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梁文道

学历: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工作简介:17岁起开始投稿生涯,首篇剧评见于 《信报》 文化版,至今其文章仍可见于 《信报》 及 《明报》 的专栏版;1998年起,开始参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实验剧场的编、导、演、行为艺术创作及视艺展览策画等;曾为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及非政府组织担任董事、主席或顾问之职;曾于理工大学及香港大学当客席讲师。现职商业一台总监、牛棚书院院长、绿色和平董事、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凤凰卫视中文台 《铿锵三人行》 及电台节目 《打书钉》 主持。但梁文道也会在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头条新闻》做主持,也会在一些研讨中国内政的演讲与在凤凰卫视不一样的言论。 现为《开卷八分钟》主持 商业一台总监梁文道 - 一人分饰数角

这是罕见的时刻,少数比我们无知的人掌控世界


 

  梁文道:读者是一生的身份

  1.微信、微博标榜的连接性会让人陷入圈子

  很多人觉得我是一个不问互联网的人,我没有微博,也没有脸书,我有微信,但只有我的同事知道,我们工作联系。其实我很早开了脸书,大概是属于第一批用户之一,最早的原因是我在香港很积极地投身社会运动,比如我们约这个星期天下午在什么地方游行,以前我们要写邮件、打电话等等很复杂,后来我的朋友说,梁文道,现在游行太容易了,在脸书一通知就可以了。

  结果后来我用了半年,发现所有我们为了推动社会更方便,用这个理由用Facebook的人,最后都投身于另一项很重大的事件——当年Face...

Read more

学问没有意义,教师不应该成为人生导师


  生命很可贵!但是,有些东西比生命还重要,那是什么呢?对搞学问的人来讲,那自然就是学问。

  我们常常听到有很多的学者,他们的处境不是太妙。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些我很敬佩的年轻学者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让人觉得非常地惋惜。有时候,我们又会听到大学里面偶尔会出现一些丑闻,听说一些教授真的就像“教兽”了。

  于是,很多人就说,到底今天的高等院校里面那些大学教师,他们是什么样的生存状况,他们怎么样地在工作呢?到底学者是怎么一回事儿?学者应该干些什么?这就让我想起来我今天手上拿这本书里面,其中一篇很重头的文章。

  《学术与政治》 Wissensch...

Read more

从抄袭的《货币战争》看中国人对无知的恐惧


中国出版界过去几年来出现过很多怪现象,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书,摆明是抄袭的作品,但照样在市场上很好卖。

另外一种情况是虚构一些书出来。什么叫虚构?一些书会标榜自己是《纽约时报》畅销书,在全世界怎么样受到好评等等。你一看,是本翻译的书,作者是一个洋人的名字,你再仔细查下去,原来这本书根本不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也从来没有这本书。这书明明就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却假托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说它是翻译回来的,还要假装它颇受好评是本畅销书。

现在这样的情况好像已经减缓下来了,没那么恶劣了,但是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市场上出现很多书,你找不到作者,找不到编者,只找到一个人,叫“编著&rdq...

Read more

没有底线的社会令人无法容忍


  “共同的底线”不是调和折中,现在中国需要的是持守底线。

  从前我以为自己是左派,结果被大陆人骂成是右派。当我被人说成是自由主义者,自由派的朋友却觉得我太左了。有些过去视为同道的左派,我今天越看越觉得他们不像左派,倒像是极右主义者。左右之争直至今天仍困扰着大家,谁都搞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属于哪一派。更麻烦的是,不同派别混战一轮,死不相让。

  中国国情跟国外稍有不同,直接拿一些外国名词套在中国身上,有时就会牛头不对马嘴。今天中国一旦接受一种外来理论,就像信仰宗教般地迷信它。如果不信奉到最极端的层次,仿佛这个理论就不够完美。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忽略现实中国...

Read more

什么是奢华,什么是教养?


“教养”是一个古老和陌生的字眼,这个词本来才是品味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把品味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

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

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是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

于是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就连内裤也可以很奢华,乃至于我刚刚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华。

本来这种东西是可以见怪不怪的,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可是有...

Read more

访黎智英:怎样读书?读什么书?


黎智英是《x周刊》和《xx日报》的老板,这个大家都知道。可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是一个多么认真的读者,会把海耶克的所有著作从头到尾一页页啃完。黎智英没上过几天学,很多人都晓得。但是大家或者不晓得他那自修得来的英文其实可以好到扮演ABC,说一些「唔好意思,我中文唔系好好」之类的话;因为他常常要用英汉辞典翻查一个英文词汇到底该怎样译成中文。

 

虽然我和他在很多事情的看法上南辕北辙(不管是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还是读书的方法),但我还是很想请他教育一下我们的年轻人怎样学好英文。最后,我发现他的方法其实是很难学的。总是令人意外的黎智英;就像他的办公室,这么狭小,这么简单,完全不是一般人想象...

Read more

贪食恶之首


   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而但凡欲望,总得放置在道德的领域里监视、思考、调节和规管。此所以性总是离不开道德的目光。乱伦和人兽交固然有违常理,大部分人都受不了;即使稀松平常如双性爱与同性爱,在一些人看来也还是不能接受的败德劣行。请仔细想想我们从小接受的伦理教育,里头起码有三分之一是和性欲有关的。

  

  于是问题就来了,既然性欲和食欲都是公认的人类根本欲望,那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会以不齿的目光看待一个性滥交的人,却不会在道德上谴责一个贪吃无厌的人呢?难道只有性欲才和道德相关,食欲却能自由自在地漂流在伦理的世界之外?

  

  看过好莱...

Read more

你有什么关系?


人逾中年,心脏难免有些毛病,一个好朋友最近便因这事走了趟医院,并且是全国知名的专科医院。好不容易约了主任大夫,没想到这位大医师一进来问的第一句话不是“你怎么样了”,也不是“你觉得不舒服多久了”,而是“你有什么关系”。还没来得及回答,忙碌的主任医生便立刻补充说明:“不是直接关系的话,我不看。”

 

在我看来,这位大夫的“你有什么关系”,可真是十分中国的一句话。在这样的社会里头,一个人就是某个人的子女、某个人的父母、某个人的配偶、某个人的表哥、某个人的学生、某...

Read more

从抄袭来的《货币战争》看我们对无知的恐惧


中国出版界过去几年来出现过很多怪现象,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书,摆明是抄袭的作品,但照样在市场上很好卖。

 

另外一种情况是虚构一些书出来。什么叫虚构?一些书会标榜自己是《纽约时报》畅销书,在全世界怎么样受到好评等等。你一看,是本翻译的书,作者是一个洋人的名字,你再仔细查下去,原来这本书根本不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也从来没有这本书。这书明明就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却假托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说它是翻译回来的,还要假装它颇受好评是本畅销书。

 

另外一种情况是虚构一些书出来。什么叫虚构?一些书会标榜自己是《纽约时报》畅销书,在全世界怎么样受到好评等等。你一看,是本翻译的...

Read more

文学,局外人的回忆


  以前母亲、祖母、外婆、保姆、佣人讲故事给小孩听,是世界性好传统。有的母亲讲得特别好,把自己放进去。

  这段话出自《文学回忆录》,是陈丹青当年在纽约听木心讲世界文学史的笔记。讲世界文学,忽然来这么一句,未免突兀,不够学院。木心讲课的框架底本,借自上世纪二十年代郑振铎编著的《文学大纲》。坦白讲,郑本在纵向时间轴上的分期、横向以国别涵盖作家的方法,今天看来已经太落伍了。而在木心的讲述里头,史实又大幅简略,反倒是他个人议论既多且广。兴之所至地谈下来,重点选择的作家和作品,多是木心自己的偏爱,全书很难找出一贯而清晰的方法。因此,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今日学院式的文学史来看。好在,读者不傻。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