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难的野生动物该不该救?
早晨去北京友谊宾馆去锻炼身体,听见灰喜鹊异常叫声,感觉有什么事情发生。低头一看,一只不会飞的幼鸟落在水泥地上,他的鸟喙还带着黄色,一只受伤的腿向外撇着,我仔细观察他,他凄惨地叫了一声,这声音不是恐惧,感觉在向我呼唤“救救我”。我犹豫了片刻,怎么办?将他带回家饲养,我根本没有饲养鸟的经验,何况是只受了伤的幼鸟。给动物保护组织打电话求助?这是一只在北京很常见的鸟,值得小题大做吗?将其送到派出所让警察来处理?北京正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警察叔叔忙得焦头烂额,别给他们添乱子了。小鸟妈妈灰喜鹊叫得很急促,仿佛在说“别伤害我的孩子”。我最后决定将小鸟放在花园的草地上,这样既凉爽,又有一定的隐蔽性增加小鸟生存的机会,同时鸟妈妈可以照顾自己的孩子,不会造成母子分离的鸟生悲剧。
第二天我去看这只小鸟,没有看到小鸟的身影,我有些失落,不知道他现在是否安好,是否得到了妥善的照顾。直到现在我都有点迷茫,不知道自己当时做得对还是不对。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落难野生动物时候很多,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叫来动物保护组织对其进一步救治,有的不管任其自然,有的将其收留在家中照顾。究竟是哪种做法对,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如果遇到的是濒危、珍惜或者“三有”(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保护动物,我们必须想法设法去救助,因为他太重要的,不救助可能带来一定的损失。如果不是上述的野生动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救助,如果只是一种常见的野生动物,尽管人都富有同情心,但也可以不去伸出救助之手,因为他们毕竟和我们亲近的猫和狗不同,他们是野生的动物,不是我们人类陪伴的家养动物。有时候不去救助也是一种爱。
人有人生,鸟有鸟生,动物有动物生。人的世界是感情丰富世界,喜、怒、哀、乐、悲、恐、惊无处不在。动物虽然也有感情,尽管鸟有鸟语,动物有动物语言,我们非鸟非动物,也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语言和感情我们大部分不懂。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不同,他们遵循“丛林法则”,即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应自然就能生存永续,身体强壮比弱小的生存几率大,弱小动物是强大动物盘中餐,尽管从人的角度审视有点残忍,就是因为这所谓的残忍才构成了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动物世界才丰富多彩,生态系统才能健康。一只弱小的动物或者受伤的动物就是另一个动物的美餐,救助了这只动物,犹如在另一动物口中夺食,吃他的动物就要另寻食物。自然界有自然界运转的规律,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我们过多地干扰其运转规律,实质上就是对自然环境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是破坏。
与自然和平相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与自然相处的秘诀就是懂得自然规律并且遵循自然规律。尽管我们人类有主观能动性,但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不能超越自然规律制约,否则我们人类主观能动性就是帮自然界的倒忙。充分掌握、充分遵循、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尊重,也是对大自然最好保护。我们环境出现污染退化等问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们干扰行为超越了自然承载力,破坏了自然规律。如果不考虑动物生存规律,任意地去干扰,就会对自然界构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我们救助动物发了善心,但这种善行可能对动物发展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至少是我们的行为没有尊重自然。在这种事件处理上,我们要尽力避免“好心办坏事”。没有救助具体的落难动物,但救了我们遵循自然规律的心,不救也是救。不干预、少干扰就是对自然最好的保护。
落难动物救与不救,这不仅仅是善心善行的问题,蕴含着更多人与自然如何和平相处的大道理,暗含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程度,也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如何与自然相处的价值观,更能反映生态文明素质。
落难的小鸟救与不救不是小问题。与野生动物和平相处,让野生动物顺畅地按照自然规律繁衍生息,幸福地度过动物一生,这是我们人类的责任和义务。人生与动物生相互和谐,世界才更美丽。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