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浪大化 哲思人生


 纵浪大化  哲思人生

      郭向阳  文

 

李铁城先生的《新道德经》,涉及的范围非常广:立身处世,治国安邦,是非善恶,真理谬误,兴衰荣枯等等,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通情达理,把新的道德涵义贯通到人的生活,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面向现实、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新时代的人生复杂的世界,对这些世界观人生观的诸多问题都作了哲学的思考。对立统一,唯物辩证,阐释剖析,鞭辟入里,形成一种能触动人的思想感情的力量,达到了新的思想境界,给人以深思。

两千五百年前有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倡导清心寡欲,顺势而为,不胡乱折腾,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等思想观念,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创建的过程中,老子思想也对孔子思想以及其他先秦诸子的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与孔子思想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说既互相分立,又互相补充,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成为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渊源和主流传统之一,并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和精神特质,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治国理政布局人生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道德经》的目的是在探求治国、修身之道,是在论述圣人之德与王者之道,《道德经》中的“道”,实际上既是王者的治国之道,又是百姓的修身之道,更是世人的处世之道,讲求的是一种行为方法,一种处世方法;《道德经》中的“德”,实际上既是圣人之德,又是官员的应该具备的做人之德,更是百姓的日常行为规范,讲求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处世态度。《道德经》的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一套治国修身之道的方法,一套达成这一方法的心态,用圣心王道教化天下百姓,进而用一种圣与王合二为一的思想行为,达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并以此来谋求人与社会的最大和谐,进而给百姓以最大的利益。和法家、儒家的经典著述《韩非子》、《论语》相比,《道德经》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用具体的行为规范标准,不用刻板教条的精神理念,来强制性的规范人的具体的日常行为,儒家的礼仪廉耻三省吾身,法家的法、术、势及治理国家的各种规矩,老子这里没有,这里有的只是善意的劝诫,只是一种因势利导的循循善诱,《道德经》所倡导的是一种教化得来的和谐,一种通过引导人性提升得来的,博大而长久的全社会的和谐。

在当今时代,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化所内含的发展与代价、成就与丧失、进步与退步等内在矛盾也在更深刻的层面和更广泛的程度上得到彰显和展开。人类凭借工业和科技的力量赢得了迅猛增长的物质财富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但同时也导致了物欲至上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贫富分化以及对作为自身必要生存条件的周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现代性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尽管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观念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仍就有很大的启示,但是,社会在前进,时代在进步,我们应该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看待他的思想,对《道德经》有关修身养性的精华充分继承和弘扬。

正是有鉴于时代的发展变化,两千五百年后有李铁城先生的《新道德经》提出了“明断而取之,敏行而获之”,《新道德经》,是丝毫不主张“清净”,更不主张“无为”的。根据当今时代“竞争激烈,时不我待”的特质,肯定了“争”(竞争)对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丝毫不主张“清净”,更不“无为”,以当今时代的整个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针砭当今世界之弊端,指示人生之真谛,讲治乱,明祸福,究穷达,辩兴衰,站在新时代高度,拼弃了前人抽象思辨,用具有更广阔视野的、可感可视可操作的具体人生思辨,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了积极而且和时代具体特质的相契合的治国理政布局人生的大谋略。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人以地为效法的对象,地以天为效法的对象,天以道为效法的对象。老子论道,其根本用意并不是为了解说外在自然,而是通过解说自然来为人类立法。解释自然并不是目的,为人类立法,为人类之行为确立一种尺度,并为此种尺度确立根据,才是老子之根本用意所在。老子要人通过“无为”而达到“自然”,通过“自然”而接近道。由“无为”而自然,由“自然”而与道同在,而归道、而守道,这就是老子的思想逻辑。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道家的这个思想,有一些不合时宜,和社会的实际情态与需求脱节,因此,中国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所选择的是儒家,而不是老子的学说。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生和社会,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关系结构,人会有意无意的,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点、聚焦点,竞争空前激烈各种人生机遇更是稍纵即逝,每个人必须主动的积极努力获取自己的人生机遇,否则,很快就会被历史淘汰。老子的这些个思想观念,这些个被动地适应社会的思想,对激越的人生和社会,有一些抽象,更会让人不知所措,对此,李老师的《新道德经》予以了继承和超越,并且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感悟,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质。

他指出:“羽丰翅健,良禽也;鳍壮鳞坚,良鱼也;齿利爪厉,猛兽也;食丰有余。翅寡羽稀,劣鸟也;鳍柔鳞薄,病鱼也;齿钝爪弱,懦兽也,焉得有食。人之为人,才庸德薄,见短体弱,曷得优生。

草木虫鱼多自立而生。父母不可终生相护,手足不可连年相依,朋友不可频而相助,乡人不可累月相劳。久依成负,频劳生厌,久损生怨,届时而境愈惨,故人宜早自立也。

鱼遇食而吞,鸟遇虫而捕,兽遇物而攫,机遇也。才、德、识、健皆备,待机而发。

天下多事则多机,天下寡事则机寡。善有机者,蓄势而待之,博寻而逢之,明断而取之,敏行而获之。”

 

《新道德经》发展了老、庄、孔、孟、墨、惠(施)……诸子百家的哲学,注入了许多更合理、进步的现代新思想、新观念,如老子主张“无欲”,《新道德经》肯定了“欲”存在的合理性;老子主张“无争”,铁城先生则肯定了“争”(竞争)对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而且进一步说明机遇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希望人们及早自立自强,重视机遇,好好把握机遇,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和老子的《道德经》类似,《新道德经》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富有极精妙的哲理意味。这本书简洁明丽的语录体特点,让人非常爱读,只言片语,思想深邃,一针见血,点到为止。它并非系统全面论述某一专题,故必须综合理解全书,不能断章取义。以整个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针砭当今世界之弊端,指示人生之真谛,讲治乱,明祸福,究穷达,辩兴衰。对每一位中国人立身处事均有启迪、教化作用,对少男少女涉足社会是可靠教谕和指南,是公务人员处理事务的劝导和箴言。它既吸收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途径,又注入了时代的崭新内容,在艺术风格上,先生文笔虽用古汉语句法,但在保持和追求古汉语的简约典雅、凝练精美、喻赋生动的同时,做到通俗易懂,不艰涩玄奥。和老子的《道德经》对人社会的抽象思考相比,《新道德经》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于一身,以古典的中国方式表达了对人的关怀,对现世的专注,洋溢着磅礴的人文力量;《新道德经》更贴近社会人士,更有指导意义,其新就新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更具时代特质更有现实意义。读李铁城老师的《新道德经》,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不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阅读,而是一种愉悦精神的文化思想之旅,是一种雅致精妙的精神享受。

李铁城笔名李若素。河南省新密人。1936年出生,1954年支援东北到齐齐哈尔市第十一中学(昂昂溪第七中学)当教师,1979年回到郑州。曾任《莽原》杂志社编辑、《乡镇企业报》主编、《河南文化志》主编。1995年出版《新道德经》,2005年出版《李铁城诗词选》,《李铁城书画集》,2001年《祭炎帝文》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现任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李铁城先生生于民族危亡之秋,长于动荡艰困之岁。一生有两大爱好:读书与游历。半个多世纪以来,游历了名山大川,饱览了名胜古迹文化圣地,除西藏、新疆外足迹遍及全国,又经历了教书、放牧、住牛棚、政治风暴等,他的好学深思的习惯,使他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有深刻领悟。有时候在半夜他会突然为一句话披衣起床,掌灯记下所思。他研究大量文献,收集各种信息。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他看到世界暴力犯罪猖獗,全球性腐败泛滥,利益争夺引发战争,深深认识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平共处,民族振兴,加强法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提高对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塑造。他根据自然、人类、社会规律,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汲取古今中外文明成果,把自己人生感悟融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于一炉,用凝练典雅的今古文,以当代人观念与时代精神,呕心沥血写出了一部蕴涵智慧与创见的奇书--《新道德经》。全书共一万余字,分立身、治国、事理三篇,揭真谛、明事理、析祸福、讲治乱、究穷达、辨兴衰,针砭今日世界之弊端,阐述立身处世治国经世之法则。是人生指南,治国箴言,被著名作家柏杨先生誉为"句句是真言"。1994年该书在《淮海文汇》节发后,即被国内有影响的《新华文摘》《散文选刊》等多家报刊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的手抄传阅,有的教子背诵,被国人誉为"五四运动以来阐述人生问题最为精辟的警世之作"。

李铁城老师之所以要历尽艰辛苦心抑志写出《新道德经》,起目的就是要普济天下帮助当进水的人们厘清认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新道德经》是一本人生哲学指南,作者文字功底扎实、理论概括深刻,理论结合现实,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通情达理,把新的道德涵义贯通到人的生活,形成一种能触动人的思想感情的力量,达到了新的思想境界。作者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面向现实、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新时代的人生复杂的世界,给人以深思,这本书既继承了中华文明和东方智慧的精粹,又灌注了现代文明的新鲜血液,在立身、治国、事理等人间根本问题上均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精辟论述。特别是如何巩固、发展我国来之不易的物质文明和如何消除当前存在的贪污腐败等种种不正之风都提出了正本清源的治理良策,因而引起了读过此书的人和看过评论的人,无不心情振奋,认为是事关国家兴衰治乱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结合自身阅历,结合新时代特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优秀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出应有的精神光芒,为当今社会的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奋斗进取的人生思想参照体系,给社会提供一个思想净化器。

老子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把它的人生论、政治论、社会论都提升到宇宙论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高度,从上空来打量人间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引起的弊端和问题,反而不是象孔孟荀儒家那样把眼光放在人心和人际间来考察人类本性和群体协调能力,但他们都用“道德”二字来表达自己这种理想,用人道的德义来规范或范导天地的事物,正如荀子对孟子的批评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只看到天人之合于心、理,没注意天人之分于身、事,过于夸张自身的神通广大和浩然正气而忽视了固有的资质和限度。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对人类农业社会小农经济时代的社会是十分有利有益的。

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大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的高度发展,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各职业和各部门将不断进行调整、组合,人员流动将更为频繁。人们将不再固守一种职业,屈从于奴隶般的分工,而是能够自由和全面地发挥他所拥有的各方面才能,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爱好“轮流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这就要求人们尤其是现代化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科学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对于重大课题的攻关需要庞大的阵容和许多人的共同参与。因此,即便是精通几个学科的高级人才,对于重大问题的研究也必须联合攻关,这就要求人们要有较强的交往和合作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难以展示自己的思想,其才华的发挥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现代化的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今后,知识更新加快,信息量大增,现代人才应该对各种信息能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各种信息加工、处理、提炼,创造出新知识。新的世纪,人们相信,“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未来之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来的。”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将成为人们普遍的意识。能深刻理解多种异国文化,具有国际性人际交往能力,即能成为充分沟通彼此思想的国际型人。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该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要勇敢执著地热爱美、追求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生活,美的未来,把爱美求美之心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不仅如此,当今社会还要求人们成熟化,个性化,身心健康化,表现在思维方式上,能系统的分析问题,有整体观念。在性格特征上,善于与人交往,理解、尊重、信任别人;自信、进取,不盲从;开朗、外向、豁达;对各种文化能兼容并包,似乎能兼多种性格于一身。在知识和职业上,除了掌握好本专业或本职业的知识之外,还渴求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或本职业之外的知识。在人际关系上,既竞争又合作,以友好开放的心态对待别人。在自我认识上,对自我的把握更为准确,能较好的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情感、能力;能克服自身的缺点,发扬其优点;能找出优势点,发挥自身的潜力。

21世纪的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就是创造能力、创造精神。没有个性的人是难有创造力的。总之,新的世纪,人才的个性化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展示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健康和充沛的精力,这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21世纪是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普遍加快,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也难以承担和胜任繁重的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健全的心理,即情绪稳定、兴趣广泛、意志坚定、乐观自信,具有勇敢地迎接挑战和战胜挑战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应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具有博大的胸怀、超凡脱俗的意识、高尚的品德,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能使自己的身心和谐、均衡、持久地发展,潜能源源不断地发挥。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人才,首先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要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各种能力,有创新的欲望,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强烈动机,把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自觉实践活动之中。

根据新的时代特点,李铁城先生把人作为一个社会体系中的具体推进者予以考量,他用具体的社会规范指点人生,他说:“履夷多懈,居卑多塞,攀高多险,临渊多危。然必履夷、居卑、攀高、临渊,而后知人生。”,“木秀而早摧,鸟出而先亡,向为先行者之悲。然一木秀出,群木景从;一鸟外露,众鸟得完,虽玉碎而众全,亦为先驱者之慰。”,“忧、烦、愁、愤、悲、惧者,安危利害攸关,常人所不免也。然人,已之主也,安可为其所役,况于事无补,徒增重负。故彼之去留存亡,在已而不在彼,在我而不在人,欲其留则留,欲其去则去。”,他不提让人迷惑不解的形而上“道”,也不说儒家的教条化的“仁德”,而是知天知人的指出,人是具体的社会发展推动者,对社会进步主观能动性很大,生命是丰盈的,生命也是短暂的,人生要积极进取,要努力拼搏,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一切。

新时代的特质,对人类的生活生存提出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这些对新时代社会特质的考量,李铁城先生把自己的思考融进了《新道德经》,把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进行了提炼升华,得到人生必须要积极进取,要处事果敢,把握好机遇,“明断而取之,敏行而获之”。

当今时代复杂多变,机遇稍纵即逝,“天下多事则多机,天下寡事则机寡。善有机者,蓄势而待之,博寻而逢之,明断而取之,敏行而获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与此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这让人必须在更宽阔的生活视野来审视生命的得失与人文的成就,不再是坐井观天式地满足于身边的富贵而妄议无边无际的云彩归宿虚幻。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的那种田园牧歌的老框框内,当今世界,人类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和平发展创造拼搏合作共赢是时代的主题,抱残守缺默守陈规只会被世界抛弃。因而李铁城老师认为,在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社会,人生必须立足现实活在当下,而且人的本性不可违拗。人间竞争,形如战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因此,在当今社会,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生必须是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成分的吸收和借鉴,又是对其不合理因素的超越和扬弃,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李铁城先生认为,人生是一种进取轨迹与生命划痕,所谓的四大皆空,实为虚妄,人生在生老病死之外,有更多的可喜可爱之处,竞争、创新、节制,是生命的主题,我们应该通过努力改变生活,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生活的美满,让艰辛的岁月成为幸福的渡船,飞到满心欢喜的希望彼岸,开辟另一个充满光明的生活世界!

《新道德经》既汲取、继承了中华古文明和东方智慧的精粹,又灌注了现代文明的新鲜血液,获得了种生机勃勃的魂魄,以整个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针砭当今世界之弊端,指示人生之真谛,讲治乱,明祸福,究穷达,辩兴衰,在立身、治国、事理等人间根本问题上均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精辟论述。在李铁城先生那里,人生必须是进取的积极的,人生必须是坚毅前行追求崇高人格追求崇高目标的,这是李铁城先生的人生观。他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必须要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赢得胜利,人间竞争,形如战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卓绝的才华,优良的品德,远见卓识,健康的体魄,是每一个人能够战胜他人取得胜利的根本,不仅如此,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还必须尽快尽早的确立自己的独立意识,及早的摆脱父母亲朋的庇护,走向自立,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能力储备,等待好时机,而且要处事果断,敢于创造好时机,勇于捕捉好时机。这些观点虽然朴素,但却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生要靠过硬的本领来守护,成功要靠出众的才德来实现,投机取巧无法实现人生的精彩,这是一种朴素之中见深情的人生观,更是一种久历风尘的人生感悟。

可以说,李铁城老先生的《新道德经》是从哲学层面,从社会高度,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人生思考为出发点,对江湖这个,东方民族精神的反映,中国人品行性格的总和,我们中国人相遇、相认、离别的地方,所进行的一系列思辨与自省。认真研读李铁城老先生的《新道德经》之后我感到,这本书有极其浓厚的江湖韵味,有一种洞悉社会人生非常练达的江湖极致精神,更像是一位阅历丰富久历江湖的文化老人,纵浪大化,对人生的一种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