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村|袁家村全体农民共创乡旅启示


  乡村遇见、美食诱惑

  走乡村,看农村巨变,思考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的现象与问题,成了生活必须品和精神食粮。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也是对胃的吸引。五月天气爽朗,来到地处关中平原的袁家村。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匆匆而过,乡村的美食诱惑,带走的不仅是乡愁,更多的是思考与反思。

  乡愁是重构记忆,是对美食的诱惑的思念之情。袁家村的美食街,把整个关中地区的美食聚集于此,牢牢的抓住了人们对乡愁的渴望。人气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去抓住人的的心理追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美食的诱惑成为聚焦人气的焦点。素来民以食为天,“吃”成为了天下最大的一笔生意。在犹太人的经商之道中,就把嘴巴认知为商品,都必须掌握这条羸钱的原则。袁家村抓住了这一点,把袁家村的乡旅产业打造成中国特色的乡旅品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也纷纷慕名前来参与当实习村长的体验,袁家村成功发展模式为世人展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社会生活、文化风情的新画面。

  组织变革,村民共创

  改革开放40周年,乡村的巨变己不在是砖瓦房,治理有效的村规民约。而是组织变化,模式创新。这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小村庄,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初的走村集体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发展时期,在村长郭占武的带领下,引进3000多户新村民,打通一二三产融合,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让村民人人持股,带动十个村庄发展,产业链惠及百姓上万人。

  处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农业农村走中国模式的发展,依赖于互联网经济、大数据、社群经济的带动发展,袁家村村两委真正成为了新的组织方式下的产业带动的核心竞争力的推动者,整合农村资源,建立城乡共赢、共融、共创美好生活的通道,真正让乡村不在是沉寂的地方,走村民共创和谐生活的的乡旅文化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文化重构

  乡村振兴,是整体带动局部,局部连动全局的发展思维,也是提振文化复兴的关键。在袁家村行走,皮影戏、书院文化,又把人们带回到中国乡土文化中。中国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本质上是乡土文化,我们常说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乡德等等,构成中国乡土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在五一期间,袁家村的街画艺术节,把乡土气息的绘画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吸引了22万人次的乡村游客。联想去年在摩洛哥自游行的经历,曾驱车从丹吉尔去涂鸦小镇,一睹芳容这个在世人眼中的艺术小镇,吸引的是眼球,也是文化的探寻之旅。袁家村以文化助推乡旅,是重构中国乡土文化的成功案例,也是走文化复兴,弘扬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乡村衰退历史反思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开放视野下重新审视农村的发展,由单一模式走向复合多元模式三产带动二产促一产的联动发展新视角。

  在历史的长河中,乡村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驱动的必然结果。“英国羊吃人式”和“拉美超前城市化式”两种形式的乡村衰落案例,给世人敲了警钟。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带来了英国自身的高速发展,同时也牺牲了广大农民利益为代价。英国在17世纪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地的迅猛扩张,使英国的羊毛生产和纺织品生产获得了巨大市场发展空间,殖民统治者为满足新市场需要而强迫广大农民破产,农田变成了牧场,农民被迫转化为工人。这便是被史学家们称为“羊吃人”的英国工业发展之路,同时也是英国农村衰落的根本动因。

  拉丁美洲式的乡村衰落过度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方式。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工业化速度,甚至有的国家还走上了无工业化的城市化之路。政府放弃了乡村建设,农民自己也抛弃了乡村家园,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步伐滞后于人口增长速度,不能为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必要生活条件,使得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实质性转换,带来严重的“城市病”。除殖民时代建筑的城市中心区域为富人所拥有外,大量贫民则居住在城市周边的“贫民窟”。这些贫民窟成了脏乱差和“犯罪”的代名词。政府和农民自己都抛弃了乡村,致使乡村严重衰落破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化,尤其是西部地区,乡村衰落成了不争的客观现实。改革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创造了人间奇迹,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自然风貌。2.6亿农民工进城,使城乡人口流动带来了许多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建设市场的转稳,改变着中国社会结构,由是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和贫困村……已成为当下中国(尤其是西部)广大农村不争的客观事实,留给人们的不是乡愁而是实实在在的“乡衰”。据住建部《全国村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978—2012年,中国行政村总数从69万个减少到58.8万个,自然村总数从1984年的420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267个,年均减少5.5万个,加速了农村的空心化。

  转型升级,共创发展。

       乡村振兴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乡村发展能留得住人的主旋律。中国农村不能在重走欧美国家的老路,过度工业化和放弃乡村建设。与其让村庄消失,不如选择转型发展,让一批留得住热爱乡村的保护者让我们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乡土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这次行走袁家村,未能见到这个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开启中国乡村生活方式第一人的村长。但有一点是值得欣慰的,中国农村在悄然发生巨变,乡村巨变离不开一个好的带头人和发展战略。袁家村经历从传统农业转变发展为村集体经济 ,新的发展时期,组织需要变化去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是转型发展的关键。袁家村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转型比创新更重要的实践。只有增长型组织思维发展模式,才能去突破以往的发展模式开启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