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界的“腿”
—与京城收藏大家张钟达先生畅谈
文 /何奇阳
(作者介绍:何奇阳,上海志愿者奖励专项基金委员会秘书长。)
万寿路洒满金秋,路中间的杨树上黄叶灿烂,我最爱北京的秋天。10月22日,在“金鲍堂”与卢院长等老领导沟通智库人事变迁,纷繁世事,人生百味。卢院长再三说:小何,你是咱们这些人里最年轻的,要担当重大的课题,要敢于坏人做坚决斗争。卢院长还是雄风不减,仍然是当年主管《人民日报》理论组时候的风采。
“院长,我都过五十岁的人了。”我与老大哥调侃。
“在我这个83岁的老人面前,你永远是小朋友!”院长幽默着。已经多少年,行走京城,在我们的朋友圈里,年龄我永远是“小字辈”。
辞别卢院长,在同事陈先生邀约下,来到高碑店文化创意产业园。
一座红楼矗立在高碑店古家具街上,耀眼夺目。
踏进“琦檀宇”艺术博物馆,宫廷气息扑面而来。我正在门口审视着,一位老先生从里面迎出来。他热情地说:“你们脚下全是故宫里出来的东西。”
低头细看,才知道踩在我们脚下的全是边长72厘米的“金砖满地”。
寒暄中,知道老先生就是馆主张钟达先生。
在热情的张钟达先生引领下,上千件数百年的古典家具尽收眼底,或大拙或精巧,或豪放或婉约,令人目不暇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巨型金丝楠木宫灯,两侧各有一个慈禧太后曾经使用过的衣柜,地上铺的全是金丝楠木地板。
我与同事“啧啧”称奇,不约而同向张先生竖起大拇指。
江湖传说,在家具收藏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马未都的嘴,张钟达的腿。”当下,与我们交流的就是古玩界赫赫有名的“腿”。
与张先生茶述中,他自豪地谈到自己的祖上功业,也谈到自己在收藏生涯里的奇遇。交流中,我深深感受到张钟达先生不同凡俗的心胸,文玩中磨炼人生。
张钟达出生在辽宁台安县一个世家,曾祖父张程九《清史稿》中提到是“由岁贡考充盛京宗室学教习,任满,以知县用。”宣统元年,张程九被选为奉天谘议局议员。
张程九与“东北王”张作霖缘分深厚,曾经是军阀的义父。张钟达说他的父辈跟张学良还有联系,张润白是张钟达的祖父,张作霖发迹后安排张润白在他手下当警卫厅厅长,军衔相当于少将。
小时候奶奶喜爱给孙子张钟达讲古。清末,慈禧太后大量接见各地的权势人物,企图笼络,维护日渐衰落的清王朝。作为张作霖义父的张程九也得到慈禧的接见,先后接见了四次,可谓圣眷恩厚。就是在第四次接见时候,慈禧太后任命张程九到福建担任道台。正在此时,张程九的母亲因病逝世,按照当时礼俗,必须在家守孝3年,然后才能远行。于是张程九没有去赴他乡就职,而是安居辽宁。
伪满时期,讲究气节的张程九绝不作汉奸,男扮女装,带着家人远避北京,以后家人基本定居在北京。但是张钟达的姥爷,意志不坚定,在他人劝说下,当了伪满时期的抚顺市市长,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枪毙。出身在这样有历史感的家庭,张钟达自然而然喜欢上中国古典家具。他说:“我小时候家里用的就是硬木家具,我从小就很熟悉也很喜欢”。也正是这不一样的熏陶,使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明清硬木家具,成为北京城里第一批“玩”古典家具的人。
“两层楼大概有紫檀和黄花梨家具、摆件1000多件,最贵的一件就价值上千万元。”张先生边与我泡茶,边向我介绍着。
好友张佐琪女士是张作霖的嫡系后人,与我走动紧密。我电话好友,好友一定让我与张钟达先生多多交流,多听听他们老张家的传奇。
张先生说与我有缘,他又把自己密藏的一些宝贝展示给我。都说“盛世藏宝在民间”,我大开眼。
走出“琦檀宇”,深深呼出一口气,在这个秋天的北京,我穿越厚重的历史,一定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