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大学:玄奘的西天


修行为了信仰,辩经不是学术讨论

公元631年的秋天 在整整四年的跋涉之后 玄奘终于抵达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 那烂陀位于印度北方的比哈尔邦境内 距离比哈尔邦的首府巴特那不到一百公里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

公元七世纪 佛教在印度已开始衰退 而那烂陀依旧辉煌 百花已经凋零 那烂陀是最后一朵娇艳的奇葩 鼓声回荡在天空 宣布一个中国僧人的到来

当玄奘抵达的时候 那烂陀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荒无人烟的大漠 冰封林立的雪山 野兽出没的森林 一起已成往事

那烂陀的住持是年过百岁的戒贤法师 法师德行高贵 是一代宗师巨匠 在印度大师和玄奘之间 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因缘 已近暮年的戒贤法师 在冥冥之中等来一位来自大唐的学生

在二十名高僧的陪伴下 玄奘拜见他梦寐以求的导师 孤独的童年 迷惘的青春 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十二岁的玄奘笼罩在无边的喜悦中

由于历代君王慷慨的捐助 那烂陀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华美壮丽 在玄奘的描述中 这是一处人间仙境  宝台星列 琼楼岳峙 观竦烟中 殿飞霞上 生风云于户牖 交日月于轩檐 宝阁重重 僧院林立 僧徒主客常有万人 不仅学习大乘学说 还包括世俗经典 以及因明和声明学(注: 逻辑学和语言学) 

 

 

 

那烂陀不仅是古印度 或许是世界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这些昔日的佛堂 曾经弥漫着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 培养了数以万计传承佛法的学者 那烂陀每日开设一百多个讲坛 所有学生兢兢业业  不敢浪费一寸光阴 也不敢违反戒律 僧徒几千人 都才能出众 学问渊博 明传外国者 就达几百人 

 

在那烂陀 学问高于一切 

初来乍到的玄奘受到了极其崇高的待遇 每天有一百二十枚瞻步罗果 槟榔二十颗 豆蔻二十颗 龙脑香一两 供大米一升 月给油三斗 酥乳随要随取  在一万多人的那烂陀 只有十人可以享受如此之高的待遇 

 

公元632年的春天 为了这个远道而来的中国学生 一代宗师重开讲堂 这次讲经 不仅在那烂陀 而且成为全印度轰动一时的大事

玄奘在那烂陀学习了整整五年  伴着恒河的日出日落 他的学业日益精进 在佛教历史上 那烂陀或许是最负盛名的学术之地 今天 这座规模巨大的遗址 仍能够震撼访问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