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视角看中国管理痼疾


        管理没有新问题,历史多数故纸堆。然而,管理问题从来没有很好地解决过,历史从不同的视角也常说常新。五千年的中央帝国,一路惆怅而来,在易中天的笔下,酿出一坛坛陈年老酒;许倬云却从朝代更迭中,考察了各种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的得失。

       许倬云在做了很多年的历史学家后,觉得“在专家们严谨的研究成果中,应有人担任中介,使故纸堆的资料,转化成生活中可以对照的镜鉴。”于是,“以中国历史上政治人物的行为,及若干朝代的政治特色,来讨论企业领袖及企业组织的变化方式。亦不外借取其中的一些通性,使我们对今天的变化多一分领悟。”由此,他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路径来阐释现代管理,推陈出新地揭示了有关制度、系统的演变原理,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古为今用的参照。
       如果把治理国家看作是管理企业,那么中国就是一个超级大公司,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在运作,只是期间不停地改组、变换。从商周到清末,中国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努力完善政府的职业化管理,由此成就了变化无穷的中国管理系统。
       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国很难得记录了数千多年来的管理历程。许倬云从中国历史的演变总结出,任何组织,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是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内包括不同单位,要使这个系统协调一致并有效率,就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在战略层次上如何处理各个单元之间,尤其是总部和下属分部之间的关系,这是组织架构问题;二是用什么方式来实现上层对下层的控制、执行和监督;三是如何用人,选用什么人去执行各种不同管理职能。
        一个系统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方式,把其权力经过中央传达到下层或四周,四周有的与它平等,有的不平等。依照平等程度,许倬云将四种典型的管理模式,类比成目前通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比如:西周的分封列国制度就是连锁网络,类似麦当劳的连锁经营;秦汉开始的郡县制度则为树形网络,类似总公司和分公司制度;而唐朝盛行的羁縻制度就是加盟网络,类似代理行;至于清朝的理藩制度则是联盟网络,类似公司结盟,即战略合作伙伴。
       历朝历代的分崩离析,很大程度上就源于管理模式的不适应,例如:分封制实际上是非常松弛的,它只是派人出去到各地求生计,打着王室的招牌,有一套礼仪而已;郡县分割往往成就了地方力量,后者一旦足够自主,拥兵自重,有自己足够的资源,便寻机独立出去;羁縻制度类似代理制度,代理行越多,销售网越宽,你发出去的货有去无回的机会就越大;理藩制度类似于网络联盟,同行业的、自己的业务不会太冲突,就会变成友行,技术上相互帮助,资源上相互协调,形成同盟关系,但这种同盟也很不稳定,一旦双方的发展方向发生改变,同盟关系就会土崩瓦解。
       历史上,这四种组织形式并非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有些是在同一个朝代里共存的。但不同的组织模式通过互补也并没有完全避免管理的缺失,因此,在《从历史看组织》中,许倬云着眼于组织背后所依赖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脉络则为中华帝国这个“组织”创建、扩张、深化、瓦解、重组、转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其一,是权力结构的问题。在中央层面,这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亦即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问题,各朝代中皇权与相权孰轻孰重、是对立还是互倚、各自发挥作用的渠道、官僚集团的集体利益以及民主与专治之争等问题,已久为史家反复论辩,甚至成为公案,立足现代组织管理,许倬云强调各有其功能的分权管理;在中央与地方关系层面,许倬云将封建制比为总公司与相对独立的分公司体制,将郡县制比为公司与对总公司负责的办事处体制,强调了后者的效率。
       其二,是国家与人民,亦即公司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许倬云不仅强调公司与客户的沟通,还出其不意地将管仲兵农合一的改革比为客户也是推销者的模式。
       其三,是变革中结构与人的关系问题。许倬云以王安石变法等自宋以降面对新形势的失败为例,强调了新的专业人士置身旧结构中的无能为力。
       同时,许倬云也将希望寄予杰出人物,点出了组织与人物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文化与政治体系演变的大方向,有集体推动的力量,也有个人控制的部分,但这些重要的人物是以他们个人的能力、修养、操守,以及韧性才能够一个接一个推动历史的变化。”
       许倬云谈管理,不仅从历史的例证中解读了组织发展需要注意之处,还从现代组织管理的角度,帮助读者获得了对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统治与人民、变革中的结构因素与偶然因素等历史中的重要问题的新认识。这就将治史与阅世打通,究竟是由治世而阅世,还是由阅世而治史,实已难解难分。
       历史学家的非凡之处,并非在材料的新颖和资料的丰富上,却在于角度的独特和思维的理性。关于对历史本身的理解,许倬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一块板上打个孔,上面有个灯往下照,经过这个孔投射到下面的板上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相当于一个历史事件,而这个孔就是历史学家的着眼点。我们看到的历史文本就是这样来的,因此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原始史料,只有资料和观念的混合物。
       由于价值取向不同,人们想从历史重构中获取的东西也不同,于是历史需要不断地重写,而每次重写都有特定的角度。正是那一支支不期而至又犀利无比的思想骑兵,浸透了帝国无意识的衰颓心灵。许倬云带着一个历史学家的人文关怀,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思考中,打通了历史与管理的界限。(首发2006年11月13日《中国联合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