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古镇曾家园


  柳江古镇曾家园

  曾家园是柳江地主曾艺澄设计修建的,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经过长达十年的精心施工,于民国26年(1937年)竣工。宅园占地116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2平方米,有四个四合院,三个戏台。现存建筑基本保持当年风貌,是四川省少见的民国时期民居庭院建筑范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2001年8月,曾家园被眉山市人民政府列为眉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家园是座砖木结构的宅院,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亭台楼阁布局既有南方建筑的风格,又巧妙地借用了西洋建筑的材质和图案,展示了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成为古镇风水宝地的“点睛”之笔。

  新中国成立后,曾家园用作柳江区政府办公场所,沿用至90年代初,其建筑风貌得到较好的保护。院中建有观景台、八字龙门、小姐楼、书房、石牌坊、鱼池、牡丹园、荔枝园、休闲亭等,足见主人昔日的豪华气派。沿着庭院的外围墙绕行,房屋凹凸弯拐,犬牙交错,让人不禁心生疑问:为什么不采用中国传统的对称结构呢?这固然与南方建筑多临河而建有关。如果从空中俯瞰曾家园,你会发现,它的整体布局酷似一个繁写的“寿”字。因曾艺澄的父亲叫曾益寿,曾家园是曾艺澄为了纪念父亲,以父亲名字中的“寿”字布局而建造的。

  前院为二层阁楼,上层可临水凭眺,下层为起居室。楼上采用了“坐凳栏杆”的建筑手法,这是我国南方建筑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又被称为“美人靠”。中院为花园,前部分为牡丹园,后半部为荔枝园。荔枝本来生长在我国岭南一带,为什么出现在四川西南古镇的曾家园内呢?据说曾艺澄的小妾红樱桃最爱吃荔枝。但是柳江距离南方甚远,交通也不发达,运送荔枝很不方便。曾艺澄就特派人从南方购回树种在园中栽种。由此,洪雅有了第一株荔枝树。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

  曾家园位于西侧的二层小楼为砖木结构,呈现出典型的西洋风格。主楼底层平面呈“品”字格局,四方外廊相连,宽敞通畅。底层中部兼作通道,贯穿中院与后院,在中式建筑中被称为“穿堂”。两旁分别为厢房、耳房。主楼二层外廊砖柱环绕一周,柱间设飞来椅、通座板,房间格局与下层相同。主楼门窗、装饰线口以及外廊砖柱均采用了西洋化建筑风格。曾家园的主楼从外观上看颇具欧式建筑风情,但内部结构则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穿斗建筑。这种建筑方法给中国建筑、园林的发展、变化过程提供了实证资料。

  穿过主楼底层大厅,就进入了内院(后院)。内院东侧为主楼,主楼的对面是一座戏楼。值得一提的是前两座戏楼都是座南朝北,而这座戏楼则是座西朝东,而且规模比前两座大。园内的三座戏楼功能分区明确:前院的戏台是供曾家园的长工、短工、护院和周边群众看戏娱乐;中院的戏台是供小姐和丫鬟看戏;内院(后院)则是主要供老人、主人、儿媳等内眷看戏。三座戏台各置其处,各供其用,体现了封建家庭内眷外宾、男女性别和上下尊卑的等级身份差异。也体现了世代书香门第很讲究礼仪礼节。天井两侧有太平缸(消防缸),主人亲书对联于两缸之侧:“芝兰气味春当满,冰雪襟怀夏亦清”。抒发了主人高雅宁静,淡泊名利的心境。

  曾家园内院陈列馆共有14个展室、130多个展板。内容上分为三大板块:风雨故园——曾家园。主要展示曾家园近百年来的人事变迁;烟雨柳江、山水盆景。主要展示柳江古镇的历史、人文、民俗、风光和旅游现状;灵山秀水、雅自天成。主要展示洪雅县作为全国著名生态大县的历史、人文、民俗、风光和旅游景区。

  北面四合院已残,现存的仅有一座大门和偏院一完整的四合院。在南侧有一花坛,内有一棵树龄有两百多年的黄桷兰,历经风雨沧桑,依然枝繁叶茂,花期到来更是香气袭人,它与大门外有着几百年树龄的桢楠树一起,经历了曾家大院的人事沧桑,物换星移。

  曾家园在造园手法上颇具创意,除以“寿”字布局外,追求“师法自然”的艺术宗旨,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山水大势,广泛采用借景、框景等艺术手法。近借杨村河水景、对岸老街吊角楼,并随水就势造出临岸观景楼阁;远借瓦屋诸峰余脉,背枕玉屏青山。在古树的荫庇之下,人居环境突显清幽静穆之趣,且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合,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融于自然,借景生色的大手笔,是川派园林中扛鼎之作,博得了“半潭秋水一房山”的美誉。

  [心洲] 从曾家园外的码头,踏过充满奇趣的汀步桥,就走进了这个苍翠欲滴、状若游船的小岛。小岛由杨村河长期冲积而成,酷似都江堰的“离堆”,称为“心洲”,上面刻有爱情诗长廊,又名“情人岛”。心洲旁的水中央挺立着一棵苍劲的古榕树,本地人叫“龟背树”,如长在龟背上的一棵树,呈“一树三影、对影三树”之景观,树下常有人垂钓、写生。站在心洲的心尖儿上,可以远眺一水之隔的玉屏老街和玉屏山全景,真正体味到“烟雨柳江”的韵味:“瓦屋峨眉意朦胧,青纱薄雾锁柳江。古树老街吊脚楼,雅女走出烟雨中。”洪雅雅女又以柳江姑娘最美:人们常说:“洪雅三湾十八村,柳江姑娘最动人。体态轻盈风摆柳,花容雪肤鸟鸣声。聪明能干人称赞,勤劳朴实最真诚”。她们的特点是“以柳为态,以鸟为声,以花为貌,以冰雪为肤。”2010年世界旅游小姐四川总决赛就在此岛上圆满举行。

  柳江古镇曾家园的故事

  来源:柳江古镇旅游风景区 

  在1950年以前的洪雅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着一首民谣:“曾家的房子,张家的丫头子(和狗腿子),杨家的顶子,何家的票子(和谷子)”,其中“曾家的房子”便是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家园。

  曾家园位于古镇红星村原老街上,现存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当年风貌,为全国民居庭院建筑的范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2001年8月,曾家园被眉山市人民政府列为眉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西合璧曾家园

  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曾家园为复合四合院民居建筑,木结构穿逗梁架,通廊式走马转角楼台,楼台相望,联缀成有机整体。宅院主楼引进西洋建筑风格及图案装饰,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曾家大院也因此成为柳江古镇最耀眼的一景。

  正厅:面阔5间29米,进深5间18.7米,通高11米。楼高4.5米。悬柱廊宽2.5米,栏高1米,飞来椅上施浮雕,素面台基高0.7米,施垂带踏道4级。单檐歇山式屋顶,全木结构穿逗式梁架6穿7柱,迎面仿砖装饰,用捶灰木框架外胶塑造形,成为方柱方梁,并施仿砖格图案。各窗户檐角下施花卉或瑞兽浆塑图案。

  厢房:左右厢对称等高,走马转角廊连通正厅。面阔4间12.9米,进深3间10.2米,通高8.2米。设木梯于厢楼,中部、上下均有过道。

  院坝:正厅后为院坝。

  戏楼:单檐式屋顶5穿5柱。面阔3间11.9米,进深3间10.2米。圆弧型台阶高出地面1.1米,施垂带踏道6级供上下。其建筑风格与正厅一致。

  神奇“寿”字建筑群:曾家园于1927年由柳江富豪曾艺澄设计、监工修建的私家庭园。由于建筑宏大,经过长达10年的精心施工,到1937年,占地规模1.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02平方米的曾家园全部建成。完整的曾家园有大小院落10余个(现仅存1进3院1花园),戏台3个。配套建筑有八字龙门、大小戏台、观景亭、九曲桥、闺房、书房、花园、天井、石牌坊、晒谷坝,以及防火池、饮水缸等。

  完整的曾家园从空中鸟瞰,整体布局呈繁体“寿”字图形。1950年以后,曾家园被分为区委(区公所)、林管所、林场、林场医院、区医院、林业站等单位使用,并有部分分配给居民所有。2007年,政府收回了尚存的建筑并进行修复。修复后的曾家园占地4766平方米,建筑面积2351.3平方米。由于建筑格局的变化,“寿”字曾家园已不复存在。

  魅力美人靠:进曾家园大门便是曾家园的前院。这一院落从大门向内至大厅前,是长方形大天井。它是一座砖木结构宅院,这部分房屋布局错落不齐,凹凸弯拐,估计是为完成“寿”字设计的需要。园中有八字龙门、观景台、阁楼、书房、门房、石牌坊、鱼池、天井等。尤其是戏台和观景台,其设计富有情趣,传递着书香门第的文化气息。

  大门口原有石狮子一对,今已无存。中门上方高悬“南丰世第”匾,左右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匾。设计之初,进门大院戏台供曾家仆人、佣人看戏,或为过节日庆典之用,周边房屋为处理经商事务之地。临河二层楼台为观景台,观景台边沿的护栏,相似人坐在上面腰背倚靠的曲线,为南方建筑中常用的“坐凳栏杆”,被人称为“美人靠”,实用美观。初衷据说是为小姐观景而建,实际上为曾家人观山望景和接待宾客之地。

  “美人靠”不仅名字好听,其构造也非常具有美感。推开观景台的雕花木窗,或落坐美人靠,但见远处峨眉山、瓦屋山群峰绵延,近处八面山、侯家山翠影映照杨村河,天地相融。眼前古木参天,道子河坝自由闲散的一群水牛或吃草,或躺在草丛中晒太阳,或在水中卧澡。有白鹭在牛背上站立,或跟在牛旁寻虫子吃。而杨村河对岸的吊脚木楼掩映于千年巨树之间,错落有致,绵延数里,烟雨柳江的水墨画卷一一尽收美人靠前。

  曾家园建造不仅善于利用山水地势,广泛借助天然环境,就势营造临岸观景楼阁。在河边漫步,曾家园高墙之上,观景楼美人靠格外引人注目。弯曲的线条,一溜排列近百米,端庄,优雅,融于杨村河畔,融于烟雨之中。美人靠在为杨村河增添美景的同时,也给世人留下许多联想。从美人靠可见传统建筑的魅力,也可见设计者的匠心。

  多情荔枝园:与正门对面封火墙相隔的是曾家园的中院。中院从一道造型独特的火砖门牌而入,门头上方寄生的黄桷树虬枝盘结,黄桷树枝墙里墙外任性而顽强地生长着,为庭院增添许多古意。黄桷树仅凭墙壁上的些许养份,竟也绿油油的长得枝繁叶茂,引得凡经此门的客人都要住足流连。仅这无意构成的牌门,就成为曾家园充满画意的风景。中院为花园,前部分为牡丹园,后半部就是荔枝园。传说曾艺澄有个小老婆,爱吃荔枝。但荔枝产自南方,与柳江相距太远。曾艺澄为满足爱人心愿,特派人从南方买了荔枝树回柳江栽种,培植了300多平方米的荔枝园,也是洪雅县最早的荔枝园。

  建筑典范的内院:穿过荔枝园,正对面便是内院(后院)主楼,内院主要由正厅大楼,左右厢楼,后厅戏楼组成,由中间一个大天井将几个建筑串联为一个整体,形成楼式四合院,四面通廊,内外走马转角楼格局。主楼二层外廊,砖柱环绕一周,涂以灰浆后施墨线画为青砖砌造纹样,柱间设飞来椅、通座板。砖木结构的宅院,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窗棂仿西式天主教堂式样,内嵌中式窗花,彩色玻璃。整个建筑,无论从建材的选用,廊柱的设计、线口的装饰还是门窗构造,都体现出中式传统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相融的建筑风格。巧妙地借用了西洋建筑的材质和图案,展示了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堪称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典范建筑。

  主楼是主人曾艺澄家族居住和处理内外事务、接待贵宾的重要场地,正中一戏台为曾艺澄家人、宾客看戏之用。正厅(堂屋)为供奉和祭祀场地,左右两边正房为曾艺澄一家居住之处。二楼走马转角楼是书房,作陈放书籍字画古玩之用。主楼外天井中保留着一对石缸,两缸之侧是房主人曾艺澄亲书对联:“芝兰气味春当满,水雪襟怀夏亦清”。石缸上的文字,也是主人曾艺澄留下的唯一可见的书法刻石,虽文字不多,却依然流露出其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以及扎实的文化修养,绝妙的文字技巧。当年刻在石缸上的题款文字,记载了主人修建的年代等信息。

  建筑所用材料,许多都是远道而来,特别是土砖和玻璃。当时洪雅没有砖厂,更没有玻璃生产和销售。修建曾家园的砖和玻璃等都是由乐山逆水运来。

  清幽四合院:北面的四合院(博儒院),由大门进去再往右边进入。此四合院原为独立大院,在曾家园大门旁有独立的大门,是曾艺澄的兄长曾博儒的居所。曾博如为清末秀才,柳江绅士,曾任柳江两等小学堂校长,系柳江新式学堂的主要开创者。北院现存仅有一座大门和偏院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在南侧有一花坛,内有一株两百多年树龄的黄桷兰树,高20余米,为四川黄桷兰树之最。历经风雨沧桑,黄桷兰树依然枝繁叶茂,花期季节更是香气袭人。它与大门外一排桢楠树越过房顶,在空中相呼应。

  此四合院经翻修维护,已经成为古镇文化节开展书画、摄影展览的展场。

  曾家园大门外,堤坝上的一排百年楠木古树,为曾艺澄的父亲曾益寿栽种,如今依然枝繁叶茂。

  三座大戏台:曾家园的三座戏台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现存古戏台中的标本。这三座戏台各供其用,不同形态的三座戏台使男主贵宾、女眷、佣工各看各戏,等级森严,观戏者地位身份分明。三个戏台中,最具身份的当属主楼戏台。穿过主楼底层大厅,就进入了内院(后院),正对着的就是一座戏台。这座戏台座西朝东,是3座戏台中最大的一座。主楼戏台主要供老人、主人、内眷等看戏娱乐。中院的戏台坐南朝北,是供女眷和丫鬟看戏娱乐的,院中四时开放着奇花异草。前院的戏台也是坐南朝北,供曾家园的长工、短工、护院和周边群众看戏娱乐。

  曾艺澄也是一个戏迷,据当年与曾家过从甚密的老人介绍,曾艺澄有一本戏名录,专门记载他喜欢的或在上述戏台演出过的剧目。

  曾艺澄与曾家园的故事

  曾家园曾经的主人,柳江“四大家族”中曾家的曾艺澄(1875年-1950年),曾家有记载的家族史从其父曾益寿开始。曾益寿一代,于清咸丰年间从嘉定来洪雅做生意,定居柳江。曾益寿懂中医,先在柳江街上开了家药铺“益寿堂”号脉,卖药材。因头脑灵活,善于抓住商机,便改行做矿产、青山木材生意,从而创下家业,成为柳江近现代第一批富商。

  曾益寿有两个儿子,大儿曾博儒,老二曾艺澄。曾艺澄自幼聪颖过人,读私塾,也喜欢新学。曾博儒、曾艺澄均不负所望,考取了清末秀才。社会上有传说曾艺澄贪玩好耍,到而立之年仍是白丁,于是其父花钱为他捐了个“等外秀才”。捐来的顶子上不是真正的玛瑙,而是玻璃烧成的珠子,所以戏称曾艺澄为“烧料子秀才”。这只是戏言,实际上曾艺澄也是考取的秀才。在清末,秀才顶子并不是玛瑙,而是铜合金材料。与曾艺澄兄弟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吴河(今属高庙)秀才周化南的秀才顶子至今被其后人保存完好,可以实物相证。

  曾艺澄对西方科学技术无限向往,家中收藏有大量中外新学方面的书籍,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修房造屋。曾艺澄并未接受过一天专业建筑学习,对建筑设计完全属无师自通,外人皆匪夷所思。

  凡是生活在柳江的人,但凡有些文化,都有一种浪漫情怀在心底藏着,一旦遇到一星火花,便会燃起一团火焰。曾艺澄读的是旧书,却是一个生活自由散漫,喜欢过闲云野鹤日子的人。某日曾艺澄去柳坝讨田租,看见被鸦片烟贩子柳阳春从雅安一带拐骗来的一绝色女子,当即被其美貌吸引,如魂飞天外。曾艺澄好不容易缓过神来,便去找房主柳幺娘打听。才知道这女子是柳阳春从山里带回来,在柳幺娘家租房子住。这柳阳春是柳江的混混,常跟着人在富林、荥经一带跑烟帮。这女子就是他从那边拐骗来的。也不知道她是哪里人,姓甚名谁,只知道叫“红樱桃”。曾艺澄还打听到,柳阳春虽然带回了这女人,却常常跑出去推销烟土,十天半月也不回家。曾艺澄便对柳幺娘说:“你帮我撮成好事,今年的田租我就不收你了。”在柳幺娘的撮合下,红樱桃很快投入了曾艺澄的怀抱。待柳阳春回来,曾艺澄以200块大洋作为补偿,要求柳阳春必须离开柳江,永远不能回来。柳阳春是个江湖浪子,爱财不贪色,拿着大洋,头也不回就走了,从此音信杳无,果真一去不返。

  曾艺澄买得红樱桃,用大红花轿将其抬进曾府,拜堂成亲,正式成为少奶奶。曾艺澄抱得佳人归,不到半年,红樱桃便生下一子,取名“贵儿”。乡邻怀疑孩子不是曾艺澄的,但曾艺澄一口咬定是他们的早产儿。只是此后红樱桃再也没怀过孩子。

  红樱桃嫁进曾家后,曾艺澄认为她系风尘女子,怕她招蜂引蝶,便定了一条规矩:红樱桃不可迈出大门一步。整天只能呆坐卧室,连去隔壁大哥曾博儒家串门也不许。红樱桃对此也有怨气,曾艺澄也觉得老屋子破烂窄小,安顿红樱桃这样的绝代佳人也不相称。他想那晋代美人绿珠住的是金谷园,薛涛也有个浣花溪啊,有了佳人而无名院安顿,也于心不忍。于是决定在柳江修一所庭园来金屋藏娇,让红樱桃在里面悠闲自在。打定主意,就开始设计庭园蓝图。柳江大户人家的府院,都是些四合院,古雅但呆板。而他要将楼台亭阁巧妙地安排在庭院中,让红樱桃不出家门就有观赏游玩的地方,因而必须突破那些旧有建筑格局,新颖而幽雅,曲折而多趣,使其成为柳江独一无二的庭园。

  曾艺澄自小对建筑有浓厚兴趣,但并未接受过一天专业建筑学习,对建筑设计完全属无师自通,世人皆感神奇,这也是他异于常人之处。外界传言他曾在重庆大学建筑专业学习和去法国留学等,均属谣传。1927年,他经过精心设计,用稻草、秸杆搭建模型,从乐山请来最好的工匠,运来最好的材料,亲自督工而建。经过长达10年的精心施工,到1937年,占地规模11621平方米,建筑面积5402平方米的曾家园全部建成。据民间传说,耗资3650担谷子,3650两黄金,36500两白银,花了3650天。

  曾艺澄建造这座庭院的目的是想金屋藏娇,让红樱桃也像他一样有些闲情逸致,改变一下原来的精神面貌。但庭院建好后,红樱桃仍不高兴、不愉快,抽上了鸦片烟,成了鸦片烟鬼。民国时期,柳江一带鸦片烟盛行,曾家当时有7口人,其中就有4个吸鸦片烟(曾艺澄不吸鸦片),足见鸦片泛滥到了何等程度,连这样信奉耕读传家的乡绅家庭也被鸦片烟给侵害了。因为曾艺澄从来就没信任过红樱桃,始终认为她是个风尘女子,但又非常爱她,所以不愿意让她接近除他之外的任何男人。红樱桃在曾家数十年一步也没走出过园子。直到1950年,曾艺澄眼见许多昔日老友先后被镇压,不知噩运何时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连病带恐惧,病故了。此后红樱桃被扫地出门,死在一间破草房里。

  曾艺澄无师自通设计建造的曾家园为近代建筑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实体资料,也给拍摄近代影视提供了一处鲜活的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