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预后思考7


 疫情预后思考7

 

从最近国内启动经济复苏的系列动作和深圳应对的忙碌中,有点感触,中国不管是技术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相应的大的系统工程安排还是缺乏,在应急情况需要的时候,往往专家队伍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比如深圳,在亟需专家队伍提出系列应对方案的时刻,才发现深圳社科院50多个编和上海上千人比起来,社会科学缺乏队伍支撑。这不累死决策参谋机构的有数官员才怪。深圳是有一个综合开发院,但是力量也有限。社会科学和文化的沉淀,是必须养人的水磨工夫。深圳之前改革尝试将文化部门像技术科学一样市场化,结果是队伍解散之后才发觉功能的缺陷,又尝试恢复,这前后几年的折腾形成的短板至今没有补上。深圳这一短板不尽快补上,未来的发展后劲将受到很大制约,虽然筹建了几所大学,但是政府与民间之间的统筹力量没有起来,政府采购没有充分安排,是发挥不出民间力量的作用的。法定化的官方半官方的管理统筹组织是要尽快加以充实的,党校、社科院、决策咨询系统,各类协会等智库统筹协调机构都有必要充实力量,加强建设,尤其是专业研究团队的建设。

在预后思考的前两篇,都有中国经济或将重拾升势的判断。对于中国经济重拾升势,在国际环境持续恶劣没有好转的背景下,有此期望和判断,除了5G的先行优势可能激发新一波网络创新应用和消费引领发展之外,文艺市场的恢复活跃还拥有较多的想象空间。中国经济经过几年的调整夯实,之前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大量泡沫得到一定程度消化和做实,以及国际逐渐显现的萧条存在的对冲空间,给了中国相应的超额刺激空间,中国启动新一轮发展刺激风险相对可控,如果疫情不反复,确认稳定可持续,加码推动一系列软件系统工程和补短板科技攻关系统工程,加码推动5G新型万物互联创新应用,加码推动新型文艺娱乐恢复和扶持,加上已有的新型基础设施扩张及消费扩张刺激,中国重拾经济升势想象空间是比较充足的。西方社会受疫情冲击交流受限已超三个月,疫情控制遥遥无期,经济的萧条和社会的动荡即将急剧恶化,中国未雨绸缪有必要启动新的对冲行动了,不然很有可能受深度拖累。对冲措施首要原则是尽可能项目化安排,不要大水漫灌,要确保本国货币的保值坚挺。推动新的系统工程和新的科技应用项目,还有新的网络文艺繁荣项目,包括大量政府采购,可以将政府各类债券实现转化应用,加速之前一系列宽松安排的落地。

希望这一波新的发展同时伴随有文化和学术的新的繁荣,相应的政府改革发展着力点要有相应的精力投入到学术和文艺事业的制度规范和扶持发展上来,这是新一波发展关键的助推器。因为不管是文化和学术本身繁荣的市场空间还是新的万物互联的网络娱乐空间的打造,精神内容产品都将是主打对象。

中国近几年来发展瘸腿的感觉越来越严重,发展速度下降过快,物质极度丰富,精神文化产品却日渐偏颇甚至贫乏,除了网络新兴娱乐渠道之外,传统文化内涵日渐式微。中国近几年GDP的下滑,不知道统计部门有没有进行过结构分析,是否统计过文化板块的急剧萎缩的贡献份额?2017年之前维持高速增长,其中文化板块的增长的贡献份额是否有过分分析,现在仅存的贡献额还有多少?几年严管文化行业奄奄一息,加上疫情,传统娱乐行业彻底呜呼哀哉,可否统计过2010年和2020年娱乐行业的就业人数的差别?

建国70多年了,何以至今学术和文化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发展制度和氛围,这种情况下,何以实现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最后实现文化自信。不管是作为经济的一个板块还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文化和学术活动的相关规范制度都应该大力加以完善。即使要有所改革和发展完善,也要有一个靶子制度,而不是只有政策性的指导意见的不时波动。作品的评估、审查和交易规范,以及人员薪酬和购买服务的规范,都应该要有相应的法定化制度基础以及公共预算的相应比例规范。不管是管控思路有多大变化,作为社会事业的组成部分,该占有的分量应该相对稳定,而不要因为显性效益不彰而给短视政策波动给冲击个没影。硬科技扶持几个亿不眨眼,软科学几百万朝不保夕,这是很要命的。社会经济的相应发展之后软科学的作用(第三产业)会占比越来越大,对推动全面深化发展作用意义越来越重要。没有学术和文化的相应发展,走向发达终将成为奢侈的梦。如何实现科学全面的发展,需要理论和学术的自由和繁荣,学术氛围让人心服、信重,文化繁荣让人向往、自豪。百年千年大计,学术和文化才是根本。

 

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