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恩师李龙
李龙先生是当代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他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法理学学科体系构建、民主与法治建设、法学教育改革、宪法基础理论、人权理论与实践、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等领域做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来源:澎湃新闻
2020年12月3日7点多钟,我在同学群看到杨明佳同学转发武汉大学一则消息《深切悼念 | 著名马克思主义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李龙先生逝世》:著名马克思主义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新中国法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中国法学会“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湖北省“荆楚社科名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李龙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2月2日15时45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3岁。
2011年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李龙文集(第二卷)
这消息让我非常震惊!难受!在我看来,李龙老师身体健康,他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生活简朴,淡宁明敏,治学严谨,睿智而前瞻,学术的心态永远年轻,我想他应该活过100岁,怎么83岁……没有预告就离开了我们!我也感到非常内疚和自责,原计划今年要去看望李龙老师的,6月初回湖北考察,新冠疫情控制不久,看望老师多有不便,年底前看望……,谁知传来伤悲的消息!
泪眼朦胧中,李龙老师音容笑貌在我眼前浮现。李龙老师不仅给了我们知识,治学研究的方法、为人处世的智慧、不屈不挠的意志,他多次告诉我:治学、做事要从实际出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独立思考,去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学会适应变革的社会,创造性提出改造社会的建言良策,师恩如山,智臻天下!
200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李龙主编的《良法论》
众所周知,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截至2019年11月,中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有275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世情、国情复杂,新时代中国法制建设征途漫漫。李龙老师创造性提出“良法论”,这是需要巨大理论勇气的。
2015年,李龙老师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有些权力太大,没有边界——自由的权力就是腐败。比如说人民干部要少数服从多数、表决通过,本来有明确规定的。但有的一把手不经过这个程序,他一个命令下去,这样就不行了。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治。什么是“良法”?第一,它必须是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保护的是人民的利益;第二,它应该是顺应世界潮流、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规范;第三,它应该是可以操作的法律规范;第四,它应该是联系实际的;第五,它不仅可以“护航”,而且可以“导航”。这就要求在立法的时候必须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依宪立法。这些真知灼见,对我国法制建设依然是震耳发聩的良言!
2013年12月1日,蔡律在武汉大学拜会恩师李龙。
我考进湖北师范学院(当时为黄石师范学院)不久,我通过节假日社会调查,写的是湖北黄梅县农民张令松在责任田挖池养起了甲鱼,他成功摸索出甲鱼的生存关、饲养关、繁殖关的故事,在《黄石日报》陈庄老师修改下头版头条发表,利用暑期社会调查撰写的《大别山的金凤凰》,对山区、平原、丘陵、湖泊的分类调查,当初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在于小城镇,既解决农民住房、经商、就业,又能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这些文章先后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注重调查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追求客观,直面现实,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研究提出良言妙策,服务社会,这种治学理念和方法,这对我的人生心智成长影响很大。
汪习根、袁正明同学在武汉大学与李龙恩师合影。汪习根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 、教授,袁正明现任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党委书记。
注重社会调查是湖北师范大学办学的一个独到特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发扬光大,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极富特色,大量社会调查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湖北师大也培养出许多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调查是方法论,也是实事求是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办事,而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在复杂的社会运行中,注重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真实情况,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勇气、担当,也需要智慧和境界。顺应时代,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尽量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真实情况,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无论是治学、理政还是做实业,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实际,与时俱进,创造性适应环境、服务社会,这些理念做法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李龙老师在黄石师范学院(现湖北师范大学)政教系系主任时,他住的房子不大,简单的会客室,简陋的卧室,在白炽灯下写出发表许多有影响力的论文,那时他五十多岁,他历经磨难,遭遇很多不公,我曾问他过去的经历,他一笑而过,过去的事情就让它永远过去,我们的使命去适应环境,用坚忍、智慧、开放的心胸去创造未来。在武汉大学,我曾简要向李龙老师汇报我的工作情况,李龙老师说:“关于你有很多传说,办企业一定要合法、合规经营,稳健经营。” 在老师的眼中,学生永远是可雕琢的人才,这种关爱铭刻终身,化作人生奋进的动力。我记下恩师教诲,感到责任重大。恩师仙去,惟有奋斗、担当,惟有为社会奉献才智,惟有尽微薄之力让生活、事业、师友、社会变得更好一点,才不负师恩。
蔡律 2020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