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心灵的精神家园


——代序《文明图腾》

 

    黄土高原与秦巴山脉间的广袤水土,就是我们生兹长兹念兹的关中平原。它禀赋的胸襟气度和深沉意境,像滚滚渭水流淌不息;它内敛的人文色彩和思想内涵,全被周秦汉唐文化笼得严严实实。每一块厚重的秦砖,都雕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片斑驳的汉瓦,都包裹着沧桑的故事。浩荡的历史长河漫过了春华秋实,漫过了霜天雪月,漫过了人类史前文明的最初阵痛……

    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的根在哪里?

    当炎帝和黄帝率领着他们的部落,定居在秦岭北麓渭河冲积而成的这片肥美的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便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历史从此延伸。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关中文化始终昂首走在时代前列,以坦荡的胸怀包容开放地拥抱世界,在数千年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中,闪烁着灯塔般的光辉,从未中断而绵延至今。这种宽广博大的传统文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刚直、善良的关中人民,他们的独特个性和历代相传、积淀而成的社会风尚和习俗,成为中华文明史上最亮丽的人文景观。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因其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而取意四关之中。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瑰宝云集奇珍汇聚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地区之一《史记》之为金城千里”和“天府之国”。“关中自古帝王州”。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建都千余年,使其长期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带。

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物质需求是生存根本,也是民俗文化的基础。这片土地上,那些千姿百态的乡土艺术、民俗遗物与风尚习俗,凝聚了先人多少智慧与情感!我们离不开民俗,正如鱼类离不开水一样。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无形的巨大影响力,人们置身其间却鲜于知觉,受其规范而甘受约束。民俗的“俗”字,一边以人为本,一边以粮为纲,多么形象地揭示了社会的进步真谛和民众的生活需求。作为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民俗广泛来源于民间,始终传承在民众,紧密连接着民生,深入影响了民族,内含深刻的文化、哲学、伦理等人的社会价值观。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古今矛盾、中西碰撞,可谓一场广义的文化冲突。这场冲突,说到底,就是中国社会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思想困局。“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惟有地域的才是广阔的。”民间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浪潮汹涌而来时,事实上,正以令人触目惊心的速度,衰落、瓦解甚至泯灭——传承和发扬关中民俗文化,抢救保护人类最珍贵的文明遗产,这是骨子里渗透着尊重祖先、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当代秦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风土有别,民情各异;山川不同,禀性迥然。正如元好问在《送秦中诸人引》中言:“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于是,历史风云际会之时,最显秦人风流——也就顺理成章了。

初春时节,任小岗、张金花两位乡党送来长篇报告文学《文明图腾》,看后颇有感悟。这部写了三年之久约40万字的作品,详尽记叙了民间文化的践行者——王勇超,由乡村到省城,打拼创业,逐步迷恋文化,收藏字画,抢救保护民间遗存,创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为民族与国家建树无量功德的传奇经历。

掩卷深思,慨然太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弘扬国风,凝聚民魂,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已成当今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中,王勇超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他以一己之力,独立开辟了民间文化保护新路,做了三十年开路先锋,养活了数百人,造福了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他恢复了民间文化应有的尊严和容光,代表了中国农村在走向现代化、市场化、法制化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有思想,有觉悟的新式农民。他们关注社会和自身命运变化,不甘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生活方式,以朴素的民间立场和民间情怀,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自我解放、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真正表现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期文化实践中,王勇超以炽热而深沉的文化自觉,充分体现出一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已把自己磨砺成一个充满自信和智慧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倾尽心血和财力所创办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也以其瞩目成就和特殊地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陕西的一张文化名片和古城西安文化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正如作者评价的那样:王勇超,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文化遗产保护的拓荒牛,关中精神光大的真传人。他和他所创办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必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人生之旅,看看风景也是一种享受。作者徜徉于关中大地,或是探求民间胜宝,或是感受民俗风情,生发出诸多感悟和感慨,诸多思想和情怀。于是,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这块心灵的家园里,他们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情,以文化自觉先行者的姿态,搜集、采访、整合、创作,挥洒汗水,笔耕不辍。他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守望在关中民俗文化的最前沿,通过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具体实践,通过展示和推介中华文明的“基因仓”和“标本库”,为民族情感的深度记忆默默耕耘——心已然回归文化之根之际,迎来《文明图腾》的问世,收获那些滋养世道人心的精神佳作,树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不朽丰碑!

全书以主人公王勇超创办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为明线,以展现关中民俗文化为暗线,融文学性、学术性为一体,以展示民俗艺术,光大民间文化,传播“根脉”理念,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从地上兵马俑拴马桩的研究到各种石雕、木雕、砖雕的介绍,从关中民居的特点到房屋故主的逸闻趣事,从节庆节日的来历到各种民俗器物的推出,从关中方言的追溯到关中十大怪的解读,从老腔、皮影的表演到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从名人字画的赏析到近现代书法家的介绍……他们竭尽所能,博采丰富的知识内涵,并无刻意的文字雕琢,尽显真挚的情感交融。

开卷有益,指的是好的作品总能给人以启迪。《文明图腾》对王勇超在民间文化保护领域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认识和成果:一是文化与实业的结合。文化依托产业走向产业化,这是文化光大的捷径。长期以来,资金不足制约着文化建设的发展,仅政府单方面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才能给文化产业注入持久动力。二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关中民俗博物院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具有鲜明的社会效益性质,这是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的。与之相反,当今中国兴起的一些文化产业过多地追求功利性,文化的陶冶功能、教育功能被搁置一边,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不良倾向。三是文化产品的精品意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以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引进全新的运作机制和运营模式,把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集关中物、载关中史、展关中情、承关中魂、留关中根”的精神家园已初具规模。

苏轼有云: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面对世界格局的多变,多元价值观冲击、转型的阵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唯有准确把握其时代价值,唤起国人的文化自觉,才能早日实现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

从这个意义讲,《文明图腾》不仅是一首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先行者的命运交响曲,一幅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恢宏画卷,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关中民俗文化符号,还是农耕文明的辉煌历程,关中精神的磅礴元气,作者思想的自我涅槃。它留给世人的,就是以中国农民为代表的最广大民众,在告别传统乡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时代变革中,自觉反思与重建民族精神家园的心灵嬗变历程。

        钟顺虎

      2014年3月25日

          (作者时任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经理、陕西日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