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出事的美国亨内平县也很有故事,其网红特产中国古代就是贡品



图源/网络

这段时间,京东CEO刘强东“出事”的地方,美国明尼苏达州亨内平县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亨内平县检察官和明尼阿波利斯警方频频出场几乎也快成“网红”了,尤其是在明尼阿波利斯警方公布刘强东涉嫌性侵案的全部149页档案后。

其实早在2018年12月21日,亨内平县检察官办公室就已决定不予起诉刘强东,案件早结案翻篇了,现在警方公布全部档案只是还公众以真相。

网络截图

有媒体在报道时冠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亨内平县”的字眼,在此也顺便说几句,美国的行政机关层级设置与我国不同,一般是州下面设县(County)、市(City)、乡(Township)、镇(Town),即县管市,有的州不设县,直接设市,这与我国明显不同。

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 City)是亨内平县(Hennepin County)县治所在地,即它属亨内平县管辖,所以,“明尼阿波利斯市亨内平县”的提法容易引起误解,称亨内平县明尼阿波利斯市会比较合适。

亨内平县政厅大楼(网友“八戒”供图)

刚刚过去的7月14日~22日是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节日“水节”。明尼阿波利斯意为“水城”,明尼阿在印第安语中是“水”的意思,波利斯是希腊语“城”的音译,其市内就有22个小湖。

明尼阿波利斯市“水节”焰火(网友“八戒”供图)

167年前亨内平县就有名

回顾历史,亨内平县(Hennepin County)早就出名过,它的名与一位法国探险家的“名”有关。

17世纪中期,距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前100年,法国探险家路易·亨内平神父来到这一带有了许多重大发现,当时这里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1654~1660年间法国人在明尼苏达建立了第一个白人居民点。

不要小看欧洲探险者和商人的作用,他们前期的努力对于了解原住民风土人情、当地资源,帮助所在国开疆扩土、经济开发意义重大。他们是当时北美地区开发的先行者。

亨内平县成立于1852年3月6日,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法国探险家路易·亨内平神父。要是搁现在,这位神父绝对成“网红”。当时明尼阿波利斯只具有镇的地位,如今它已是明尼苏达州最大的城市。

在美国用人名作地名很普遍,亨内平县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后一个。像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等等都是。

图源/网络

亨内平“发现”并命名的“野生稻”误导了很多人

在亨内平(Hnnepin)神父许多重大发现中,有一个发现与今天北美“网红”食品有关,那就是被他叫做“野生稻谷(wild rice)”的菰米。

1683年,亨内平第一次在五大湖区看到当地印第安人在采集一种类似稻米的食物。他很好奇,却不认识这种米,于是想当然地把这些不须耕种便遍生于水的谷物称作水生燕麦。后来觉得水生燕麦(water oats)不够贴切,又改称为野生稻谷(wild rice)。

真实的野生稻其实只有中国、印度、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才有零星分布。但这个错误的叫法却被沿用下来,包括在国内。

它真正的名字叫“菰”,属于菰属(Zizania Linnaeus)。

全世界的菰属植物共有4种,其中北美地区分布3种,即水生菰、沼生菰和流水菰。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很容易将北美菰误翻译为“野生稻”。

菰一般生长在水深1~1、5米处,喜欢湖泊、河流沿岸地带及沼泽、池塘,耐水性较强。

而亨内平县所在的明尼苏达州湖多水多,明尼阿波利斯还是“水城”,这就为菰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那份149页的公开档案中,刘强东先生在警方问询录音中表示:当他们进入女生房间后,女方抱歉房间凌乱,还开玩笑说,在明尼苏达这个拥有1万个湖泊的州,却还要每天使用加湿器。

这位女生前前后后有许多话真真假假难以捉摸,但这话我觉得倒是真的。

明尼苏达州位于美国中北部,与加拿大隔着苏必利尔湖相望。据其政府网站介绍,该州水面超过10英亩(约合60.7亩)的湖泊有11842个,所以习惯上把明尼苏达叫做“万湖之乡”(Land of 10,000 Lakes)。

而明尼阿波利斯市到苏必利尔湖边的德卢斯只有大约二百多公里。苏必利尔湖大名鼎鼎,是北美五大湖之一,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一大淡水湖,比捷克共和国还大,横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

历史上五大湖区及其周围湖泊水域都是菰的天然“家园”。

时至今日,原产于北美五大湖区的“野米”(菰米)身价不菲。在某宝搜索“野米”,产于北美五大湖区的产品每磅价格大致在36-72元,大约是普通大米的10倍以上,销量也可以,是名副其实的“网红”产品。

网络截图

菰米在我国古代是贡品

我国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就有菰的记载。

《周礼·天官冢宰·膳夫》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东汉郑玄注释道:“六谷:稌、黍、稷、梁、麦、菰。菰,雕胡也。”意思就是菰米(雕胡米)是帝王食用的六谷之一。

《礼记》也有“饭之品有黄黍、稷、稻、白粱、白黍、黄梁,此诸侯之饭,天子又有麦与菰”的记载,当时天子以下是没菰米饭吃的,连诸侯也别想,足见菰之珍贵。

夸张一点的,还有隋朝虞世南《北堂书钞》引东汉刘梁《七举》句“菰粱之饭,入口丛流,送以熊蹢,咽以豹胎”的描写。熊掌、豹胎是至珍至贵的食材,意思是说,吃菰米饭,应该像熊掌一样入口、豹胎一样下咽,细嚼慢咽细细品味,以示珍惜。

为什么?因为在我国菰只产于江南水乡而北方不产,所以,对于当时位居北方的朝廷来说,菰米是需要南方进贡的,不是什么米都能叫菰米,它是贡品!

北宋宰相晏殊“南国雕胡奉紫庭,九重楼阁瑞云生”的词句就是菰米朝贡时的真实写照。

而且朝贡来的菰米首先得用来祭祖,然后“王之馈”或宴请群臣,达官显贵这时才会有机会品尝到菰米饭。

文人墨客对菰米的赞美之词更是溢于言表:像李白“跪进雕胡饭,月光照素盘”、杜甫“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王维“琥珀酒兮彫胡饭,君不御兮日将晚”、陆龟蒙“请君留上客,容妾荐雕胡”、元稹“琼杯传素液,金匕进雕胡”……多得不得了。

菰米饭又滑又香又松,好评率几乎百分百。

有人统计过,《全唐诗》中“雕胡”共出现12次,“菰”共出现96次。

宋、元、明以后菰、雕胡等字眼在文艺作品中也有,如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第六十九回里写到那朱紫国国王招待唐僧师徒时提到了菰米:“滑软黄粱饭,清新菰米糊”,但数量慢慢减少,究其原因,是菰米自唐宋以后逐渐淡出国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美食——茭白。其中原因我另文再作分析。

需要澄清的是,唐朝以来在局部地区菰米仍然有种植采收而并不是从此绝迹,比如清乾隆《淮安府志》就把菰米作为其地特产加以介绍。时至今日,我国南四湖、洪湖、洪泽湖、太湖等地还有数量不菲的菰草、菰米生长。但唐宋以后菰米退出六谷主力也是不争的事实。

北宋中期宰相、药物学家苏颂在所著《图经本草》中说:“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古人的美食雕胡米当时只有饥荒之年人们才会采收充饥当粮食,充分说明北宋时菰米野生已常态化,人工栽培规模不再。

图源/网络

北美菰米成为“网红”是人为的

这里的“人为”并不是指单纯的市场炒作,而是指有计划、有系统地研究、种植、加工、营销菰米产品体系。

早在上世纪初,美国、加拿大等地就开始对北美菰米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证明北美菰具有很大经济价值。

如1924年Kennedy报道了北美菰米中蛋质和维生素B1的含量高于其他许多谷类。H.L.Wang等通过动物实验和氨基酸组成分析进一步证明,北美菰(Z.aquatica L.)蛋白质的含量在15.2—17.0%之间,蛋白质功效比值为1.77,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高。

刘强东先生去年9月去学习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也有不少建树。比如该校的KennardW.C.,Porter R.A.和Phillips R.L.1999年首次报告了产于北美的沼生菰的第一个比较基因图谱。

八卦下,刘强东先生参加的是由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的工商管理在职博士(DBA)项目,所以去年9月他应该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的,结果“计划外”收获了149页档案。

研究发现菰米不仅口感香滑,而且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日本还把菰米列为叶绿素类的健康食品,认为菰米治疗糖尿病、预防中风、增强免疫功能 ,对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胃肠病有卓效。

相比来看,虽然我国菰应用始于3000多年前,但菰的近代科学研究甚少,现在是在迎头跟上。比如,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中国菰米与北美菰米相比的营养成分在蛋白质、脂肪、灰分和膳食纤维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中国菰米的蛋白质功效比为2.75,显著高于北美菰米的1.77。

1950年,美国开始实现北美菰的人工水田种植和收获并迅速扩增,到1973年,仅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人工栽培菰已达1200公顷。

目前,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形成种植、收获、收购、加工、批发和零售等方面的菰米工业化生产系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北美菰产业并获得市场的巨大成功。

它已成为一种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价格昂贵的健康食品进入粮行、饭店、宾馆、土特产商店和超市,还大量出口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所以,热衷于网购北美菰米的中国消费者,不要以为是你自己发现了“野米”,让你知道北美菰米的好处那早就在计划之中,只要你关注健康、营养、饮食,甚至当你开始懂得孝顺,你都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北美菰米。一切都是“计划”的一部分,当然那是姜太公钓鱼两厢情愿的事。

反观中国的雕胡(菰) 米,历史悠久、难以寻觅,有太多反思之处。

在诱人的市场吸引下,有报道称近年来湖南沅江南洞庭湖野生菰的保护利用、浙江绍兴菰米人工种植、湖南浏阳菰稻杂交品种种植都在开展,但这仅仅只是个别、零散的市场行为,远没有产业化的影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去到亨内平县,有些房间应该少进,有些湖泊倒是可以多看看其中的奥秘。

欲知菰从米到“茭”的华丽转身,且听下回分解

文︱俞惠星,科普作者,著有《活着要懂添加剂》

参考资料:

王惠梅,谢小燕,苏晓娜,江绍玫,吴建利.中国菰资源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8,19(2):249-258

翟成凯,郭宝福,姜明霞.菰的营养、保健及功能基因的资源价值[C].第二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营养专题论坛.2005.10.01 :41-50

翟成凯,孙桂菊,陆琮明,蒋兆坤,张小强.中国菰资源及其应用价值的研究[J].资源科学.2000(6):22-26

赵军红,翟成凯。中国菰米及其营养保健价值[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3(1):34-38

闫艳.唐诗中的“雕胡”与“菰菜”——兼释“茭白”与“茭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27-30

茭白也分公母?下次看到茭白里有小黑点还是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