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品质与价值(6月27日)


商品的品质与价值(627日)

 

人购买商品的时候总是会追求性价比,性价比如同天平,天平的这边是价格,天平的那边是价值,而价值通常又分为两个因素,客观存在的价值与主观认可的价值,或者是产品的物理属性与产品的衍生价值。但其实客观存在的价值与主观认可的价值往往差距很大,比如电影的首映礼,酒吧里的啤酒与红酒,沙漠里的矿泉水,或者绑在螃蟹身上的稻草,因为承载了更多因素,所以价格都很高。

通常客观价值由品质、款式、功能等物理属性组成,而主观价值由感受、服务、圈层与标识标签、心理因素等衍生价值构成。一个很实用的产品,附加价值必然是打折扣的,而一个附加值很高的产品,实用性必然是会打折扣的。

不管是平台服务还是形象传播,我们就必须充分认知并利用其实用价值之外的东西。那或者是一种成就的标榜,或者是不确定的未来,或者是一个圈层的符号,或者会激发人的潜力。

 

人为什么要消费那些具有比较高的附加值的东西?

核心的有自身因素,比如想用时间换金钱的套利,比如内心的虚荣,比如进入一个圈子的工具,比如拿下一个项目的道具,等等,但其实更虚的因素居多,首先是认可附加值高于实用功能,追求其象征意义;其次是为别人的成分高于为自己,凡事都优先替别人着想。再次是为了自己的未来铺路,而非单纯地满足自己当下的需求。

在市场开拓方面,也要戒贪,比如需要重点扶持的人就那几个,虽然会是大浪淘沙,但是更明智的是画地为牢,面对百里挑一的人,也定然可以付出百倍的扶持。因此选人很重要。但人是需要挑产品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品质。就是说你选择的产品需要具有礼品或者奖品的属性,甚至作为收藏品去珍藏,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升值。

 

在采购消费的时候,需要在强化理性的同时弱化感性,而在对外输出的时候,就需要弱化理性分析的同时强化感知感受,这也是在循环之中增值的问题。怎么弱化,如何强化,这也是个系统的问题。你所购买的东西,其实并不单纯是你自己用,而更多的是与别人分享,那么别人就会有自己的主观情感。

比如在纪念日送,就会有纪念意义;在情人之间送就会有感情升温的含义,比如经过竞争才得到的东西,就会带给人成就感;比如基于爱好的,就会形成陌生人之间的共同语言,就会有收藏价值;基于社交属性,就会有展示和圈层的含义。所以才会有商家“开发”出来的各种“节日”,更鼓励消费者为自己身边的人送礼物,特别有所谓的“珍藏版”。

 

在购买的时候,就首先要追求奢侈中的实用,满足人的需求是商品的基础也是其存在的价值;你不需要一个人购买很多东西,而需要很多人购买一样东西,如此才能突出产品的价值。在实用的基础上,还需要突出个性的增值。越是个性化的东西,就越是具有增值空间,而且要让她们感觉那些东西是跟自己的未来挂钩的,跟自己的价值实现挂钩的。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量出为入,就是先找到下游的需求方,再决定是否采购。也需要量出为入,就是说要考虑什么样的人会在什么时候需要,需要多少;就如投资,先考虑退出的最佳时机再寻找进入的最佳时机与最佳方式,先考虑风险管控,再考虑利益诉求。

在没有考虑到价值溢出的时候,就不要买,买了之后立刻就可以通过仪式感去面向特定人群发挥作用的,才值得去购买。同样,购买东西需要量入为出,就是说还需要考虑自己在购入的时候所需要的财务成本、物流成本、仓储成本以及消化的规模与节奏等问题。

 

只有把自己做成刚需产品或者奢侈品的品质,才会相对不愁销路,否则就会陷入惨烈的红海竞争。其中刚需产品是被大众所需要的,同时也是被官方在生产、营销、投资、渠道与终端垄断的商品,而奢侈品通常都需要大资本、大机构去做,需要的更是精细化分工、个性化服务。

奢侈品的营销不是消费压力甩锅的行为,而是价值递延的问题。既然面对的是很多人,那么就需要给她们有基本画像,深入研究分析,寻找共同点,以共同点为基础,追求个性化需求满足所形成的价值。所以就需要砍掉进入门槛,让客户可以零门槛进入。

 

经营活动并不单纯涉及自己,而更涉及别人,需要深入考虑我们所面对的人群的一切表面和本质的东西。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把速度慢下来,让我们的速度带给自己以及所涉及的人群一种愉悦和快感。毕竟结识那些高品质,能看到自己未来希望的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者是需要穷其一生才有可能达到的目标,寻找渠道和终端,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与人群,其必然需要相对漫长的“大浪淘沙”一般的过程。

假如在目标市场再去细分,找到他们并得到他们的认同,让他们跟自己共同走下去,这同样需要一个过程。有高品质的产品仅仅是标签,要发挥其标签作用,就需要加大其社交属性。比如将其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合,与创业结合,与圈层结合、与价值观结合、与资本结合。让那些东西成为成就的标榜。

 

要重点选择某个品类,甚至某个品牌的某一款,在重点时间段向重点人群去做营销诉求。选择做爆款产品、选购足够多的数量,通过包装给与特定人群之中的佼佼者,让她们在自己的指导下行动,甚至替自己有大量的行动。只有把特定的产品通过特定的仪式感,给与特定的人,并激发TA们的行动力,整合并调动TA们身后的资源,才能发挥其潜在的价值。

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降低推广难度,同时还要增加自己的行动量,做小单,去覆盖更多的人,把这种投资做成小的可拆分的单位。让这种投资成为理财工具,更成为经营工具。特别是拥有奢侈品的品质与定位的产品,就需要弱化其品牌的内涵,而更多突出所使用的人的内心感受与投资的理性价值。

 

我们要能分清哪些是商品本身,哪些是附加在商品上的服务。假如所买的是房子,那么套内部分就是产品,公摊部分就是服务;每个人都希望公摊面积越小越好,同时又希望享受相应的高品质服务。世界上原本就没有什么阶层的差异,如果买的是啤酒,那么啤酒本身是产品,包装、品牌甚至啤酒上的泡沫是服务。虽然“服务”总是不可缺少,但每个人都希望那些不产生实际价值的东西所占的比重少一些。

 

我们不仅需要追求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追求质的提升,得到某种可以带给自己成就感的标签与头衔,如果能有效转化,那么就把量化的东西转变成为质变,把发生质变的东西转变成为标签与头衔。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以量化为基础,给别人提供质变可视化的机会,以及将标签与头衔通过具有仪式感的场所传播开来的平台和机制。

每个人都既要实惠又要虚荣,人就是如此矛盾的,所以理性的人都不要让自己更多地陷入其中,去追求所谓数字上的回报,而更需要有理性的、有纪念意义的因素。所以假如有个东西,可以作为经营美好生活的仪式感,可以作为自我成功的标榜,融入一个圈子。

其实在房子的构成中,单纯的钢筋水泥之类的建筑材料并不值钱,值钱的是自己所认为的个性化服务,甚至是融入一个圈层或者赢得某个标签,那些都是钢筋水泥之外的东西。人都需要服务,那些产品之上的东西,但却又不想为服务买单。就如喝啤酒,没有泡沫的啤酒不会有人喜欢,但是假如啤酒所占有的比重过多,又会在内心有吃亏的感觉。

 

在极简的生活之中,物质成分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需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时候,就需要做减法,当生命中加入了生存之外的需求,那么就是在做加法。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是需要用减法的,因为减法会让人方向精准、目标清晰,节奏可控,会形成正向的推动力。

 

贾春宝

2020627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