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届硕士应届毕业生张同学因为工作入职遇到了大的困难。
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张同学按照新乡市教育局要求提交了材料,并通过了面试。以为等到体检通知就可以按时入职,没想到等到的是解除就业协议的信息。
根据新乡市教育局发布的招聘要求显示,此次招聘范围和对象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所师范院校和其他“985”“211”重点高校2020年全日制应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后附括号注明:硕士研究生学历要求本科段为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
根据张同学提供的信息显示,如果不是因“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张同学已经到了体检阶段。
如今张同学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重新寻找工作职位,对于她而言,损失可谓惨重,毕竟花费了大把时间、精力为这个职位准备,结果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按照以往的事物发展规律,张同学的维权之路必然无比艰辛,最终很可能不了了之,很难解决这个事情。
因为虽然上边规定是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但是很多单位都会默认即使研究生也要求全日制的。这在就业市场已经不算是“秘密”了。
就如同就业市场中,985高校毕业生歧视非985高校毕业生,211高校毕业生歧视二本高校毕业生,二本高校毕业生歧视三本高校毕业生,三本高校毕业生歧视专科生一样。
这种歧视并不是才出现,就像是一个传统制度流传至今。
根据张同学之前求职单位的表述,张同学的审核通过是因为审核人员没有注意到她的研究生学历是非全日制的。言外之意就是张同学如果凭借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是不能走到面试关卡的。
张同学的事件在中国其实并不是个例,相信有许多人都看到或者知道这种情况。
虽然近几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申请难度增加,但是在很多单位的眼里,仍然不如全日制研究生的质量。毕竟全日制研究生是要在学校读书、跟随老师学习,与老师接触时间久了,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都加规律,最重要的是更容易培养工作习惯,这些特点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用人要求很大程度上存在歧视,那么,在未来中国该怎么改变这种歧视制度呢?
笔者认为,首先这种歧视制度的消除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短时间内必然不能消除,但是如果放任不管,则会一直存在。因此国家需要尽可能保持平衡发展,比如说同一地区的高校竞争,对于非985、非211的高校实行政策倾斜,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助其发展,这会从一定程度上提高非985、非211高校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其次,就业市场上,企业对985、211高校毕业生更加青睐。重要原因就是大部分情况下,985、211学生学习能力更强,企业用同样的钱雇用更加保险的员工算得上比较合理的决策。同样的道理,放到雇用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身上也同样适用。因此,在企业凭借出身和能力作为雇用标准的现实条件下,高校需要对学生的毕业标准和学习标准提高,改变企业对非985、非211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负面影响,进而整个市场的风气才会改变,未来将会有更多企业改变歧视态度;
最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该仔细按照规定核对和执行,不要给求职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浪费求职者的时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