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理念影响印度管理


      《孙子兵法》在商界大受追捧源自西方,《薄伽梵歌》被奉为管理圭臬,同样是在西方。从儒家、兵家到《金刚经》、《薄伽梵歌》,这些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的东方智慧,数千年后被西方企业运用于管理,恐怕是上古先贤们所始料不及的。
       与曾经一度风行的目标管理、成果管理、精益决解方案等西方管理思想不同,脱胎于东方典籍的管理智慧,似乎更注重于商业伦理,而非具体的管理方法。如果说西方管理思想侧重于“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智慧,则更侧重于“道”的层面。
       相对于西方管理模式,我们不妨把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智慧称为“内向型”管理,即通过管理者的内在修为去影响员工,比如:中国式管理倡导者曾仕强提出“修己——安人”的管理模式,而印度式管理也同样强调增进自身,包括自己所领导企业在内的修为,希望通过内部因素的强大而强大,而非在与他人的竞争中靠外部刺激而强大。《薄伽梵歌》上说:“一个控制了感官,身心毫不动摇的人,一个满足与灵性的真知和自我的了悟,已达到瑜伽境界的人,他对泥土、石头和黄金已毫无分别心,他就是一位真正的瑜伽行者。”
       此外,“绿色理念”也是印度企业的追求之一。所谓“绿色理念”并非仅仅与环保相关,而是尊重自然,追求有原则性的利益,甚至不求回报。用印度智者RajanKrishnan的话说:“只有那些尊重自然的公司有原则地去追求利益,才能被今日的客户尊重和接受。”
       东方管理模式的勃兴,与市场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过去数十年中,全球企业都在快速发展,都以扩大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希望短期见效益。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领导者对员工的各种要求也会比较急迫,不断向下属施加压力。而当前,不少跨国公司现在已经真正开始步入成熟,因此更注重未来的发展,会采用更平和的方法。
       这种平和的管理思想,更有利于商业秩序的建立,从这一点上来说,以东方典籍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管理哲学,似乎更能体现管理与伦理的融合,而这种融合正是商业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一个行业成熟之后,即会对本身的“道”有所领悟,继而在“道”的基础之上萌发对“德”的向往。印度式管理基于印度本土独特的宗教理念和民族性格,而西方之所以对它推崇备至,是因为一些成熟的大企业在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之后,开始要求更加完美的运行方式。
       由《孙子兵法》走向《薄伽梵歌》,实质上是由外而内的回归,从竞争走向一种相对宁静的方式铸造企业内在和谐,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中,员工得到间接的引导,从而在工作中发挥自身潜力。由外在的压力、刺激甚至逼迫的环境,回归到内心的需求,因内在的需求而主动发挥个人能力。这种让员工“自愿成就自我”的模式与“诱惑和压迫”相比,更加成熟和人性化。
       把东方智慧应用于企业管理,小可以影响一个员工的事业观,中可以深入一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大可以改变整个行业的成长轨迹。哈佛、沃顿等欧美顶级商学院把东方智慧引入企业管理层面,实际上也是全球化浪潮的一种体现。(首发2006年12月18日《中国联合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