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度世界的三种途径及其他


  探索深度世界的三种途径及其他

                                  

    摘要: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探索深度世界真相,重新树立辩证的、圆融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于提升人类的精神现状、消泯纷争、实现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探索意义。本文仅仅是从改变与提升认知工具这个问题上,对这个命题进行探讨。人类的深度探索方式可以分为三种:间接式的、直接式的、圆融式的,最后都殊途同归、辩证圆融。提出一个哲学命题:一法不立  法法能立

    

 关键词:感觉  世界  科学 止观  探索 方法     真相  实相 

 

感觉(sensation)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人对外围环境最原始、最基础的反映与认知来自于感觉;人形成的一切最初级经验都来自于感觉;毕竟,人没有五种感觉以外的其它通道可以抵达体外世界;人对世界认知的初与终都不曾离开感觉,生命一旦不能产生感觉就等于死亡。

世界万象是相对于生命的感觉与逻辑经验而展开的,反过来说,生命是通过感觉与逻辑经验来触及世界万象的;世界即是生命感觉与逻辑经验所介入的是世界,世界的意义也在于生命感觉经验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形成的时空意义世界。

感觉,在生命对世界的系统认知过程中起着前置的、无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感觉信息的获得,生命甚至不能进行最基本的意识与思维运作,因为没有最基本的感觉经验,也就意味着大脑没有了工作对象,即便是较为高级的理性推论,最终也必须由感知来验证与确认;即便是纯逻辑理论的传播与应用,也离不开感觉的实时参与。

如果没有感觉经验作原始基础,则其它一切一切都无从谈起!即便是能阅读本文字的当下,既离不开当下的眼见视觉作用,也离不开之前文字与感觉所建立的深度条件反射经验。否则,要么是看不见,要么是见字不识意。

但是,感觉的原始性、狭隘性、相对性、固化性限制了人类对深度世界真相的探索。因为条件决定规律(江西社科院陈建国),也就是说:工具与方法决定结果与结论;能感觉决定了所感觉;能认识决定了所认识。这就决定了不甘蒙昧的人类必然会寻求各种新颖的工具与途径,来延伸与拓宽觉知幅度与活动空间。

从寻求与提升认知工具来说,人类的深度探索可以分为三种:其一,间接式的,借(假)于他物式,即科研工具的方法;其二,直接式的,自我提升式,即止观的方法;其三,不借其余,直显本来,真实如如。简单来说就是:科学、玄学、禅学。
       科学之法
  (一)  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科学在中国古代语境下就是格物致知之学。
  本文认为,科学就是对已知的一切物体、现象、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或者交叉研究的归类与逻辑总结。所以,科学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哲学。
  科学的意义与目的就在于探索现象、表相之间以及与规律、本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系统的结论,并有效地为人类服务、满足人类的生理、心理等各种需求。
  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过实践还原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现象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知识理论体系。
  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则是人类的行为、思维与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科学。但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不仅仅是不那么清晰,有时甚至截然相反。譬如,价值观体系,唯心与唯物哲学。
 (二)  科学手段的特点之一———注重工具与孤立化倾向
  1  工具对文明的驱动作用及副作用

工具对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类正是学会了使用与制造工具才催生了人类的煌煌文明。

科学研究更是如此,先进的工具与设备甚至能决定能不能出更高端的科研成果,以及验证更高级的前沿理论。因此,科学研究者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人力、物力建造各种各样的实验工具(设备)、实验室。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科研设备能弥补人类感觉功能的严重不足。譬如,红、紫外线与超、次声波、电波、微观世界、宇宙黑洞的发现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工具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工作与生活桎梏:让工具为你服务,你首先为工具服务,而且人类可能要为之支付高昂的成本:环境污染、存在链脆危、传统功能退化、自然适应度下降。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出版一本书《寂静的春天》,人类第一次意识到文明居然是危机化的趋势。人类幻想,只有通过发展进一步提高技能,我们才能够消除今天的麻烦。殊不知,我们的技能提的越高,我们的生存度就被压的越低,在大尺度上看,二者是反比函数关系。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认为:如果人类不能建立新的世界观,新的生存结构,那么人类的生存前景暗淡。这也是为什么凡是人类伟大的思想家都倾向于反动,因为他们隐隐的发现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是一个危机化趋势。

2)孤立化的相对合理性

有很少一部分学者并不看好科学研究,认为大部分科学研究者总是把世界割裂成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因此,有人把科学研究称为屠夫式式研究。 
  诙谐举例:譬如对生物的研究,对生物的研究并不是研究全部生物,有的只是研究动物;研究动物的也是不研究全部动物,有的只是研究哺乳动物;研究哺乳动物的,有的只是研究人;研究人的有的只研究人的某个器官,研究人器官的有的只是研究器官结构与组成……  

还有,物理科学研究者们尽量割裂研究对象与其它事物的内、外在联系,在尽量少受或不受其它相关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观察它到底涉及怎样的结构、作用、原理。
  也因此,科学研究者蔽静处建造的实验室,而不是在热闹繁杂的地方做研究,根本原因就在于避免让实验过程中遭受外在各种因素的干扰。现在有些实验还要搞到太空里去做,连空气、压力、引力都要隔绝。可见,为了割裂、断绝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影响,这些科学研究者真是不择手段、不问代价、无所不用其极。
  话虽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恰恰是这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来研究事物的方式、方法,成就了我们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理论、与知识。
  这是因为,一切物、事、理之间的联系是割不断、理还乱的,如果把所有的关系与影响都考虑进去,就等于什么也干不成,什么都搞不清楚。
  因此说,等到对各个事物的不同性状及规律有了较为详细、全面、系统的了解与把握时,再把它放到更复杂的系统中进行非常谨慎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得出准确的、全面的、系统的学科体系。这正是现代科学的特点,这当然不失为一种所谓理性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就是从孤立、众相(别相)到普遍联系、本质(总相)的研究;其所依据的哲学思想就是:知一切然后知一。

(三)  科学技术手段的不可逾越性

1)科学的局限性

由于科学分析方法往往着眼于局部的研究,将人的思维限制在狭小的领域里面,把本来普遍联系的事物暂时地割裂开来考察,也容易养成一种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的习惯;同时,在隔离的局部条件下,其分析的结果只能得到关于事物各个部分的结果与结论,而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 科学技术手段不能改变人类的意识形态
   
科学手段几乎无助于对人类意识形态的改变,对人类的道德质量的提升也是这样,甚至因为过度迷行科学,道德质量还有降低的趋向。也就是说,科学无助于对人类的精神救赎。

3 解不开如实觉知的困局

借物究物式的探索,永远解决不了人类如实觉知的困局,譬如,无论科技手段如何发达,人类还是看不到如实的紫外线或红外线,只能通过技术手段转化(模拟)为人类所能看到的景况,但那已经不是事实本身;对于人类而言,只能是推理知、想象知、意识知。并且,这种间接式的认知最终还是要回归为人类的感知、立场与意识,而且极易形成断见,这是因为,人当然无法越过人得感觉和精神(恩培多克勒)。

 4 科学研究的认知悖论

科学理论无论如何逻辑严密与充满想象力,科学技术无论如何发达,无论建立了怎样看似合理的理论模型。其所有的实践过程都离不开感觉的实时参与,并且要得到普遍的确认与验证,最终都将落脚到人类最原始、最低级的感觉识别与感知验证上,这无疑也是一种悖论。譬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之所以被关注进而被普遍接受与应用,是因为最初用这个理论导出的天文现象被眼睛验证为是与该理论结果相符合。2019年的黑洞照片大大增加了人类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信心。也就是说,科学中所谓的理性与感性之间根本无法实现剥离。

5 经典物理学科学的困境

在传统世界里,我们用光束来测量一个物体的动量时,得出的结果默认为光束本身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但是在微观世界里,不管测量的手法如何微小,一旦作用发生了,物体的状态就会变化,也就是说量子个体的状态会因测量而改变。    量力力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它不是非01这两种状态,大多数是处于0+1的迭加状态,而且观察者(主观者)的行为,比如测量,会影响体系的演化,客观现象并非真正客观。这就是说,科学试验不可避免地渗入了主观或明或暗的参与。

所以,诺森•S•亚诺夫斯基认为,科学家和唯物主义者必须考虑把意识融入他们的世界观。

曹天云老师认为认知是一种程序函数关系:物自体X+先验程序F=感应反映现象f(x),就是(后天现象);后天现象f(x)+后天逻辑C=人化认识内容C(f(x)),便等于人化认识、人化知识。

  什么是直接之法?
  也就是止观的方法,亦即不借(假)任何它物(工具),直接通过提升生命本有感知功能来考虑世界,这种方法在宗教修持中比较常用,因此可以称作是玄学之法。

当某种生命的内置程序(DNARNA等)与身形一旦确立,那么他的感识功能(认知程序)也就相应地确定了,也等同于说他的先验能力(坐标系)已经确定了,当然也已经僵化了。因为生命体一旦定型,就如同为自身构建了茧房,其感性认知力极易成为认知死循环,因为感知的井口大小与逻辑程序已经固定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升某种生命的觉知功能,就是在提升该生命的世界(观),这正是东方智慧注重修止观的部分意义所在。

如同破茧化蝶,就是以另一种新的生命认知形式打开另一片自由(高维度)的天空,虽非究竟,但不失为一种拓展新视野、形成别相智的践行法门。

(一)   古圣先哲给人类的启示
  1)中国四书之一《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3)《庄子·人世间》:……(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4)《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为坐忘

5)《王阳明全集》(卷二)静心录之十 序说·序跋增补:尔袛静坐,放下念头,无点云作障,方会有悟。
      
起源于古印度,兴盛于中国的佛教,对该方法的实践与理论更加系统与完备。从日常生活的道德伦理自觉到身心的具体操控,再到最终形而上的境界、智慧升华,无不体现哲学的辩证。
   
(二) 修止观的种种理由
  1)人自身感觉器官的接收能力狭隘性与预设性

根据物理科学、生理科学、遗传学、认知神经(脑)科学、生活常识,人们应当对下面的认知状况有所警觉:

  宇宙能量信息可能是无限的、动态的、立体的、全方位的、非格式化与模型化的。

  生命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的幅度极其狭窄;凭着各自的感官承受力,不可能接收到外部环境的全方位信息。

  生命的感觉器官既是主体认识外部环境的天然工具,也是与生俱来的界限与障碍;面对海量的外部信息,感官接收的永远是微量;受制于既设程序,感知永远只能是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一个局部,永远只能是一孔之见。

  生命大脑所接收、反映、解读的信息全然不是如实的信息本身,而是经过感觉器官过滤加工过的电、化学信号等。

  生命都像是被“预先编程的精密智能信息合成机器”,生命对外界界中各种有限刺激信息的解读是被预先相对设定的,其预设程序的核心就是遗传基因。

  即便是相同的刺激信息,不同的生命个体对它的解读也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乃至于说是致命的。生命体不同的生理时期对相同的刺激信息的解读也有可能相反。

  生命综合感知系统(遗传基因规定的)的差异性决定了世界观的差异性,这就是物种假像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生命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完全不同。

⑻  现象世界是生命对所获有限、不同刺激信息的个性化、特异化叠加映射;之所以相同生命彼此感觉现实环境没有什么区别,是因为彼此的生理结构与预设程序几乎是雷同的。

  生命所感知的外部世界并不一定是确定与客观的,外部环境的确定(规定)性、具象性与观察者的感知功能的确定(规定)性密切相关:认知条件决定认知结果与结论。

  感觉功能系统的规定(确定)性意味着:种种(现象)世界是生命为外部环境立法(格式化、模型化)的一个个特殊结果。一般生命都自觉不自觉地做了他所处(现象)世界里的造物主。

  主观与“客观”是一体的,二者根本无法实现剥离;能认识与所认识无法截然切割;以至于说:能与所能,不一不异。正所谓: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

  认知是以人系统承接与转化力为坐标系、参照系的逐步格式化、模块化构建。感识的偏狭性与特定程序性决定了认知也必然是坐井观天、盲人摸象。

人的感识能力如此狭窄与高度固化,而人类在认知上又如此迫切需要提高广度与深度、以及准确度,那么,自我磨砺与提升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古哲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作为器的本身都愚钝不堪的话,怎么能更好的了知其它呢?

这正如搞科研,如果科研仪器的不具备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怎么能用它来精确地研究你所考虑的对象呢?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人类对作为器的自身,开发与利用是极其有限的。
  
2)我们(包括地球上其它生命)坐地日行八万里,浑然不觉;毫秒之间念头逾百,懵懂无知。所以,《圆觉经》云:……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这里是说,生命意识体的心、体都在不停的攀缘、变化,以如此变动的身心来揣度其它,是不可能得到客观、公正、确切、如实的内、外信息的。
  这正如物理学对机械运动的研究,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变化,假如不预先设一个不动的物体(参照物或坐标系),您根本无法来确定其它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也就不能获得相关的准确参数与信息。只不过这里的定是定而已。
  3)静态性的定是确定他者的必须

科学技术与理论上最基础、最原始的定量参数也都是预设、假定的,也就是说科学研究也离不开意识、概念上的(假定)。

 例如,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米来源:1790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一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1889年在第一次固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选作国际米原器,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氨-86原子的2P105d1能级之间跃迁的福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1983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等计量单位都是在米基础上规定的。

再看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秒的来源:1820年法国科学院正式提出:一个平太阳日的186400为一个平太阳秒,称为世界时秒长,1956年,秒被以特定历元下的地球公转周期来定义,In1956.秒的定义:自历书时19001112时起算的回归年的315569259747分之ー为一秒.在1960年,这个定义由第十一次的国际度量衡会议通过…196313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能原子Cs1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间跃迁射蕊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为1秒。此定义一直延用至今。

再如其它,千克、安培、坎德拉、摩尔、开尔文等计量单位,也都是人为“定”量与“定”义,也是如此,都是人为的假设与假定。

因为若无这些最基础、最原始的、假定的各种工具单位,人类就无法从事科学研究与定量分析乃至定性分析。若非如此,则一切部还是处在不确定的、模糊的、混沌的状态。相反,我们也不能排除混沌状态更接近世界的本来面目。

4)修止观的目的:通过极致的定静功夫,令心住一个所缘之上,制心一处,持续专注,令心不为一切内外的物、事、理所左右和干扰,迥然独脱,离于识、意、心,得止得定,然后定中体察物、事、理,还本来以本来,得万物、万事、万理如如之体相,获实相、智慧。
  玄学同样遵循,知一切然后知一,不过这里获得的知是高于人类维度上的知。

(三) 直接之法所至的相对境相与境界
  1)《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南宋陆九渊《象山全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3)明朝王阳明《传习录》: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本体只是太虚……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
   4   佛教更甚

浩如烟海的佛经关于各种生命世界与境界的描述更是奇丽瞠目、奇幻无比。恰恰是佛教所宣示的:世界是无限的、异相纷呈的、多层次的,也恰恰是佛教绝对理性所否认的(感性与理性的辩证)。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强解为本质、本体);《六祖坛经》: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四)  小结
    
通过止定的修持,目的是开发出生命的更多感觉潜能,乃至于改变或提升生命的属性,拓宽了感知幅度,获知与原来生命不一样的见闻觉知能力,从而重新建立不一样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获得一种新的生命体验,不再固执原来的觉知偏见。

东方传统精神文化的精髓无非是:闻道并修道。
    
  不借其余,直契根本  体用自由
     此非本文所能觊觎,引用《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微密品第八来说明:诸仁者!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染意攀缘,执我我所,诸识于境各各了别,诸仁者!心积集业,意亦复然。意识了知种种法,五识分别现前境界,如翳目者见似毛轮,于似色心中非色计色……

马祖道一语录: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尽是自家。

其逻辑已经圆融无碍:知一切然后知,一知一然后能知一切,循环往复,自由随顺,无有尽时。

  科学与玄学不同语境下的理事同归
(一)   感性:

1)社会科学认为,世界是多元的、多极的,丰富多彩的、琳琅满目的。

2)东方圣哲认为,世界是无穷无尽的、相互含摄的,生命状态也是多维度的。
  2   理性:

1宇宙学家以及诺贝尔奖得主George SmootTED讲述科技的进步时,他说人类缺乏辨识“真实”的能力……他提出,是不是正因为如此,使我们难以分辨真实和虚幻?或者是我们正处于模拟的虚幻之中。他还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解释为什么他觉得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模拟的世界当中。

据科技媒体digitaltrend报导,麻省理工学院Play Labs负责人、计算机科学家瑞兹万.维克(Rizwan Virk)表示,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地球和宇宙,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MMORPG (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一部分,而我们是这个游戏的玩家。

华大基因尹烨在接受梁冬采访时说:现阶段,我们还是无法绝对的保障与证明,我们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如今的科技可以做到,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让一个人产生性高潮,只要调整你的脑电波就可以实现……你可能就是试验品,但你自己也不知道……

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我们时代里三位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的美国再生医学和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科学主任RobertLanza博士,写了一本《生物中心论》,里面有一个论点:……是生命创造宇宙,有个人意识才有宇宙的存在,实质上的生命与生物是真实世界的中心,接着才有宇宙,宇宙本身并不会创造生命……

2)东方圣哲认为,一切物、事、理都没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其所谓的表相、属性、逻辑都是相对成立与适用的;身及物(世界)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

3 现代科学,无论是量子物理科学、生物遗传科学、人工智能科学还是认知神经科学等科学,都对世界确定性的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怀疑:眼前世界是不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眼前世界是不是人类这个智慧生物机器的虚拟现实?平行宇宙是否可以同时存在?

总之,就目前的认识论而言,科学已经在其顶峰上与东方智慧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与科学理论证明:世界是生命的种种模拟现实,生命是宇宙的中心。换言之,科学哲学开始已经向唯心唯识方面靠近了。

世界真相的标的不会有问题的,问题来自于生命的感识与觉悟能力。

  种种世界形成的理事真相

由认知神经(脑)科学可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赤裸裸的现实”你根本不能透过包裹着你大脑的头盖骨看见任何东西,眼睛也不是世界进入你的入口……此时此刻,你所看到与感觉到的一切,包括你的身体,只是产生于你意识中的一连串能量信息。

《唯识二十论》: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

只是因为生命体是这样一台精密智能机器,再加上宇宙中全方位的无限层级能量信息,生命感应与虚拟自身世界才成为了一种可能,宇宙万象万物(包括自身)才能顺理地成为自身拟创的一个结果。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宇宙中的每一个生命,包括你我,都是自身现象世界的造物主(只不过是被动的)。

生命具备怎样的四基(物理关系、遗传基因、生理结构、相对病理),生命就会拟创(感识)怎样的“实体信息”,进而确信怎样的事实与逻辑世界;反之亦然, 什么样的“世界”被什么样的生命所感知、拟创、确证。

之所以相同生命彼此感觉到眼前的现实环境(世界)没有什么区别,并且能相互确认与沟通,是因为他们彼此的四基(感识平台)几乎是雷同的;也意味着只有具有相同感知系统的生命群体才能构建一系列语言文字符号概念共识体系,正是这些共识体系为生命的各种上层建筑交互虚拟运行提供了可行。此亦无非是共业所感、循业发现。

 从上述论证中可以看出:主观与“客观”是一体的,二者根本无法实现剥离;能认识与所认识无法截然切割;以至于说:能、所不一不异。

杂阿含经卷第三(八二):……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苦,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是亦复如是。……

《华严经》则直接明确了本质与现象的生发关系: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生命与世界的真相———实相无相

由于自然存在的无限信息与生命立处即真的有限信息极度不对称和倾向化筛选,必然导致生命意识体都站在各自的立场、角度、知识、技能、功能、境界上,用自己极其有限的见闻觉知识,对自己世界做出了五花八门的解读,其实都不过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都是对自己所处境域的感觉、分别、解读,都不外乎是身见、边见、隅见、建立见亦或是诽谤见,非是正遍觉知!成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迷)此山中。
      
事实上,认识的主体自身与周围的一切(所知环境与无限宇宙)都是浑然一体的,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是不分彼此、不可分割的!只是,对于有选择性、价值取向性或者不具备正遍觉知的各种生命意识体来说,世界则纷繁复杂、五彩缤纷、乱起乱灭、如同万花筒!
      
岂不知,客体与主体不一不异!如摩尼宝珠本无有自色,乃随所对物之色而现其色相,虽离诸相而随缘显现诸相;万物万相万色的真实面目也是如此,真实理地一切本来面目实相无相,但随众生之缘之心之识而森罗万相、层层迭迭,如此而已!

一切现象都是以生命生理感应与识别为基础、外在能量信息为诱因的互为缘起;凡所有相,从因缘所生法上来说,皆是生命觉识的反映,已经陷入主观,所以并不究竟真实,故曰皆属虚妄;生命一旦以觉识为真,必然活在假像窠臼中不能自拔。

但是,如果进入绝对的无生命状态(无余涅盘),也就丢失了生的意义与慈悲。所以,应该以出世间的智慧与精神,做入世间的事。用一个哲学公式表达就是:一法不立   法法能立

一法不立,即是无我(执与见),法法能立,即随缘应化,靡不周全。

一法不立,亦即不为任何物、事、理所左右,迥然独脱;法法能立,就是能站在任何生命个体与群体的立场与角度上理解之、帮助之,令其获得智慧与解脱,也就是以出世间的智慧做入世间的事。

也就是说:清空我见(我执),以空杯状态,理解一切,接纳一切,拥抱一切,慈悲一切……

只有做到“一法不立”,才可能以获得总相智(空性慧);做到“法法能立”才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别相智、器世间智;做不到先决的“不立”,就根本做不到“都能立”。

因为任何物、事、理都是即之则迷,离则无用。明白此理,就是要能即能离、不离不即,即边即中、即中即边,践行中道,体现智慧。

 

 

参考文献:《物演通论》王东岳  2017

梁冬对话生命视频尹烨全集

         《生物中心论》美国 罗伯特-兰札(Robert Lanza)2014

《理性的外部限制:科学、数学和逻辑不能告诉我们什么》美国诺森•S•亚诺夫斯基 2013

佛教经典、《圆觉经》、《金刚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唯识二十论》、《六祖坛经》、佛教哲学大辞典等

《道德经》、《庄子》、《大学》、《王阳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