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出自古人之口的箴言,却在两千年后,被一个职业经理人演绎成颇具现代商业意味的《细节决定成败》。在汪中求的笔下,这句古话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现代价值?
细节与执行力
问:我们知道您最早关注的是市场营销,并出版过一本叫做《营销人的自我营销》的畅销书,是哪些原因促使您把视野企业的营销领域转向管理领域,并决定写这样一部关于细节管理的书?
答:我最早确实一直在做市场营销,所以考虑营销问题比较多一些,但后来成为一个企业的CEO。管理过企业的人都知道,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企业中的很多问题,就是由于市场架构与市场链接不好的问题,但又不可能顾及到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抓住一个点,只谈细节管理。
问:细节管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您认为细节管理对提高一个团队的执行力有哪些帮助?
答:到目前为止,细节管理在中国还算不上一门学科,只能算作一种管理思想、一种管理观念。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很多决策或者方针路线,我们认为都非常正确,但是具体落实下去以后就走样、变形,甚至会完全失败。因此,一个团队的执行力不到位,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不愿做透。
在我看来,中国企业的执行力不到位,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中国曾经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特点是自耕自织,不太重视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不到位就谈不上合作。由于团队成员不善于合作,不太讲求部门各个环节的分工,所以执行力度不够;第二,目前中国经济水平还相对较低,社会各部门发展参差不齐,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就要照顾到效率低下的部门,结果就形成“只管吃饱,不管吃好”的局面;第三,中国自古以来重概念而轻数据,重人文科学而轻自然科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但同时也是劣势,因此造成了管理技术层面的不到位。细节化管理是数据体系,是做透、做到位的标志。
问:读《细节决定成败》,记者印象最深的一个理念,就是“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请您具体谈一谈,细节管理在我们的时代处于怎样的位置?
答:中国目前刚刚进入细节化管理时代,只有一部分企业家在进行尝试。因此,虽然说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所有的企业、个人都已经习惯、并且抓住了它。具体来说,企业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和事。
“人”是指他具体负责的岗位和岗位标准,这就涉及到团队所制定的岗位标准是否具体,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因此模糊的岗位标准是要不得的,必须交代具体事项,按工作表来走。
“事”是指严密的工作流程。比如麦当劳“用60度温水把手淋湿并使用麦当劳杀菌洗手液,手在接触头发、制服等任何东西后都要重新洗手消毒”等等规定员工洗手的细节,该如何工作,大家就很清楚了。
细节与团队、个人
问:在一个和谐发展的团队中,您认为雄韬伟略的决策者与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答:我不太赞同把决策者和执行者简单分开的说法。我认为,策划人同时也是执行人,正如国家领导人也是公民,也要履行公民的义务;国务院总理也是党员,也要尽到一个普通党员应尽的责任。同样,一个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又同样会对执行的事情起到决策的作用。
所以,决策者和执行者,只是负责的层面不同,如果把他们二元分开,就会给决策者造成认为自己是“官”的感觉,使这一部分人游离于大家所共同遵守的规则之外。因此,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员工是包括总经理在内的。
问:您在书中讲了很多德国、日本的案例,我们知道德国人和日本人都是以精细、严谨甚至刻板闻名。那我们的员工如何去学习他们?
答: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一概而论说哪个民族优秀,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但我们的文化在某阶段看来不一定是有意义或者有利的。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日本这样的民族,他们有一些我们不欢迎或者不支持的概念,但是他们确实有一些东西是我们很难做到而又必须学会的东西,比如严谨的态度。
问:除了对企业团队的战略价值,您认为重视细节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还具有哪些意义?
答:严格来说,《细节决定成败》讲的是管理理念,因为我是做企业出身,所以引用企业的案例比较多一些;但事实上,管理这个概念既包括对国家、企业的管理,也包括对个人的管理——做人、做事、做管理都是想通的。(首发2005年1月1日6版《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