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低职级档案与流言诽谤


  

                          胡志平

  只有背后诽谤才能不给申辩机会;只有假公权诽谤才能达成挖坑陷害目的。这句话针对东风集团高管队伍极少数人。

  为了掩盖伪造低职级档案真相,需要制造许多言论。其中之一,是传播流言诽谤学术成果。本人撰写的《新闻写作创新智慧》是一部70万字的学术专著(新华出版社2003年出版),其原创价值高。

  作者于2005年查阅国家论文检索系统,看到了首都传媒大学学报(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第二期题为《发掘新闻事实之学,彰显新闻名家之法》的论文评价,这里摘录一段——

《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一书跳出了基础写作论著既有的理论框架,开拓了全新的只属于新闻写作的理论框架和基本范畴。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新闻软要素”的概念,并具体分析了它的实践意义;发掘了“新闻事实四层次律”,给新闻写作以切实的指导;揭示了构成新闻软要素的“六对密码”;从“准确把握传播价值思想与新闻主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角度,令人信服地解析了“主题先行”的理论失误;阐释了“新闻再现”和“新闻开发”等一系列只属于“新闻写作”的技法;提出按事实的重要程度和传播价值的大小来安排新闻结构的基本操作方法……(期刊论文作者系华师大教授余忻,不认识)

然而,今查该书在新闻学界评价与作者所在大型国企暗中流言形成强烈反差。东风高管有人看到书中有整段落某新闻作品(为撰述评价而转录的作品原文)和整段落有类似于其他编史资料书籍记载的历史事件文字,便在背后大肆宣扬“抄袭”!“抄袭”!没文化真可怕。而且假公权诽谤结果着实给东风公司领导留下疑惑。这些肆意传播流言者没有人认真阅读著作《后记》而释然。恰恰相反,他们根本不需要科学态度,要的就是一种流言效果。

今日回看上述舆论反差,无人不感到好生奇怪。

本书200310月出版后,2005年中科院新闻所硕士班教学大纲所列举的参考文献上赫然出现了《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一书,然中科院没说这不是原创,东风高管少数人为什么诽谤!

同年,广州中山大学新闻学院把《新闻写作创新智慧》正式列入本院新闻学子必读书。有多少读过本书的学子?无法统计,他们皆无否认本书原创价值,东风高管少数人凭什么制造流言!

同年,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两名教师先后打电话请求与作者胡志平合作,目的是把《新闻写作创新智慧》编辑成大学专业课堂方便使用的教科书。请问:难道他们都是书盲,并不知道大学里有同类教材?那么,东风高管少数人散布的流言依据是什么?

十多年来,《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一直在网上盗版不止,早已成为畅销书;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老师学生读过这本书;十多年来,该书已成为许多新闻学大学课堂的直接讲义素材;十多年来,东风以外学界并无一人公开举报过这本书有抄袭嫌疑。

阐述新闻学,必须列举新闻作品范例,也少不了举证历史事件。首都师范大学为了证实某些流言真假,把近500页著作正文页面扫描成图片挂在网上,数月过去,没有一个读者敢振振言辞——他发现了“抄袭”!也确实有人想截取书中一段新闻作品范例或历史事件举例来说明范例文字与某书文字段对照相同,但很快,他们读完后记,什么话也不说了。后记阐述十分精彩:“正如根雕艺术主要依靠慧眼化腐朽为神奇一样,我们不能说某件根雕作品是抄袭了某个树根,而应该说是艺术家用新的眼光发现了树根的艺术价值,是树根获得艺术家的慧眼而高贵起来。这在著作权法中应该保护的是艺术家的发现,不然,那个树根就是树根,它只能证明自己的传统属性。”

2007年上半年从互联网上收集并留存的信息,共有200多篇博士生导师论文、大学教授论文和硕士生毕业论文先后引用胡志平著作为论文参考文献。这些有学问的人没有半个字提到这本书并非原创,凭什么东风集团公司高管少数人有资格四处流言蜚语“抄袭”一说?只怕是懂得人言可畏、员工可欺,才会如此肆无忌惮!

谎言重复一万遍自己倒觉得成了“真理”。于是,在面对胡志平1998年在岗晋升新闻高级专业职务的问题上,胡志平诉案的被告和被告代理人为达到拒不执行受害人正当职级待遇目的,试图事后找到令司法程序排除高级职务合格的证据,即面对法官在庭外非议著作权人,且是在正式会谈中诽谤,不给受害人当面辩驳机会。

我们知道,当今社科学术鉴定权仍主要在高校。武汉大学曾经有人提议:为《新闻写作创新智慧》召开一次讨论会,但作者网站批评美国的言论成了学界主持公允的障碍;新闻美学高居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之上状况成了学界主持公允的障碍。不爱国立场泯灭科学。截至2019年底,参与审理胡志平诉案的武汉基层法院、中级法院、湖北高级法院无一人看清楚并且承认:胡志平新闻专业水平有《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一书足以证明。

在假公权的无休止诽谤中,受害人失去的不仅是副高职务待遇,而且,申报正高专业技术职务的申请,也被无理由拦阻。那么,本人撰述的《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专著,对于新闻学的发展究竟有没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来看两位“大家”的经历和说法。

乔姆斯基,他是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创新的领导者。他的《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这位语言学家对电脑程序编制一窍不通,却领导着麻省理工所有软件专业学科的开创性工作。还有一位,名叫钱学森,是我国洲际导弹之父。他的科学生涯被他最终凝聚成一句话:我们不缺技术专家,缺少的是原创思想家,如果没有好思想来启发我们,技术创新就会停步。

《新闻写作创新智慧》首次发现并且揭示:“新闻事实四层次律是新闻写作的根”。这一原创思想及其阐述与本书“新闻结构新论”共同奠定了人工新闻迈向智能机器写作的原创思想基础。

新闻事实四层次律,作为新闻事实再现方法论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新闻体裁。从文学角度理解,可以粗略看到那是作品题材学问;而从对新闻事实认识和采集过程来理解,才可准确认定为: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新闻事实包含四个层次。书中分别阐述了新闻事实四层次的语句特征。也因为新华社领先获得了本书版权合同,所以,这个并非科研机构的机构才有编程人才于2005年开始着手研究世界上第一台撰写新闻消息的全自动机器人。当然,让智能机器进一步识别其他层次的新闻事实,则还有更加繁重的智能开发工作要做。

立于新闻学新时代巅峰的著作人被流言埋没了20多年,而且全数是东风少数人背后唧唧呱呱,只有不知流言的作者还依然在自信人生300年。如今这本书在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北各综合大学、大陆所有知名高等院校图书馆均有馆藏。作者一生痛恨抄袭,而且这个世界只有人抄袭过我,我从未抄袭过别人。比如美国学界模仿《智慧论》的那批脑科学实验成果,《智慧论》发现在先,美国实证在后。如《科技日报》有关机制转换的头条,新闻事件来自本人采写的《湖北日报》头条,转载可以但变更作者为抄袭。

顺便提到,《新闻写作创新智慧》2003年出版时正处于作者被东风报业传媒公司无辜除名的人生沦陷期,该书只在出版社打出小样时校对过一遍,而且只限6天时间。令人惊诧的是,京城有人暗示校对,故意把书中一处小标题搞成错字,然后又是这些人向出版署举报“有标题错字不宜发行”。新华出版社求之不得,很自觉地又加印了数万册藏于库房,交给退休员工在网上经营。这些小动作你怎么防范得了!这本书将在再版时以令读者想不到的新书名出现,而且一定经过三校四校出版,并以此为正版面世。 

                  胡志平,2020117日。

附录:切莫为无争议制造争议

《新闻写作创新智慧》这部70万字著作的前身是19万字的《重新发掘新闻奥秘》(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后者确是“胡志平、王X”两人署名。这是在第二署名人出资并承诺“仅限于第一次印刷的署名权且与其他权益无关”的前提下(有亲笔承诺书),作者同意的。当时,两位署名人所在东风汽车报社就有过议论,认为第二署名人与本书无关,我遮挡了议论。第二署名人很遵守承诺,当《新闻写作创新智慧》2003年不再两人署名出版后,当事人从无对此提出异议,更谈不上主张权利。但如今,则有其他人为了诋毁作者,背后提出所谓争议问题,显然是别出用心。此外应该提醒:《重新发掘新闻奥秘》是《新闻写作创新智慧》的前身,而自1992年起连续5年在湖北省新闻学会会刊《新闻前哨》刊登的9篇论文,则是《重新发掘新闻奥秘》的前身,论文内容与成书相同。这些论文分别署名为二汽报社胡志平、东风汽车报社胡志平、胡志平,均为作者一人,连所在单位名称变化都能看出。

因此提醒,无争议不要制造争议,无是非不要故弄是非。

                                                                                    胡志平,2020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