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化”毛众新一代信息技术 院士恳谈经信研究谋定山东


“S+化”毛众论新一代信息技术 院士恳谈经信研究谋定山东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万赢信 谋定采编: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务院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务院要求要加大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力度。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新一代信息技术,不只是指信息领域的一些分支技术如集成电路、计算机、无线通信等的纵向升级,更主要的是指信息技术的整体平台和产业的代际变迁。”与会嘉宾星际时代发展集团创始人毛众对记者表示。6月17日下午,作为2019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院士恳谈会的平行论坛,旨在汇聚高端创新资源、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院地合作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院士论坛在山东大厦齐鲁厅成功举办。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院士论坛以“自主创新 掌握未来”为主题,邀请何友院士、王小云院士、王恩东院士和李德毅院士到会,分别围绕海洋探测与识别、密码技术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计算和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等技术热点和产业发展趋势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论坛还邀请了华为5G技术专家陈丹青,围绕5G通信技术商业应用发表了主题演讲。论坛现场签约一批院士合作项目,进一步助推了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合作和高端业态发展。

在这次论坛上,毛众阐述了 “S+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他说:“S+是人类星际时代的时间系统,她是一串有规律的自然数,从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2日0时0分0秒开始,持续以秒长的频率跳变,16位可管3亿年,18位可管300亿年,全面兼容闰秒和各国历法,成人类星际时代发展的时间源。”




“非常荣幸,这个项目被我们引进到了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内,毛众和他的团队也落户在我们那里,并在政策范围内禹城市政府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扶持。”山东德州(禹城)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招商局局长对记者表示,该项目的先进就在于S+计时的标志是人类钟表指针指时方向的“转向”,由逆地球自转的方向转向顺地球自转的方向,昭示人类的发展方向为“顺天应人”——尊重自然规律,为人类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努力。伴随着S+的持续计时,人类进入新时代、新生活、新征程星际时代发展的全新时代。

世间各行各业包括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离不开时间。目前全球通用的标准时间是协调世界时,该时间系统因为闰秒的存在,而形成计时连续性受影响。从2000年开始,美国等国家一直提议通过取消闰秒来获得连续时标,但闰秒的存在保持了时间与地球自转及其人们日常生活时间光景的联系,取消有弊端。毛众指出:S+的发明不仅解决了此世界性难题,让连续时标成为现实,同时由于她的数字化、稳定性和唯一性,使她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时统和精准定位,在人类宇宙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质量控制等各个方面提供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基础,方便社会的科学管理和高效。

“社会需要秩序,精准、有序的定时定位是现代文明社会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在论坛上,毛众强调:基于一个稳定、统一的S+的发展,可以使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S+化”(让社会方方面面的数据与S+连接)使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总的抓手。

在“S+化”的背景下,社会方方面面的大数据真实、有效、互联互通,在此细致、准确的大数据环境下,在面向全宇宙发展的确定的全新的新时代时空中,人类可以不断地通过分析、总结各种周期性找到各种宇宙规律,依据规律科学发展,不断完善自己。“顺道者昌,正确的发展方向加精密、科学的管理,会使人类社会步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所有社会成员的幸福生活会不断提升。”毛众说。

项目签约环节,北斗导航智慧监测技术及应用产业化项目和高精度数字智能传感器项目在现场进行集中签约。其中高精度数字智能传感器项目为山东华科半导体研究有限公司和李树深院士团队开展合作,研发生产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传感器产品,并形成年产3000万只高精度数字智能传感器生产能力。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提升我省新型传感器的制造能力。

院士和专家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何友院士以《天基海洋目标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研究》为主题,依托高速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天空基协同远海远洋监视中涉及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中国科学院王小云院士以《密码技术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阐述了密码技术的应用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国工程院王恩东院士以《计算力智慧时代生产力》为题,多维度分析了人工智能智慧时代计算力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以《未来交通: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为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未来交通领域的应用思考。专家演讲环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无线产品副总裁以《以行践言共筑5G商用之路》为题,对5G技术商业应用前景进行了推演展望。与会嘉宾纷纷表示,院士专家的演讲思考深刻,观点前沿,进一步开拓了眼界,启发了思路,将对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工程院方家熊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靳奉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樊志军,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勇、副总经理李占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王万良和济南市历下区区长谢兆村等领导出席论坛并见证院士合作项目签约。全省工信系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企业家、专家学者、园区和社会组织等共计200余位嘉宾出席本次论坛。

【延伸阅读】

院士恳谈经信研究谋定山东-万祥军:国研智库创新驱动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万赢信 谋定采编: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是山东创新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之一。一个小小细节凸显了山东对院士的礼遇:金色大厅内,院士席位被安排在了前排和大厅中间座次,有关省领导,各市、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则坐在了大厅两侧座位。





》》》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2019院士恳谈会在济举行

17日上午,2019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院士恳谈会在山东大厦举行。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出席恳谈会并发言,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致辞,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主持。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指导,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科技厅承办,省直有关部门与16地市政府共同协办。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何华武,有关省领导,各市、省直部门、部分高等院校和企业负责同志等参加恳谈会。恳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宣读了“学习郭永怀、建功新时代”倡议书。 ;

116名院士济济一堂,共话科技创新,共享山东机遇,共谋未来发展,携手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陈清泉、刘中民、吴立新、贺林、岳清瑞、江桂斌、张立人、彼得·叶甫根尼耶维奇·斯特利扎克等8名院士先后发言,为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把脉会诊、建言献策。

大会以“智汇齐鲁、科创未来”为主题,深入贯彻落重要指示精神,汇聚国家科技领军力量,发挥院士高端智力优势,谋划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本次大会将通过筹建山东省院士专家联合会,搭建海内外院士专家的联系交流平台。17日下午,举行了院士专家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

会议还设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智汇绿色化工,助力动能转换”“新材料”“新科技引领新革命,新能源驱动新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论坛”“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等7个平行论坛,约36位院士将受邀作主题演讲。

刘家义代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1亿山东人民对各位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山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他说,我们认真贯彻“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指示,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引育科技创新人才,齐鲁大地焕发出科技发展的勃勃生机,迸发出创新创造的巨大活力。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是山东创新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刘家义表示:真诚希望各位院士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山东,把目光聚焦在山东,把力量投放在山东,把成果转化在山东,为山东创新发展贡献智慧。我们将全力搭建创新平台,全力创新支持政策,全力优化创新环境,全力提升服务保障,让各位院士在山东工作生活得更加顺心、舒心、安心。

李晓红代表中国工程院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中国工程院与山东省历来保持着非常友好密切的合作关系,院省合作起步早、起点高、成效实,为山东重点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挥了作用。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要求,广泛组织省内外院士专家,围绕山东省重要战略部署,更好地将山东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与工程院智力优势、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助推山东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 ;

张涛在致辞中说,山东是最早和中科院开展全面合作的省份之一,双方同心协力、携手创新,推动院省合作取得积极成效。这次恳谈会和签约仪式的举办,向全社会释放了山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开放胸怀。中科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山东省的全面战略合作,策划更多重大科技项目在山东布局,引导更多人才向山东聚集,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山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大会还举行了签约仪式和揭牌仪式。张涛与山东省副省长于杰、青岛市市长孟凡利分别代表三方共同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建山东能源研究院框架协议》和《中国科学院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协议》。随后,张涛参加了山东院士专家学者联合会暨院士之家(济南)揭牌仪式。

》》》体现山东对科技创新对人才高度重视

这是中外院士的一次集结,这是山东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开放大省,再一次展现了强劲有力的创新潜力、面向未来的发展前景。

“大会围绕主题,展现山东主动汇聚海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深入推进院地合作,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初心。”与会嘉宾全国工商联执委、谋定研究中国智库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对记者表示:同时,会议向全世界讲好山东故事,传播山东声音,展示山东魅力,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科技强省建设营造深厚舆论氛围。

中国经信研究国研智库中心主任万祥军说:“恳谈会还紧扣山东省未来发展对高端人才智力需求,按照坚持聚焦中心大局、强化精准对接、刚性柔性并举、致力长效机制四项原则,建立院士智力引进使用长效机制,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科技强省建设汇聚更多院士智力,推动科技创新合作。”

“省级专门组织这么大规模的院士恳谈会,在我印象中还是第一次,这么多院士参会说明了山东发展的吸引力,体现了山东对科技创新、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主会场外布置了院士恳谈会展览,展出了我省与院士合作成果及院士风采。早上8点30分许,在此驻足观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国法说。

这里依山傍海,这里人文荟萃……”伴随浓缩山东之美的大幅图片出现在屏幕上,大会正式开幕。几分钟的宣传片不仅让人看到了山东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灵秀斑斓的海岱景色,也集中呈现了动能转换的“山东机会”,释放了尊贤尚功、求贤若渴的“山东诚意”:八大发展战略是院士们孕育创新成果的千里沃野;十强产业集群为院士们勇攀科技高峰提供了广阔空间;“科技创新31条”“人才新政20条”,开辟出行、就医、生活绿色通道,为每一名院士提供“一对一”全过程精细化服务……

院士之光,星耀山东。回看过往,潘承洞解析数论、曾呈奎向海要粮、余松烈情系麦浪、蒋民华晶体研制……院士们在山东充分施展聪明才智,为这片土地的发展进步作出杰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对双方的密切合作赞赏有加:“院省合作起步早、起点高、成效实,在山东重点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作用。”

山东也是最早和中国科学院开展全面合作的省份之一。中科院副院长张涛致辞时说,中科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山东省的全面战略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山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随着八大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山东正加快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齐鲁大地焕发出科技发展的勃勃生机,迸发出创新创造的巨大活力。

“我回来两年多,与济南润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创新合作,感觉如鱼得水。”在海外工作30余年的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张立人说,看好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他已联系了几个尚在国外的院士同事,打算一起在济南注册成立一家高科技咨询公司。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山东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列为十强产业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说:“我们有信心通过山东能源研究院建设,聚集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平台,汇聚重大项目,产出一批一流成果,努力建设成为‘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

把目光聚焦在山东,把力量投放在山东,把成果转化在山东,这是山东的盛情邀请,也是庄严承诺。“我们将全力搭建创新平台,全力创新支持政策,全力优化创新环境,全力提升服务保障,让各位院士在山东工作生活得更加顺心、舒心、安心。”省委书记刘家义的发言让嘉宾们倍感振奋。

上午的恳谈会,不仅让山东收获真知与灼见、友谊与共识,更收获了支持与帮助:在与会嘉宾见证下,山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签署了重要协议,共建海洋大科学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和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山东院士专家学者联合会暨院士之家(济南)、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揭牌。

恳谈会结束走出会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容。“我们与中科院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等项目中已经开展了不少合作,现在又有了更高的对接平台,今后的合作会更顺畅,创新成果会更丰硕。”

“2300年前,齐鲁大地产生了世界第一个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会聚了诸子百家的人才。我认为,这次恳谈会是山东创新开放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中科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说,他们将乘着盛会东风,加快集聚一流海洋人才,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汇聚国家科技领军力量,发挥院士高端智力优势。未来,山东将完善常态长效机制,实现院士恳谈会这一平台的机制化、制度化,山东人民将与院士一道共同创业发展,共享山东机遇,共创科技辉煌,携手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共享山东机遇两院院士共话科技创新

大会以“智汇齐鲁、科创未来”为主题,116名院士济济一堂,共话科技创新,共享山东机遇,共谋未来发展。以此为平台,播下合作的种子。院士恳谈会汇聚国家科技领军力量,发挥院士高端智力优势。院士们为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把脉会诊、建言献策。(记者:卞文超整理)

汽车革命要和能源革命结合起来

陈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什么是创新驱动?创新要有内涵:理念是创新之魂;创意是创新之源;人才是创新之本。创新生态和氛围是成功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自由、开放、合作、包容,公平的市场竞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驱动,融合政策、技术、文化、市场和金融,共同组成当今的科技奥运精神。

如今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汽车革命已经到来,汽车的出现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汽车革命要和能源革命结合起来,发展低碳、智能、终端能源。信息化、自动化不等同于智能化。从能源生态系统角度研究智慧能源的基本机理,智慧能源就是将废弃能源转换成有用能源。

市场不能换来技术,核心技术必须自己研发,培育领军人才。但市场可以换来市场,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应开放给外国,中国也应打入国外市场。在技术与市场层面,需要一手抓核心技术和高端产业,一手抓国内外贸易。

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山东能源新体系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正处在能源大变革时代,能源清洁化是国际大趋势,能源结构正处于从高碳到低碳、无碳的过渡期。能源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能源产业变革、改变世界能源格局、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源动力。

山东能源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山东省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双第一”。但也存在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能源消耗强度较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新一轮能源革命、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是国家战略安排,山东也需要在国家甚至世界的大格局下思考未来能源发展问题。山东省已发布《山东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能源强省的目标。

在此,结合山东能源现状、存在问题与挑战及发展目标,建议:一是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技术促进山东能源及重化工业转型升级;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新技术;三是加快完善山东能源创新体系。

我与我的同事们有信心通过山东能源研究院的建设,聚集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平台,汇聚重大项目,产出一批一流成果,努力建设成为“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长期支撑山东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服务山东支持国家能源革命。

海洋强省建设要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

吴立新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东是传统的海洋大省、经济大省,要在全国区域竞争大棋局占据主动地位,必须尽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加快突破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由技术支撑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2018年5月8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谋划实施了海洋科技创新等“十大行动”,海洋强省建设蹄疾步稳、成效显著。

我就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主题,谈一些个人思考和建议。

一、聚焦系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释放海洋科技创新活力,强化海洋科技资源的系统布局,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汇聚人才,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二、围绕增强引领型发展能力,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以大科学设施作为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加快启动一批重大研发专项,攻克“卡脖子”技术,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顺畅渠道。

三、着眼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参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拓展双边和多边创新合作,打造共同发展新平台,参与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之年,也是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将继续扛起国家实验室“探路者”的使命,聚集国内外一流海洋人才,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突破急需的海洋领域核心关键问题和“卡脖子”技术,不断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探索新路径、开辟新局面。

医疗事业发展迫切需要新医学的问世

贺林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在我眼中,生命是一条线,在生命线的末端各种健康问题影响着生命质量。有越来越多的重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民众对疾病和医疗的认知极其有限,普遍存在盲目治疗和过度治疗的现象。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新医学的问世。

我所说的新医学是指老医学加上基因组学测序分析和遗传咨询解读。换一句话说,就是指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基因组深度测序和大数据分析,发现与复杂疾病或药物反应相关的基因变异,通过基因突变分析和遗传咨询解读,从而帮助临床医生为不同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医疗。

新医学的核心是遗传咨询。现阶段,随着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器的快速创新和更迭,以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如何从海量的基因组数据中分析挖掘出有效的遗传信息,就需要遗传咨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转化医学是模式,精准医学是标准,个性化医疗是目标。

当前,山东省正处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既有重大的机遇,也有重大的责任与挑战。近年来,在传统动能改造方面取得显著的进展,例如建成生物医药等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医疗等重点领域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山东省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施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以科技创新推动城镇绿色可持续发展

岳清瑞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研究,非常关注山东的城镇化和城市化发展。在山东省战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功能调整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的更新,应坚持历史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创新发展的理念。

过去我们偏重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粗放式的大拆大建。流传千年的城镇历史文化遭到破坏,目前我国得以完整保留的历史古城仅剩平遥和丽江两座。在经济战略转型升级过程中,要重视城镇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传统的特色民居建筑通过保护、功能转换和性能提升,可以创造城市的新活力、打造城市的新名片。

我国环境和资源瓶颈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去年以来,砂石料等天然建材资源的短缺危机已经严重威胁到工程质量安全。在山东省战略转型过程中,要吸取经验和教训,借力科技创新,推动城镇功能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国基础设施寿命普遍偏短,粗放式的发展和重复建设模式已经导致了严峻的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城镇基础设施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山东省的城镇基础设施存量规模十分巨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开展合理的诊治和性能提升,延长服役寿命,保障服役性能与安全,任重而道远,也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高效的城镇基础设施的诊治和性能提升必将是建筑业发展的新蓝海,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衷心希望山东省能够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开发这片新蓝海,打造新的制高点。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江桂斌中国科学院院士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改革开放40年,山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科教卫生、文化建设等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然而,山东省是资源型、重化型的工业结构,产业层次低、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健康的环境、健康的地球和健康的社会,特别是健康的身体。坚持绿色发展,这是构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从系统生态学的原理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瓶颈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议山东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制定有利于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税收、价格、金融、投资、科技等政策。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制约因素,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有机肥使用量、保持传统名优农业特产。

建议坚持污染源头防治,有序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加快调整产业、能源、运输和农业投入四个结构。加强顶层设计,协调行动,以渤海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推动近岸海域水质改善。要切实做好环渤海污染整治,建设胶东半岛海洋绿色交通长廊、海洋长廊与绿色产业长廊。加大海岛保护力度,推进长岛等海洋自然生态保护和海洋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等。

当前如何有效集聚海外顶尖人才

张立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目前国外的高级人才回归国内面临的问题有很多,我就如何集聚全球顶尖人才谈谈我的想法。

按年龄来划分,目前海外人才可以分为三类:一部分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他们处于奋斗阶段,从某种角度讲,国外的环境和条件更有利于他们发展。另一部分是学有所成的中年科技专家、学者。这部分人正值壮年,有能力但也有顾虑。他们在国外有家庭、也有孩子,即使回来往往也是短期行为、蜻蜓点水,很难全身心投入。

还有一部分人群,就是像我这样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科技工作者。这部分人已经事业有成、孩子也已成家立业,没有顾虑和负担。一旦退休之后,学术研究的环境和条件却都没有了,实验室没了、办公室没了,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积累已到了一定的高峰,却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这部分人迫切需要一个平台继续发光发热,迫切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终生所学献给自己的祖国。这部分人大多对名利没有什么要求,只是想做点事情,这部分人是最应该、也是最容易吸引的。

我建议,政府在引进人才的布局上作系统安排,和当地生产企业结合,把知识和学问变成生产力,真正转化为促进山东发展的动力。对新生代的学者加强宣传教育,同时在引才方向上,可以向新加坡等国家人才倾斜。多为老年专家归国效力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力争把国外学到的,都留给我们的祖国、贡献给我们的人民。

国际合作对新材料开发至关重要

彼得·叶甫根尼耶维奇·斯特利扎克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

科学和技术成果正在日益成为国际性的事业。如何让知识广泛传播,如何避免和识别欺诈,如何获得专业领域国际层面上的新视野,要回答这些问题,国际合作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总是会问,我们为什么需要进行国际合作?答案清楚简单: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个人在新材料领域从事研究,通过山东省组织实施的“外专双百计划”来到这里。我在乌克兰是国家科学院院士,同时在青岛大学进行有机碳氢化合物脱氢制备纳米碳材料研究,与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进行广泛合作。

国际合作对新型混合材料的开发至关重要。青岛大学与各国科研团队合作,开展混合材料技术合作。各方都从这次合作中获益,为创造新的混合材料带来新的想法,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非常重要。每个团队都有一定的材料科学领域的经验,将特定的知识结合起来,共同努力开发混合材料。

科学家很容易传播知识,因为当今开放的社会让科学没有国界。实际上,从新的科学发现到实现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唯有知识的无障碍传播,才能为创造新技术提供有力的支持。每个人的努力加起来,就变成对全人类发展的贡献。

中国发明地球公时人类进入星际时代

星际时代科技公司

地球公时时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毛众

数字化的时间系统、能够兼容闰秒、已经成功运行超过1亿秒!

地球公时(中国时间)是星际时代发展集团根据人类发展需要和新一代物联网需求发明的一项与方向相关联的全新的数字化时间系统。该时间系统以钟表指针走时方向的转向为标志,启始时间为农历2012年冬至后一天,阳历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2日0时0分0秒。

时间是记载人类活动和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是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其基本单位是秒。为了地球上不同地方使用时间的方便和计量时间准确,人类寻求全球统一的标准时间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过去的100多年中,人们定义了几种时间尺度,包括世界时、国际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

世界时(UT):即英国格林尼治时间,它是以地球自转运动来计量的时间,属天文学的宏观领城,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导致世界时的秒长不是固定不变。

国际原子时(TA):它是取微观世界铯原子内部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作为基准而获得的时间,属物理学的微观领域,精度高,但与地球的空间位置不关联。

协调世界时(UTC):随着时间的迁延,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际电信联盟推出协调世界时,规定从1972年1月1日零时起,协调世界时与国际原子时秒长完全一致,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时刻之差,保持在±0.9秒之内,否则用阶跃1整秒的方式(即闰秒,增加1整秒为正闰秒,反之为负闰秒)来调整,以确保其与世界时时刻近似一致。

UTC是当今世界所有在用守时系统的国际标准时间,但它是一折衷方案,是一个不连续的时间尺度——要定期调整闰秒。一些需要高精度时间频率和同步的系统,如空间大地测量、卫星发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以及通讯和电力网,都需要连续时标。

从2000年开始,一些组织机构表达了对闰秒影响UTC连续性的担忧,要求通过取消UTC定义中的闰秒来获得连续时标。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就是否取消闰秒达成一致意见,拟于2023年解决此问题。 地球公时(S+)的发明解决了此问题。

该数字化时间系统能够全面兼容闰秒和现行所有历法,成全球时间统一同步源,16位地球公时(S+)可以管3亿年,18位可以管300亿年,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克服了现有国际时间系统的缺陷,成为人类星际时代的标准时间系统。

该时间系统的发明,不仅是时间的革命,更是人类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的革命,将根本性地以时空维度改变世界,根本性地改善我们的生活。

基于该时间系统,人类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和领域,有利于全球人类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该时间系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安全领域、新一代人工智能、质量控制、人类的日常生活以及宇宙开发等,是中国向人类贡献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

伴随地球公时(S+)发明的还有人类星际时代钟表和新时代日历(新历)。

目前该套时间系统已提交国际电信联盟秘书处,其产业化正在进行中。

地球公时(S+)使中国在国际制时权上不仅有了话语权,而且第一次有了制定权,是国际制时“中国时代”开始的标志。

“S+化”毛众论新一代信息技术 院士恳谈经信研究谋定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