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架构设计之一:初创入伙机制


 

股权架构设计之一:初创入伙机制

 2018-03-22 彭兴勇 财税星球

点击蓝字关注财税星球~

前言:企业核心资源是股权,可是怎样进行股权治理呢?本文将从初创期入伙机制、发展期动态调整机制、内部员工激励机制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双创潮流下,股权已成为企业最核心最重要的资源,外可扩股融资,内可激励员工,下面从初创期入伙机制、发展期动态调整机制、内部员工激励机制这三个角度分别探析股权治理。

 

股权争夺案例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不少于20家上市公司上演过控制权争夺大战,非上市公司就更多了,常常带来撕逼大战,好友变仇人同室操戈,被对手挖墙脚,失去发展机会和融资能力,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创业者们一定要规避:股权转让规则不清晰,借款与投资混淆秋后算不清账,选错合伙人,口头约定,增资扩股、股东进入退出规则、责权利不清晰等行为。


案例一:股东与股东争斗


2016年12月,雷士照明创始人吴长江一审被入狱14年,曾经的明星创始人始于合伙人股权争夺,止于融资运作连环套:初创,吴、杜、胡共有三位合伙人,股权均分,发展分歧胡、杜出局,吴支付1.6亿元取得100%股权;缓解资金紧张、对外并购,多轮融资后,占股比变为软银赛富31%、高盛9%、吴长江29%,控制权已发生危急;IPO后,2011年施耐德入局占股9%,形成私募基金为第一大股东、国际产业巨头为第三大股东,图穷匕首现,吴长江彻底丧失股权控制,两次被董事会罢免。


案例二:管理层与股东争斗


万科股东分散,管理层起主导作用是万科股东治理特色。2016年7月,围绕着万科控制权之争,宝能系、华润、安邦、深圳地铁、万科管理层等先后入局,若不是政府三会以监管之名救场,王石必定痛心疾首:股权治理的基础不牢,公司治理权被野蛮人剥夺!


这一幕幕股权争夺其实就是在争夺企业的控制权,而特别是企业初创期往往重经营管理,轻法人治理、股权治理。股权设计好了大股东可以牢牢掌控,经营才有向好的基础;如果设计缺少前瞻性后面可能会伤筋动骨,多年经营成果白白送人。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股权架构十大敏感控制点

 

参照公司法等相关法规,整理如下表

 

静态的股权架构


基于股东治理、法人治理的角度,一个初创企业股权架构设计的评价标准:有合理的股权架构梯次,创始人享有决策权,联合创始人享有话语权,再预留员工激励期权池10%由创始人代持,避免中后期稀释合伙人股权。


静态股权架构模型参照如下:

 

合伙人超过5人,建议股权架构:控制股东占40%左右,二股东持股不超过30%,至少2个股东不在经营层,预留10%做期权处理。

 

本着谁带着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负责谁决策原则,创始人应尽早建立一套股权治理机制,包括入股与退股规则、持股比例、表决权比例、分红权比例等等,紧紧围绕股权控制权,借助股权分配为公司获取更多资源:创始人不拿工作打欠条,等公司财务宽松时再补发工资;其他合伙人的股权,应通过长期在公司工作赚取,逐年兑现非一次性兑现,最长不超过5年;建立股权期权池,为后进入员工和内部股权激励做预留;采取股权代持方式,减少核心员工离入职带来的股权频繁变更。先厘清规则,保障合伙人与创造人对公司的价值战略、目标与行动计划达成抱团共识,合伙人各自的付出与享有股权份额相匹配,最大限度避免内部股权争斗,保障法人治理、稳健经营的重中之重。

 

股权架构的静态设计内容如下图:

 

 

初创企业股权架构的影响因素


初创期企业如何设计股权方案呢?基于联合创始人选择、四类合伙人诉求,股权架构设计确实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或者一两个模式就解决了。但股权分配又是创业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共患难易共富贵难。最好在公司成立前规划好,公司成立后再设计好比房子改装,改装远远比新建的技术难度大。


初创期企业股东主要由创始人、联合创始人、核心员工、投资人组成,创始人选取联合创始人的标准:业务上独当一面,精通产品技术或市场销售,有人格魅力或领导力。


 

影响股权分配的因素还有:

 

行业因素,如互联网+企业围绕着基于人力资本价值输出设计股权架构,与资源型、生产型企业存在较大差异;


运营因素,如技术导向则技术合伙人持股比例大些,O2O运营导向则运营合伙人持股比例大些;


企业发展阶段因素,如创业期、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出资越早获得股权越多;


此外还有资金因素、信誉因素、CEO因素、全职因素等等。


小米科技股权架构的借鉴


小米科技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科学、合理的股权架构肯定是其成功的基础。不考虑VIE因素,据公开的工商资料,小米科技5000万元注册资本,是由4位管理团队成员持有:雷军持股77.8%、黎万强持10.12%、洪峰持股10.07%、刘德2.01%。


 

小米合伙人都是创始人找来的,或经过磨合的合伙人推荐过来的合伙人;合伙人与小米三项核心业务(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相匹配;参与创业期早,早期56名员工投资了1100多万美元,核心成员还不拿薪水。小米难以复制,但是经验值得借鉴:

 

1、基于业务需求设计股权架构,这之间需要考虑核心业务节点在哪?是否配置核心人员?这些人的价值诉求是否得到满足?


2、先找对人再谈股权配置,在经营中磨合,先恋爱再结婚。


3、只给既有创业能力,又有创业心态的合伙人发放股权。


4、通过圈内靠谱人推荐圈内朋友,毕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