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又有很多的创业者开始新的创业征途。
回顾近些年身边的不少朋友,都因为各种原因纷纷开启了各自的创业人生,在为他们祝福和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时,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思考。
这个思考,关乎千千万万创业者,有必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
一谈到创业,大部分的脑海中就会想到的是开公司、做生意,其实人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在进行自我创业,不管是公务员、教师、医生,还是职业经理人、上班族、打工者等都是需要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付出脑力、体力劳动,然后获取相应的收益。可以说不管是上班还是做生意,其实都是一种创业,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把两者区分开来说。
在当今的社会付出的多少与收益的多少,大体是成正比的。一直在上班或从事稳定工作的人,要想快速实现财富自由,那还是相当困难的。根据一些媒体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财富自由的标准是,个人净资产在一线城市需达到2.9亿,二线城市需要1.7亿,2018年的标准估计还会提高。
因此,创业也就成为了众多追求财富自由人士的唯一途径。今天我们针对“创业”做的还是商业方面的探讨,个人那一块先撇开不谈,重点探讨一下开公司、做生意,怎么判断初创企业自身有70%的成功机会?
一、为什么是70%的创业成功率?
要判断创业是否有成功机会,首先就要有个判断标准,那为什么是70%?
这是来自日本首富孙正义的创业法则。孙正义说,预计成功率可达70%的事业就值得一做。
70%创业法则大致就是:如果觉得自己在某项事业上有90%的概率获得成功,可能已经有同样有把握的竞争对手存在,这时动手为时已晚。如果成功率在50%,就市场的生命周期而言,可能时机尚早,同时也意味着自家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并未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业内第三方将无法判断应当追随哪一方。因此,70%的成功率是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这也就是《华为基本法》第二十二条中“我们的经营模式是,抓住机遇,靠研究开发的高投入获得产品技术和性能价格比的领先优势,通过大规模的席卷式的市场营销,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充分获取“机会窗”的超额利润。”提到的“机会窗”。(有关华为和机会窗的内容,后续有机会我们再做深入地探讨。)
在当前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尤其是前两年在资本泡沫膨胀、狂热的情况下,很多创业者都会失去理智,一冲动就投入到创业的热潮中去。
勇敢的去创业,这是值得肯定和认同的。但是,如果是盲目冲动的创业,就是需要警惕和冷静下来。当然,有时候勇敢和冲动这个一线之间,往往很难把握。
很多创业者,把冲动看成是勇敢,自认为是大无畏的勇敢,实则会给创业的成功埋下隐患和严重的风险。有人会问,你在这里空口白话,说的轻松,要我冷静、控制风险,那我好不容易鼓起的创业热情一下之就被你浇灭了。如果是这样认为的创业者,那我就劝你暂时先不要冲动,等认真、稍微科学地研究过之后,再开始你的创业计划。
很多人都了解过当年孙正义创业的故事。当年23岁的孙正义回到日本,满脑子创业想法的他没有急于求成,他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思考下一步他该如何在他考虑的40种创业模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对这40种项目,我全部都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做出了10年的预想损益表、资金周转表和组织结构图。每一个项目的资料有三四十厘米厚,40个项目全部合起来,文件足有10多米高。”
然后他列出了选择事业的标准,这些标准有25项之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1.该工作是否能使自己持续不厌倦地全身心投入,50年不变;
2.是不是有很大发展前途的领域;
3.10年内是否至少能成为全日本第一;
4.是不是别人可以模仿。
依照这些标准,他给自己的40个项目打分排队,计算机软件批发业务便是从中脱颖而出。因此,他最终才决定投入到软件行业。
我们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理性并做事到极致的创业者,但至少做一个自己对行业或所准备投身的事业有一个相对靠谱的分析。
二、如何来分析自己的事业是否有70%的成功机会呢?
一提到创业,很多成功励志学或者一些不负责任的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要敢于承担风险、要有冒险精神等,这其实是一些坐在书桌里的整天负责写文章的人很不负责任的话,或者是没有经验人写的套话。
创业不是玩探险、也不是玩极限运动,创业是一项相对理性科学的工作。
傅盛说:创业,就像做一道数学题一样。
创业固然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失败,但是成功的创业者首先对创业的风险是有把控的,或者说如果一旦失败,风险是在自己预期的可控范围内的。至少,创业失败的底线在哪里,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能否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
我们不否认有很多无知无畏的傻大白创业者,不顾一切冲出去创业,有些许成功的案例。但是,这不是科学的,而是运气的。如果一个创业者,仅仅凭运气,那么失败的风险是超过90%的。
孙正义正式创业之前,罗列过25条标准,比如“该工作是否能使自己持续不厌倦地全身心投入,50年不变”,但这不是判断创业成功概率的标准,而是自身选择感兴趣行业的标准,因此不能完全参考。
作为日本孙首富,他自有他的判断方法,但是作为广大的创业者来说,这个说法还是有些模糊,比较难以判断。
那么创业者,如何来有效评估所准备投身的是不是这有70%成功率的事业呢?
要对一项待开创的事业,进行提前的评估,这其实涉及到完整的商业模式的评估。但是,太复杂的商业模式评估,除了繁琐并打消创业者的积极性之外,也并不能合理准确地评估出这项事业的可行性,还不如,让我们化繁为简地讨论一下。
三、如何进行自我评估呢?
一项创业要想获得成功,从科学辩证的角度看,无非是“内因”和“外因”结合而起的作用,即成功的内因和成功的外因。内因,就是由创业者个人的热情、能力、经历、资源等组合而成;外因,则是由创业的社会环境、市场情况、机会、外部条件等组合而成。
对于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城市的两个创业者来说,外因大体是相同的,但是,内因确实差异非常大。比如,同样在杭州开餐馆,搞互联网订餐创业项目,马云要是开的话肯定是异常的火爆(前提是他想开并用心去经营),但是普通的创业者就另当别论了。当然,这样的比较没有现实的意义,仅仅是用来说明内因的差异。
(一)创业成功的内因(创业者的创业潜质)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思考关于如何才能使人生过得更美好、收获更幸福的果实时,提出了一个公式:人生或工作的结果=热情X思维方式X能力
稻盛和夫的成功公式,很好地解决了对自己创业项目,在个人内因方面的自我评估参考标准,即创业者的热情、创业者的思维方式、创业者的个人能力,这三个内因。
这个创业成功的公式就是:创业成功的结果= 创业热情 X 创业者的思维方式 X 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即:精神力*思考力*行动力
1、创业的热情。
热情,是创业的动力系统,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
要自我判断创业的热情到底有多少,到底能持续多久?首先我们要看创业的原点在哪里?
什么是创业的原点?简单理解就是创业的原因或者是出发点,或者说创业动力的来源。
其实每个人创业的原因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是因为突发灵感,觉得找到了一个好的创意;有的人是发现了一个市场机会;有的人是因为手上握有资源,可以顺势创业;有的人是身具一技之长;有的人是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有的人是被人鼓动;有的人是看别人创业赚的大钱了眼红,有的人是找不理想的工作;……
原因各种各样,总结起来无非是评估自己的创业,是否是自己真正能够热情持久地投入到这份事业当中。在这一点上,孙正义和稻盛和夫的观点是殊途同归的。
创业者自己对创业的愿景及目标,是否强烈的渴望?是否能够投入持续的热情来打造这份事业?
创业的热情,可以看成是一台汽车的动力系统,不仅要看创业热情爆发时的能量,还要评估这个能量能够持续的时间。
因此,创业者首先要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怀揣着理想和抱负,能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事业付出血和汗;
创业的热情,你给自己打几分?(满分100分)
2、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创业的驾驶系统,其实就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大脑,就像汽车中的行车电脑以及操控系统,它需要一个便捷、稳定而且安全。
创业者要有创业者的思维,而不是打工者的思维。
那么,创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我们简单罗列几种。
1)逆转思维
创业者在初创企业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而如果创业者不具备逆转思维,就容易在各种挑战和挫折中丧失斗志,最终可能面临创业失败的风险。创业者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能把挑战和挫折看成机遇,带领企业取得成功。
逆转思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象一下在自己的脑海中,装上一个指南针,不管环境、过程、情绪等各种因素怎么变,永远让自己的指针能够旋转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上来。
2)乘法思维
打工者是上一天班,赚一天的工钱,永远是加法。创业者是运用好资源,组建公司和团队,一旦形成良性运营就会持续获利,这是乘法。
乘法虽然获利大,同时风险也大,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损失也非常大。所以,创业者的乘法思维,既要有远见格局,又要有周全布局,这样才能长远从容布局、逐步积累获取成功。
3)减法思维
同时,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一定要保持专注,要有减法思维,哪些项目做不好不该做,就要坚决减去,对边缘项目和业务不要分散过多的资源和精力。
初创企业,只有做精做深做专,才能在细分市场赢得胜利。这是减法思维的关键点,能否摒弃各种诱惑(诱惑或许就是陷阱),专注于自己长远发展的领域,这也是对创业者的重要考验。
4)粗中有细
粗中有细,这怎么来理解?
也就是说,创业者要会干粗活,还要有细节思维。
作为创业者,完全不能像职业经理人一样,坐在办公室写写报告、开开会等,而是要对企业大大小小的事情,事无巨细的规划、投入、操作、实施。
同时,又不能过于沉迷于日常事项的执行,必须要有战略高度和格局,要有全局性思维和掌控能力。
太粗线条,就容易因小失大;样样事太扣细节,则难有大作为。
在这些思维方式中,作为创业者的你,从创业思维的角度,你给自己打几分?(满分100分)
3、能力。
能力,是创业的运行系统,就像汽车的悬架、车身、刹车、轮胎等,确保汽车在运行的过程中行动自如。
创业者的能力,有很多的方面,比如:
1)行动力。
创业,不是脑中设想的空中楼阁,而是实打实的干事业。
行动力,是第一要素。
我们常说,事业是干出来的。
在做好大致的规划和设想之后,就要扎扎实实的行动。有时候,创业甚至是走一步看一步,过了今天,还不知道明天怎么活下去,但是还是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胜利可能就在后天早上。
如果不是踏实的行动主义者,创业十有八九是难以成功的。
2)身先士卒。
松下幸之助曾说过,“当我的员工有100名时,我要站在员工前面指挥;当员工增加到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增加到10000人时,我只要站在员工后面心存感激即可。”
我想大部分创业者,开始的时候员工都是小于100人的,因此创业者在初创期永远是冲在员工前面的,一方面老板自己要最清楚公司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是给员工做示范展现榜样力量。
尤其是很多公司,初创期业务少,关系公司生死存亡,需要大量开拓业务的时候,作为创业者必须是冲在第一线的。
3)团队领导力。
创业,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是带领一个团队,开创新的事业,因此领导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有些创业者,是技术或业务出身,搞自己的内行工作很行,但是一旦创业领导团队的时候,就出现很大的问题,股东之间不和、团队凝聚力不强等。
即使几个人的创业团队,也是需要创业者有强大的领导力,带领团队取得成功。(后续有机会,笔者也会结合牛人们的一些观点并用全新的视角探讨关于创业者需要具备的怎样的能力?)
(二)创业成功的外因(创业项目的成功潜质)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自身已经具备了创业成功的潜质,但是不清楚创业项目是否能够真正成功,也就是内因具备分析外因时,那么下面讲的或许才是你的重点。
创业的成功与否,除了自身的内在成功因素是否具备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外在的成功因素是否具备?
这就要考虑刨除个人因素之外后,这个创业项目是否有独立存在的商业价值,是否是一个完整有效的商业模式?
你所创业的项目是否有真正的商业价值,正常情况下即使通过专业公司的商业评估,最终也未必能断定是否成功。
关于完整商业模式的构建及评估的部分,我们在后续的文章中会逐步阐述,限于篇幅,在这里我们用另一种相对简洁的方式对创业项目进行初步的判断。
这个简洁的创业项目成功性判断公式,我们也参考稻盛和夫的的个人成功公式来分析。
稻盛的个人成功公式中,由内而外从三个层面对人的成功进行定义并判断,分别是个人精神层面、思维层面和执行力层面。
对应到商业成功,可以分别是商业哲学、科学和实践的三个层面,在针对创业项目分析方面,讲得太大太宽泛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我们可以简单地从定位、路径和执行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关于商业模式内容,后续有机会还会详细讲。)
1、定位
创业项目的首先要评估,定位是否准确、合理?什么是定位,理论界已经有好多的注解,我们认为创业项目的定位,就是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创业项目,怎样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发展。
创业项目的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
1.1 创业机会点在哪?
创业,首先要看准机会。
机会,来源于对市场的洞察、对商业的判断。市场会时时刻刻的变化,新的机会会随时出现,也会随时消亡。市场永远在动态的变化,因此从理论上说,市场上任何时候都存在机会点,都存在没有被满足和挖掘的需求存在。但是,创业者要判断,这个机会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创业机会?
针对创业机会,可以在技术、商业模式、需求痛点方面,进行综合性判断。
我们前面提到了,华为甚至把机会窗直接写进华为基本法里,可见机会对创业的重要。
同时,机会点,其实也就是利益点,创业必须要考虑怎么获取利益?
成功的创业者,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和能力主义者的结合体。
1.2 对于社会的价值?
创业,要站在更高的角度要思考对社会的价值贡献在哪?
很多创业者,往往首先思考的是创业对自己个人的价值,能够给自己带来财富、声誉、荣耀等。
这样的思考模式,固然没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所要做的创业项目,对社会有什么价值?能给我的顾客带来什么价值?是否是一项有意义的事业?
商业哲学的核心规律就是——价值等价交换,也就是说你对社会贡献的价值越大,你最终所能收获的利益也越大。
1.3 带给公司或创业者的价值?
当然,创业者如果仅仅是个情怀主义者,这样的创业也是有非常大的风险的,所以创业者还要思考这个事业,公司能够实现什么样的价值,说直白写就是公司能够做多大、能够获取多大的利益?
创业,也不能光谈贡献价值,而不计回报,这样也是违背商业价值等价交换的规律的,很多现在烧钱创业的项目,就恰恰是在走这条路。
1.4 目标
目标不要定的太大。就像王健林所说,先定一个能实现的小目标,比如先赚它1个亿(如果不是土豪的话,那就可以定10万、100万之类的小目标)。
当然,大部分创业者,或许可定个更小点的目标、更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你要判断这个目标实现的难度多大?
2、路径
公司定位、公司目标设想的再好,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走,那么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梦。
路径可以看成是一个公司的战略步骤,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商业计划书的执行细则。
2.1 知道怎么能达到彼岸?
路径,对一个企业的成功来说非常重要。
当年,雷军在创建小米的时候,最成功的就是路径规划。先是通过每周给发烧友提供各种改进升级版本MIUI系统刷机包,迅速发展了一批忠实的小米用户和意见领袖,然后快速硬件开发,以最快的速度发布小米第1款手机,并通过1999元定价,用营销爆破效应快速打开在普通消费者中的知名度。
也就是说,成功者不仅仅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而且还清晰地知道该怎么去。创业是一道算术题的关键,也就是在这里。
2.2 远粗近细、多个方案。
创业者要通过制定简单有效的方案,规划出战略路径,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
刘春雄有一篇文章《没有战术套路,战略不过是空架子》中,提到“有效的战术套路”其实就是类似于战略路径的概念。
战略目标,一定是通过战略路径实现的。
规划了战略、制定了战略目标,就一定要形成相应配套的战术方案,即战略路径的执行方案。
毛主席是战略大师,但他同时也是战略路径制定的大师。他制定战略方向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时他又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建立根据地、游击战、运动战等一系列更为具体的战术方案,提供了现实的解决路径。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方向的同时,更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详细方案。
2.3、竞争对手能否阻碍你成功?
强大如阿里巴巴,要去做社交的APP来往,结果也是死于非命;强大如腾讯,要去做电商平台,拍拍网,也同样最终黯然下场。
当然,并非腾讯做了微信,陌陌就不能成功了;阿里做了淘宝,京东就不能成功了。与强大的竞争对手过招,要找到它所不能覆盖的市场或者它所不擅长的地方。
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创业领域,有太多创业的项目失败不是项目本身的问题,而是在强大竞争的对手导致的失败。
怎么样从有强大竞争对手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自己的路,限于篇幅这边不再赘述,我们还会另外撰文讨论。
2.4、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是否匹配?
战略路径,除了根据战略目标进行设计,还需要兼顾自身的资源及能力来考量。
印度天天喊着造航母,造飞机,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因为你自身不具备造航母和飞机的能力,结果造了几十年也还是造不出来。即使勉强造出来,结果基本是废的。
这就是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不具备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这样的战略路径是走不通的。
3、执行
战略目标和路径规划的再好,关键还是看战略执行是否能够到位。
团队的执行力,是万事俱备后的东风。雷军当年为创办小米,光是核心创始人团队的组建,就投入巨大精力。雷军在2012中国(北京)电子商务大会上分享,当初为找到一个硬件工程师,他打了90多个电话,而为了说服一个硬件工程师加盟小米,雷军和对方长谈了5次,“每次不少于10个小时,总共超过了50个小时”。
一旦,团队组建完成,强大的团队就能够快速地推进项目的落地实施。
关于执行力的文章和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我们这里不讲得过于详细,后续有机会再深入讨论。
四、小结
那么我们小结一下,怎么评估的70%的成功率?
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成功的内因公式=热情X思维方式X能力
成功的外因公式=定位 X路径X执行
我们都说,事物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是直接的相乘,而应该是像几何学中的两个不同图形叠加取重合面积大小,这里我们假设内因和外因都能重合的情况下叠加,那么取下来的值其实就是相对小的哪个值。
比如:你的创业评估。
内因=热情(100分)*思维方式(90分)*能力(90分),得分81分;
外因=定位(90分)*路径(90分)*执行(80分),得分64.8分;
那么,可以初步评估创业成功率65%左右。
当然,创业前的评估永远是不准确的,这个方法也只是初步的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有识之士来贡献自己的智慧,给广大的创业者更多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