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三沈”研究重点宜在哪里?


考量安康及汉阴“三沈”研究研究者似比较重视探索“三沈”的学问,特别发力在书法中做文章,意在打造书法产业,以至造成全国学界和广大游客对一门三杰“三沈”的源头模模糊糊。难怪我的安康文友丁文先生调侃:他们“瞩目的是原子裂变的辉煌,忽略了原子能量聚集的漫长过程,所以就有‘研究空白’一说。
因此我要说:“三沈”的学问固然值得研究,书法艺术也应弘扬,但他们的成才之路更值得世人深长思之。就汉阴而言,“三沈”“童子功”是怎么来的?汉阴给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成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民俗环境和家庭环境、私塾教育环境等)?才是研究的着重点。
   
少时曾长期生活在“三沈”身边的沈尹默先生的外孙、西安美院著名油画家谌北新教授也说:“现在很多研究者不清楚‘三沈’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三沈’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大课题。其实,‘三沈’的学问、思想、为人、性格乃至衣着习惯等等都是从汉阴来的,是汉水文化养育出来的,是严格的家教熏陶出来的,是多年的‘童子功’练出来的。我们应研究弘扬汉水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汉阴是典型的中国山水,这里真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三沈’兄弟姊妹当年常常跋涉在陕南青山秀水间,是这方水土养育了他们。汉阴质朴的民风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很鲜明,汉阴厚重的人文环境铸就了他们的沉稳个性,包容万象的学养。”
    有网文说:“汉阴时期孕育了
‘三沈’的整个思想文化基底。……温馨融洽的骨肉手足情谊,健全的家庭教育,几乎形成其平和淡泊的性格。此时诗词及书法兴趣的培养,更是其艺术生命的源头。”“汉阴地处秦头楚尾之汉水流域中部,是文化过渡的杂交地带,秦岭褶皱里醇厚湿重的传统、叛逆、诡谲、隐逸和神秘气息,对‘三沈’选择之古玩、文物、碑拓等文字学或者考古研究无疑具有渗透意义。”鄙人很赞成这些观点。
    的确,
“三沈”在汉阴成长为栋梁之材不是偶然的,清嘉庆年间汉阴文人蓝田玉在《魁星楼记》一文中说:“汉邑居四山之中,龙冈北枕,凤岭南屏,月水绕城三面,如带斯环,如珠斯抱,览形胜者咸谓‘其山崔嵬嵯峨,其水回流扬波,其人必磊落英多。’考诸前辈,或款悟夙成,或学业独富,经明行修者不胜指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灵”而“人杰”
谌北新教授所说的“童子功”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修炼“成功者的个性”,知识的积累,人品、学品、书品、诗品的陶冶,这些至关重要的“筑基工作”皆成就于他们的山居生活。这些方面值得深入探讨。
    研究还应诠释,“三沈”为汉阴的莘莘学子树立了可效法的榜样,虽地处秦巴山的包围之中,但汉阴人并不缺乏智慧与灵气,这里同样能走出“大师级”的文化巨子。同时,“三沈”成才的历程,也为汉阴人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只有突破山地文化意识,放眼看世界,接受世界大潮和时代新潮的洗礼,才会有更大气魄、更大作为。
(摘自李家成著《灯下拾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