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起来!想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家长这样做很关键!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做事拖拉、磨蹭,不知该如何是好。其实孩子的“拖延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缺乏时间管理观念。有些家长就蒙圈了:什么是时间管理?连很多大人都不懂如何管理时间,更别提去教自己的小孩了。今天托父就跟大家来谈谈如何教孩子做好时间管理,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守时惜时、做事高效有条理的人!

 

正确评估行为用时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管理时间,并不全是他们的错。

时间观念并非人天生有之,而是我们后天逐渐形成和强化的一种意识。

因此一方面我们培养和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

另一方面,家长要降低心理预期,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很多家长老说孩子做事慢,具体慢到什么程度,却说不出来,只是心里有个模糊的感觉。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慢,只是我们大人忽略了孩子的能力有限,习惯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行为。

 

也就是说,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很多时候是由于家长不恰当的时间观念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孩子日常行为的所用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去帮助孩子调整、管理时间。

比如,我们可以记录下孩子平时起床洗漱、吃饭、写作业等日常行为所用的时间,连续记录一个星期,再进行分析。

 

正确评估孩子能力,合理安排好时间,允许孩子速度有快有慢,慢慢地孩子能自己把握速度,对每件事的用时也就有了清晰的概念。

做好时间规划表

正确评估好日常行为用时后,下一步就要带领我们的孩子做好时间规划表,列出每天的日程,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事。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知道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做事更加有条不紊,并逐渐建立规划意识。

之前问托父学习中心的一个孩子:放学后来到托父,你是怎么安排的?

孩子回答说:

首先把书包放好,然后去洗手吃下午茶(这是在托父养成的饭前卫生习惯)

下午茶结束后开始写作业。先给老师复述一遍当天的作业,然后开始自己写。写完后自己检查一遍,再请老师检查一遍。由老师讲解完错题和难题以后,自己再把错误的地方改掉,并认真抄写几遍,加深记忆。接着再预习第二天的功课。

 

最后,把完成的作业放进书包里,开始阅读课外书。

上面的每一项活动,都有规定的时间,比如下午茶时间是10分钟,作业完成时间是90分钟,自行检查时间是10分钟……孩子每天按照时间规划表上的要求去执行,慢慢地他就会知道每天需要完成哪些事情,以及这些事情的标准是什么。久而久之就养成习惯,有意识地主动去完成,并逐渐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再也不用家长费劲去催啦!

 

设置任务优先顺序

要想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除了要让他们学会规划时间以外,还要懂得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按事情的重要性程度合理安排时间,是时间管理的要诀。

我们想做的事有很多,但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最重要最紧迫的事件去完成。我们要教会孩子区分任务的重要性,并据此来设置任务的优秀完成顺序。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把任务划分为四类:

重要且紧急(马上做)

这类任务往往是短期目标,如果不马上完成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当天的作业,如不按时完成就会遭到老师批评。对这类的事情应该让孩子马上做。

 

重要但不紧急(接下来做)

这类任务通常是长期目标,比如学会一门乐器,掌握一门外语,需要孩子长期坚持去做才能有收获。

 

紧急但不重要(减少做)

生活中总有些少不了一些突发状况,比如孩子上学途中发现作业忘了带,又匆匆回家去拿,忘带作业是大事,需要马上处理,但对这类可以避免的事情我们应该多加留意,不要让这些突发状况耽误了孩子的时间。

 

不紧急也不重要(可不做)

比如孩子想玩游戏,看电视等这些休闲活动,适当的放松和娱乐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但如果功课太多不够时间完成,那么这时候就应该优先学习,娱乐活动暂时搁置一边。

 

家长引导孩子认识和判断事情的重要性,孩子明白了任务的优先顺序,就会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有效完成任务,再也不会抓不到重点的瞎忙活了。

托父有话说

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协助孩子正确管理时间,应当从小抓起。让孩子明确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休息,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让他们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