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个线上活动,业之峰天津公司总经理王强先生分享了公司自疫情以来业务从线下被迫搬迁到线上的过程及“心路历程”,从最初的郁闷、手足无措、低效和种种不适,到两个月后的游刃有余和业务同比不降反升,我觉得是一个企业在疫情中“化危为机”的很好的案例。在演讲中,王强先生提到了公司和他本人的心理活动,几次提到了“恐惧”和“焦虑”等词汇。我想,这应该也是疫情中企业和企业家的共同感受。
人性有两端,一个是欲望(或者叫做“贪婪”?),另一个是恐惧。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被这两个东西催逼着往前走的,只不是欲望相对是人的主动所为,而由于恐惧而改变,则往往是被动的结果。因为欲望往前走和由于恐惧往后退,有的人被毁灭,有的人获重生。
欲望和恐惧,哪一个对人影响的“分量”更重?不结合具体的事例,恐怕难以说清楚。从这次疫情过程看,恐惧的力量似乎更大一些,因为对病毒和企业生存的恐惧,很多平时不大care网络的企业,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急吼吼地“上网”。因此,恐惧是人改变的重要前提,也是促使企业创新的前提,则毋庸置疑。被司马迁评价为“刻薄”的商鞅,十分强调“刑”的作用,《商君书》中“刑于九”的字眼很多,他提倡:“故以刑治,则民威(同“畏”),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乐。”他的 “同党”、1800年后的马基雅维利持基本相同的观点,他在《君主论》中说,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因为“人类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由于人性是恶劣的,“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把这条纽带一刀两断了。可是畏惧,则由于害怕受到绝不会放弃的罚而保持着”。不得不说,同样毁多誉少的商鞅和马基雅维利,洞察人性的穿透力相当强。
那么,怎样理解恐惧驱动创新?企业文化名家沙因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关于“生存焦虑”和“学习焦虑”的理论,可以拿来解释这个观点。沙因认为,任何文化的变迁都是革新性的,因为在学习新东西之前你必须扬弃一些东西。扬弃的过程是痛苦的,它会引起对变迁的抵制。一方面,你意识到,如果你继续按目前的方式行事,会完不成目标,于是就会陷入生存焦虑,就像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或此次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对网络的态度一样。但是,要改变,就必须要学习新东西。一般来说,人们对学习新东西、改变自己既定行为模式都会有顾虑,同时一些人或企业在改变过程中“痛不欲生”的样子,也会阻碍他们去学习和模仿,沙因称这种现象为“学习焦虑”——因为如果学习了某种新东西,你会在集体中暂时不能胜任,并失去成员身份,乃至失败。基于这样的分析沙因认为,要引起变迁,生存焦虑必须大于学习焦虑。也就是说,只有当生存的紧迫性大于你对学习和改变的患得患失时,改变才会发生。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史我们很清楚,很多企业是在日子过得还不错时便未雨绸缪(甚至不惜“夸大”事实),不断地自我否定、持续创新。相反,也有企业在“兵临城下”时还在嘀嘀咕咕,结果可想而知。比如,最早发明了数码设备却最终死在这上面的柯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创新源于恐惧、焦虑等一类的心理活动。关于这一点,《文明的进程》一书的作者诺贝特·埃利亚斯也持类似观点,看到屏营和愈嘉的一篇文章“对恐惧的三种错误认识”,他们说,埃利亚斯认为,“心理因素才是文明发展的真正动力(原书的表述为:文明发展的特点就在于更加严格、更加全面而又更加适度地控制情感),文明的进程正是人类不断克制自身情感的过程。在诸多情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恐惧。恐惧是文明的心理基础,激发人类创造出世上几乎一切的文明成果”。比如,瘟疫、战争等事件,通过放大人性的恐惧,倒逼着人类创造出一项又一项的思想、制度、技术发明等,来消除恐惧。
当然,由恐惧来驱动创新,总还是相当被动的。现实中,好的企业一定是未雨绸缪、惶者生存的。比如,华为之有今天,一定和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里说的“华为总是要死的”,密切相关。而海尔充满勇气的变革,就是基于“自杀重生、他杀淘汰”这样一个理念,在物联网时代即将带来之时,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企业,却勇敢走向地网络化生存之旅。
当然,海尔的变革,不仅仅只有“自杀重生、他杀淘汰”这样的理念,更有“二维点阵”这样的考核方式。利用这样的考核方式,公司才能将集体的“恐惧”,变成个人的“恐惧”——如果你只是按照传统的营销方式卖货,卖的再多,绩效也会极低。只有通过网络持续与用户交互,才可能实现“引爆”的拐点,才可能“引领”和反映用户的充分交互,才能代表用户价值新需求的实现,最终能够引导市场和用户跟着走,成为赢者通吃的元赢家。因此,基于“我的用户我创造”的理念,海尔的目的是要驱动每个员工都与用户进行交互,在创造价值的任何节点上都要交互,通过交互让用户参与价值创造,最终实现用户个性化定制。
由此看来,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就是善于给自己和给企业(乃至给同事)“制造恐惧”,同时要创造条件帮助员工降低学习的焦虑(沙因说的“心理安全感”),鼓励员工大胆创新创造,让生存的焦虑时时大于学习的焦虑,持续推动企业变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