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罕见的时刻,少数比我们无知的人掌控世界


 

  梁文道:读者是一生的身份

  1.微信、微博标榜的连接性会让人陷入圈子

  很多人觉得我是一个不问互联网的人,我没有微博,也没有脸书,我有微信,但只有我的同事知道,我们工作联系。其实我很早开了脸书,大概是属于第一批用户之一,最早的原因是我在香港很积极地投身社会运动,比如我们约这个星期天下午在什么地方游行,以前我们要写邮件、打电话等等很复杂,后来我的朋友说,梁文道,现在游行太容易了,在脸书一通知就可以了。

  结果后来我用了半年,发现所有我们为了推动社会更方便,用这个理由用Facebook的人,最后都投身于另一项很重大的事件——当年Facebook最早开出来的种菜游戏。

  我那时候开始想,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大概在10年前,我写一篇东西,谈Facebook,说我不想用了。微博我用一天,推特也用一天,就停掉了。我发现它对我来讲很危险,危险的地方是我觉得它会让我进入一种部落状态他们标榜的连接性会让我陷入圈子,它在不断地刺激我要24小时跟着它,它在不断挑动情绪

  在鲁迅打笔战的那个年代,我们觉得好像很情绪化,其实他们没有那么情绪化。比如林语堂写一个东西骂鲁迅,他写完到鲁迅看到那篇文章,中间可能隔四天,鲁迅再写完又四天。其实那种情况下没有那么情绪化。这样不容易说错话,就不容易犯重大的错误。

  但是微信、微博不一样,我的反映是一秒钟的,没有时间停下来。这个东西很危险,所以我马上就不用了。其实我现在也有Facebook,但是我什么都不说,我是一个隐藏的人。

  这是我跟互联网最大的习惯,我躲在后面看。我觉得它变得部落化。而且那个时候我已经觉得它迟早会造成世界政治的分裂,会带来民主危机。那时我写这个东西,还会被人骂,觉得我幼稚,不懂互联网。现在看来好像说对了。但我始终乐观的地方,是我觉得我们没有找到更聪明的方法来用这样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也还没有完成,呈现一个更好的形态。

  我们现在看到的Facebook,它现在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危机,其实恰恰说明它本身还有很大的改进的空间。我们现在遇到的所有的互联网社交工具都在过渡阶段。

  书籍进入稳定状态是花了很长的时间。互联网当然是日新月异。但是我相信,作为整个社会共用的一种技术形式,需要一定的演化阶段的时候,会经历一个很大的动荡期,可能发展出一个相对稳固的,或者能够适应它,它也适应大家的一种状态,我还在等那样的状态。

  话说回来,你千万不要因为一个和尚用手机就很震惊,很多摄影记者都愿意拍这种东西,完全没有问题。和尚也戴眼镜,那只是一个工具。我见过很了不起的人,可以每一分钟用手机,但是手机一下来,他可以马上进入很沉定的状态。

  那个是跟人的状态有关,不跟用什么工具有关。

  2.不要以为读书能让你变成一个多么好的人

  我们不止不能够低估其他人不用读书的方法改变自己,吸收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小心,有时候我们会过度高估读书

  这个社会还有同类型的,音乐、美术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有正面陶冶的功能,这个是被高估的。读书会让你变得更宽容,更平和吗?不一定,会让你变得更孤僻还是更容易社交也真的不一定,这些东西与其说取决于读书对你的改变,不如说取决于你本来的性格。读书会让你增强某一种能力,但往往真的不一定是跟你的性格变化相关的。

  举一个例子。今年是2018年,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一战的欧洲战场上面,西线我们知道是很恐怖的战线,就是双方来回抢夺,死伤无数,是没有意义的战场。

  那时候有一个电讯兵,收到一个命令,他要去到壕沟的前线。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因为枪林弹雨,要从壕沟冒出头来看看。这个士兵每天过这样的生活,难免会受伤。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饱含阅读兴趣,他的军大衣身上塞着书,都是艺术史、美学、哲学的书,还划线。

  后来这个人战争结束之后依旧保持自己阅读的兴趣,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馆,有一万多册书,其中有好几千本是画线的,这个人叫希特勒。读书有让他变得更好吗?读书不是应该让一个人更看得开,了解世界的多样化吗?恐怕不一定。

  有时候读书更危险。他开始决定喜欢什么样的书,就成为一个书构成的部落。他开始相信那些书之后,他会沿着那些书,为自己建立城堡。他在精神上没办法走出他那个城堡。

  很多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都是喜欢读书的人,他们不止自己喜欢读书,也喜欢人家读他的书。所以,我觉得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读书能让你变成一个多么好的人。这真的很难讲,不是那么一定的事情。

  3.现在是人类史上的罕见时刻少数比我们无知的人掌控世界

  有一点值得我们观察,人类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都是由一群知识比起一般人更全面、更丰富的阶层在掌握权力。

  所以我们先人那里,大家尊敬长者。是为长者,主要是靠一辈子的听闻和经验。长者是让大家更加掌握知识的人,或者有些人他掌握某种神秘的知识,包括能够解读天意的能力,所以我们把权力交给他们。

  我们现在可能来到了人类历史上相当罕见的一个时刻,是少数比我们无知的人掌控世界,比如美国,大家开始推举一个其实比自己知识少的人来管制大家。

  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这个还是有待观察。但是起码能够说明一点,我们过去认为知识和权力天然的挂钩,我们讲“知识是权力”,现在看来不一定。也许这个知识不再是掌权者的知识有多少,而是机器本身怎么调度知识,怎么布置知识跟知识的流向

  这个是蛮有趣的,刚才我也谈过Facebook被人揭发“剑桥分析”案件,很多人觉得这特朗普是美国历史上最无知的总统,但是他赢得大选的工具可能是最聪明的工具,最掌握知识的工具,关于美国个体的信息,没有比它掌握得更多的。

  知识的流度、转向可以说明我们的权力结构在转形。有的时候你看到一个台面上的掌权人未必是那个掌权人。权力其实在别的地方,因为知识在别的地方。我始终相信知识和权力有一定的关系,你以为一个国家的总统或者身边的顾问是这个国家比较聪明的一群人吗?可能不一定,可能比较聪明的人在旁边,或者在另一个角落里。但是权力同时可能暗暗转移在另一个地方,这是蛮有趣的现象。

  “剑桥分析”华盛顿分部所在大楼。“剑桥分析”被认为是2016年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两大“黑天鹅”的幕后推手,它撕开了大数据时代下西方政治丑陋的一角,随之而来的不断深挖、细细探究更令人不寒而栗。

  4.很多古代的价值观今天是不能实现的

  我们常常说食古不化,不要以为古人讲的东西一定很对。很多古代的价值观我们今天会很羡慕,觉得很了不起,但是实际上今天是不能实现的。比如我们读《左传》,我会感动得一塌糊涂。因为里面的中国不像今天的中国,中国人以前动不动就是自杀,后面的史官说,没关系,你死了我接着来。

  这是一个中国有贵族、有贵族道德的年代,贵族的道德认为荣誉比个人身家性命重要太多。今天我们说弘扬中国文化,但如果就弘扬《左传》那一套,明天就完蛋。

  所以并不是那样的。我们读书知道,古代跟现代,世界上不同的地方都是有很多分别,价值观从来不是那么一成不变,而是总在变动。读书应该让我们知道这一点,读到古代人跟我们今天人不一样的地方,共性当然很重要,但是有的时候我会很关注他们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