟友的两国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烦恼。关系紧张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美国从未提供中国人认为应向他们提供的大量军事支持和物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