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为何在西方受到欢迎?
一、万圣节的由来
万圣节又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 。在中文里,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讹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
为庆祝万圣节的来临,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向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而同时传说这一晚,各种鬼怪也会装扮成小孩混入群众之中一起庆祝万圣节的来临,而人类为了让鬼怪更融洽才装扮成各种鬼怪。
相传在2000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但自公元前500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因为凯尔特人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 那时的人们相信, 故人的灵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活着的人则惧怕鬼魂,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鬼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这些鬼魂吓走。这也就是现在大部分西方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 二、外国人为什么要过万圣节大约在公元9世纪,基督教会考虑到许多圣徒还没有自己的节日,就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由于它与鬼节相差仅一天,后来人们就把他们合二为一。以后这一节日又流传到北美和其它一些地区。随着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
万圣节前夜(英语:Halloween,为“All Hallows' Eve”的缩写),万圣节(All Hallows' Day)的前一天,即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一般在晚上。主要流行于撒克逊人后裔云集的美国、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西方国家。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等。
万圣节前夜,其英语名称中的“Hallow”源于中古英语的“halwe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诸圣节仍然被称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圣人(All Hallows)的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Mass)。
欧洲传统上认为万圣节前夜是灵异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这传说与东亚的中元节与盂兰节类似。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阿诺卡(Anoka)号称是“世界万圣节之都”,每年此时都举行大型的巡游庆祝。
万圣节原本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月节是赞美春天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万圣节前夜就是“圣夜”的意思。万圣夜已经变成一年中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许多人都以极大的热情来庆祝这一节日。万圣夜在11月1日的前一夜,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朔节是赞美春天的节日一样。
西方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
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万圣夜后午夜开始,直至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会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的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
万圣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如今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仅仅用来赞美秋光,而是让它变成一场真正的“狂欢”。而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之一。
二、万圣节习俗
南瓜灯
万圣夜的象征物是南瓜灯(也叫杰克灯、杰克灯笼),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个故事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
南瓜灯
杰克(英文: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杰克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杰克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杰克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杰克死后,其灵魂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经演变则是南瓜做的 JACK-OLD-LA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不给糖就捣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客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不给糖就捣蛋,就是以万圣节为题材的儿童恐怖片。
这个习俗起源还有一个说法是:这个习俗,来源于异教徒相信鬼魂会在每年降临人间的时候给活着的人制造麻烦。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恶灵伤害,人们穿上看起来像鬼的衣服,并且准备面包、鸡蛋、苹果等食物当供品以求好运。人们戴着面具,穿着迷惑鬼魂的鬼服,挨家挨户收供品。慷慨的人点起灯火,受到良好祝愿,但吝啬的人却受到威胁。
节日主题
前夜的主题是鬼怪、吓人,以及与死亡、魔法、魔怪有关的事物。通常与万圣节前夜拉上关系的事物有鬼魂、食尸鬼、巫婆、蝙蝠、黑猫、猫头鹰、小妖精、僵尸、骷髅、南瓜头和恶魔、阴尸等,还有虚构人物如吸血僵尸和科学怪人,南瓜灯(西方的南瓜和亚洲的不同外壳坚硬如木头所以就好象在木头上雕刻一样)。黑色和橙色是万圣节前夜的传统颜色。现代万圣节前夜的产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绿色和红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为万圣节的象征。
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前夕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zombie)、女巫、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万圣节特色食物万圣节有几样吃的东西是必备的:南瓜派、苹果、糖果,有的地方还会准备上等的牛羊肉。
糖
“不给糖果就捣乱”,万圣节的糖果最经典的是橘色、棕色和黑色的包装,造型以鬼怪居多,不过,这个传统本来面目和糖果没有关系。
南瓜
南瓜派在美国南方本来就是初冬最常见的食物,在万圣节只是更应景而已。除了南瓜派,南瓜子也是节日常见的零食。
苹果
11月1日除了万圣节之外,还是古罗马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波摩娜节。波摩娜是“果树之神”,掌管所有果树的生与死、丰收与歉收。罗马占领凯尔特之后,也把波摩娜节和新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万圣节吃苹果的习俗。
三、万圣节为何在中国也受欢迎?
万圣节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31号。万圣节在西方的欢迎受欢迎程度相当于中国的春节。
本来是一个西方的节日,但是在中国,却相当受广大群众的喜欢。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也许你会说,正是因为现在的中国人,都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要圆。但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其实不是的。
在西方,万圣节是一个狂欢的节日,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尽情的狂欢。那种带有恶作剧的狂欢,正是西方国家人民所非常推崇的,也是一种非常休闲放松娱乐的活动。
在西方有愚人节,而中国却没有(现在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西方的,国情不一样,文化不一样。
随着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很大一部分中国人都已经富裕起来。随着中国人更多地走出去,接触西方的文化,所以在中国大地上,也逐渐的盛行西方的节日,其中万圣节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每年的万圣节的时候,在中国,很多人就穿戴各种万圣节服装,万圣节恐怖面具和万圣节南瓜,以及各种万圣节道具,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狂热和激动,以此给自己放松。
相对来说我们中国人都是比较腼腆的,也是比较内向的,也是比较缺少幽默感的。借助万圣节这样一个盛大的节日,很多中国人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自己内心激情澎湃的理由,或者说是一个借口。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全球90%以上的万圣节面具,万圣节服装以及各种万圣节的道具,都是由中国制造的。潜移默化当中,中国人也会深受万圣节的影响,久而久之,也就走上了与西方一起狂欢万圣节的路上。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思想,早已经不是如以前封闭落后。
加上现代的人,在城市打拼生活节奏很快,压力也很大,而且释放的方式和时间都不多。万圣节的狂欢更像是一把大火一样,燃烧着人们的各种压抑,孤独,烦闷,不安和空虚。
为什么西方国家的节日会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呢?是文化包容还是文化入侵,这其实各有说法和争议。西方文化传播到我们中国,确实是世界一体化的体现,我们的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也是势在必行的。但对于简单打扮,活跃气氛感受一下西方节日也未尝不可,毕竟这已经是一个现代文明世界,许多东西都需要相互包容和交流。
首先这与商家宣传离不开关系,经常是距离圣诞节平安夜还有一个月之久,这圣诞树雪花圣诞老人等各种装饰就已经摆出来了,已经开始在营造圣诞气氛。
现代的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是我们自己要求的快节奏生活,而是逐渐发展的社会需要。年轻的一代在城市打拼生活节奏很快,压力也很大,所以通过释放压力的方式来达到减压的目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我们看来。万圣节的狂欢更像是一把大火一样,燃烧着人们的各种压抑,孤独,烦闷,不安和空虚。
再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看,多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又能让百姓感受到异域的文化,多一个娱乐消遣的机会。在引进一些外来节日文化的同时,既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欢乐,也能人们相互间沟通感情、增进友谊。
附:人死了变成鬼,鬼死了怎么办?
来源:网络
猛鬼出动
其实也可以是萌鬼出动
今天是万圣节。
有人将万圣节解释为西方的清明节。
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因为万圣节和清明节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节日,前者的基调比较欢乐调皮,而后者则更加严肃。
“万圣节”这个字,起源自天主教教会。每年的 11 月 1 日,是天主教庆祝诸圣的节日 All Hallows Day 或 All Saint's Day。而在万圣节前夕,每年十月三十一日的前夕是塞尔特族人的年度丰收祭典,象征着一年的结束,以及新一年的开始。
到了近代,万圣节已经完全演变成了一个聚会狂欢的节日,在万圣节前一天的晚上,人们会打扮成各种妖精鬼怪,走上街头,游行聚会,在酒吧或者家里通宵达旦。
在这一天你不仅可以看到各种鬼怪,甚至动漫小说影视作品里的人物都会出现在街上。小孩子们会打扮成各种鬼怪,跑到邻居家敲门,大喊着不给糖就捣蛋,“强迫”邻居交出早已准备好的糖果。
这是一个鬼节,但却是洋溢着欢乐气氛,欢天喜地的鬼节。
那么,我们能不能把鬼故事也讲的欢乐可爱一些呢?
当然可以的,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萌萌的鬼故事。
壹
我们常常用八拜之交来形容两个人关系好。
这八拜之交,可不是说俩人在一起磕八个头。
指的其实是古代的八个友情故事
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管鲍之交,说的是管夷吾和鲍叔牙
知音之交,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刎颈之交,说的是廉颇和蔺相如
舍命之交,说的是羊角哀和左伯桃
胶漆之交,说的是陈重和雷义
鸡黍之交,说的是张劭和范式
忘年之交,说的是孔融和祢衡
生死之交,说的是刘关张三兄弟
今天讲的就是舍命之交的故事。一个听起来特别萌,但是又特别感人的鬼故事。
春秋战国的时候,楚王想要称雄天下,于是买了热搜搞扩招,想让天下的大V都到楚国来。
有一个叫左伯桃的人,和他的好基友羊角哀一起去应聘,结果路上遇到大雪,两人眼看就要被冻死。
就在左伯桃一筹莫展的时候,羊角哀云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把自己脱了个精光。
左伯桃面色一红道:羊兄,你这是做什么?左某不是你想的那种人。
羊角哀说:兄弟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你穿上我的衣服,赶紧去楚国成就事业,不然咱俩就要一起冻死在这里了。
说完就咽气了。
左伯桃穿着羊角哀的衣服,走出了风雪,来到了楚国,还成功当了大官。然后回到当初遇雪的山谷,厚葬了羊角哀。
但是没多久,左伯桃在梦里见到了羊角哀。
羊角哀哭哭啼啼,遍体鳞伤,左伯桃问:兄弟,你这是怎么了?
羊角哀说:老铁,你给我选的坟地有点不太好,那我那坟地的隔壁,就是荆轲的坟地,当年他行刺秦始皇失败身死,一肚子火没地方撒,跑到我的坟地说我坏了他的风水。他的墓里有很多陪葬的石象,一群人一起来威胁我,如果我不赶紧搬家,他就把我的坟挖出来。老铁啊,麻烦你还是给我换个地方吧。
左伯桃一听这还了得,赶忙跑到羊角哀的坟前一看,周围还真的有个荆轲墓。
左伯桃赶忙给羊角哀烧了五十多个草人陪葬,可是第二天还是被羊角哀托梦:
老铁啊,这不行啊,你这五十多个草人打不过他那石人啊。而且荆轲还有高渐离帮忙,俩人一个在我坟头弹琴,一个在我坟头蹦迪,我受不了啊。
左伯桃说,那这样,我帮你打荆轲。
羊角哀说:老铁你别开玩笑,你一个活人,怎么跟死人打架呢?
左伯桃一咬牙一跺脚,第二天给楚王写了封信,说明了自己和羊角哀的关系。
然后带着长剑,来到羊角哀的坟前,拔剑自刎。
第二天,风雨大作,雷电交加,人们听到荆轲的坟墓里有喊打喊杀的声音持续很久,早上起来一看,荆轲的坟炸了。
贰
人死了变成鬼,鬼死了呢?
我小时候常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死了变成鬼,但是如果我的鬼死了以后呢?那不就变成了死鬼?那么没有死的鬼,会不会怕这种死鬼呢?
有人说,鬼死了就投胎了。哪有什么死鬼。
《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续三·卷十四》里的解释是:人死为鬼,鬼死为聻(jian四声),聻死为希,希死为夷。
人死了变成鬼,鬼死了变成聻,聻死了变成希,希死了就是夷。
希夷在《道德经》里面也有解释:无色曰夷,无声曰夷。
可见,鬼还不是这个世间最底层的东西啊。
人怕鬼,鬼怕聻,聻死了就会变成没有声音也没有外形的东西。
所以以后骂人千万不要再说什么死鬼,死鬼的,直接叫聻货。
肆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雍正庚戌年,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参加高考,当时有个汤孝廉和他同一个考场。
汤孝廉的座号是四十九。
古时候的考场为了避免作弊,都是单人单间。
汤孝廉正在奋笔疾书,突然面前出现了一个女鬼。
女鬼二话不说,抄起汤孝廉的卷子就撕。看着辛苦写下的试卷变成了碎纸,汤孝廉忘了害怕,怒发冲冠地问女鬼:
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你撕我卷子?
女鬼抬起头看了看汤孝廉,十分惊讶:呃…………你是哪位啊?这里不是单间四十七号吗?
汤孝廉十分崩溃的说:当然不是,这里是四十九号啊!
女鬼愣了,盯着汤孝廉看了半天,深深地鞠了一躬。
红着脸掉头就跑了。
没过多久,就听见四十九号单间传来呼喊声,听说那位考生发疯了。
原来,书生和女鬼之间,不只有黄色故事,还有乌龙故事。
伍
还是《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故事
有一个人晚上下班回家,走夜路,路过一颗大松树。
松树下面坐着一男一女,肩并着肩,十分亲密。
奇怪的是,男的十七八岁,样貌十分俊美。女的看起来有六七十岁了,老态龙钟。
这人心想:这老太婆真有钱,包养了这么个小白脸。
第二天白天他又路过这里,看到了松树下的墓碑才知道。
这座墓里是一对夫妇。
男的十六岁就夭折了,女的忘不掉男子,也不肯移情别恋,独自一人照顾男子的父母。直到七十岁病死后,才和男子合葬在同一所墓穴里。
这个故事里固然有宣扬封建礼教寡妇守节的思想在里面。但是如果当做一个爱情故事来看的话,也别有一番人鬼情未了的滋味。
鬼故事也好,鬼的概念也罢,真假难辨,众说纷纭。
但是死者长眠,生者长行。我们都还有尚未完成的事情和期待。
万圣节也好,清明节也罢,都是缅怀英灵的节日。
当然,如果你还对这些灵异故事意犹未尽的话,不如仔细再看看,隐藏在这篇文章里的一个灵异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