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没有深度穿越过内蒙古自治区,真不知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神奇的地方;如果您脑海里仍然保留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传唱景象,那实在太孤陋寡闻了,风光各异、美不胜收的景致,横亘东西两千多公里。
不妨做这样一个历史比照来诠释内蒙古难于言表的厚重和魅力吧:历史上的蒙古族及其领袖成吉思汗为啥那么超级牛掰,曾构建过中华帝国最大的版图,曾拓展出最早的“一带一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格局,那是因为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有天赐的地形地貌资源优势、深厚而生命力极强的游牧文化积淀。
然而今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建设,由于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把准发展脉络,战略思路不够清晰,大格局思维站位不高,加之蒙内各地区空间资源条件差异很大,才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结构失衡、区域失衡、转型艰难的状态。内蒙古现有的经济基础和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工业和农牧业的资源型特征,就是总书记所说的“羊、煤、土、气”。
一、如何解读总书记的“良苦用心”
到底如何读懂总书记3月5日两会上,在内蒙古代表团的真情倾诉呢?不妨梳理诠释一下总书记经过深度研究思考、精心准备的发言,有哪几个核心观点,寓意着什么?
1、很在乎、很重视内蒙古的发展
总书记直率坦言:“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解读:无论从国际大格局、国家大战略,还是从国内稳定、民族团结、发展建设,内蒙有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内蒙古的发展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基础阶段,今后要调整战略、加大力度,快速而稳健地向前发展。
2、要正视不足、调整思路、优化结构、砥砺前行
总书记特别强调:“内蒙古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要扎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光盯着自然资源这一样远远不够。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这里所说的 “羊”指以羊绒、羊肉等为代表的畜牧产业, “煤”指内蒙丰富的煤炭储量及基础的煤炭开采业; “土”是指以包头市为代表的丰富的“稀土资源”开采业; “气”是指内蒙古拥有我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苏里格天然气资源。
解读:中央已经认识到内蒙古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基于区域性的资源开发为主,发展结构单一且不均衡,在创新和其他产业领域发展不足,这种发展模式和结构,只能是少数地区、部分近水楼台者受益,对于广大农牧民来说,没有太多的受益机会。因此,今后的改革,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机遇转型升级。
3、内蒙古的发展,必须登高望远,做战略性谋划
总书记早在4年前,就对内蒙古的发展提出“登高望远”的战略思路:“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此次两会上,总书记进一步对内蒙古开出“药方”:“要望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望向现代产业新体系,即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望向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望向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形成有竞争力的增长极……”
解读:中央希望内蒙古的产业经济尽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要通过转变观念、战略谋划、策略推进,把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推到全新发展轨道。
4、新的历史阶段内蒙古如何稳固边疆,守好祖国北大门
总书记特别强调:“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要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要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解读:内蒙古的战略要地对国家安全而言十分重要。内蒙古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其中与蒙古国边境长达4000公里,占中蒙边界的86%。但要稳固边疆,首先要惠民,让内蒙古所有民众从今后的改革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因此,把抓产业经济的创新发展与抓好民众的综合保障有机结合起来。
5、内蒙古要率先高举新时期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增强各民族的“国情认同”
总书记从民族团结、加快内蒙古农牧民小康建设步伐的角度特别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要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解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及矛盾,如何把“民族自治”与“民族团结”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内蒙古这种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尤为重要。
二、内蒙古到底如何创新发展
3月5日,总书记在刚刚开幕的2018年“两会”,特别就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从战略到策略、从产业振兴到精准扶贫、从经济发展到边疆安全、从社会和谐到民族团结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谋略、有深度、有针对性的举措,可谓用心良苦、语重心长。
恰好,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团队先后四次深入到西蒙、中蒙和东蒙做实地调研,感受颇深、感慨万千。如果内蒙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能够按照总书记的“示意”做出策略性调整和战略性布局,并稳扎稳打、砥砺奋进,未来的内蒙古将是中国北方最具魅力、最神奇诱人、另内蒙古民众幸福满满的地区。
那么,如何“登高远望”对内蒙古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战略层面的谋划和布局呢,我们经过审慎研究,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策略性建议:
第一、正视现实,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做深度梳理分析。只有深度客观地梳理分析,才能透过表面虚化,找准问题及症结所在,才能出台有效对策。特别要对内蒙古现有经济发展结构及布局,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层分析,提出优化存量、调整结构,出台渐行渐改、稳健发展的政策及举措。
比如:借力外智外脑,对内蒙古全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度调研,在客观梳理、深层分析基础上,准确诊断,开出药方,就内蒙古今后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战略性谋划、策略性方案和可以落地生根的集体举措。
第二、登高望远,就未来一个时期内蒙古的发展做出战略谋划。基于区域空间商业环境及资源结构特征,深刻认识到内蒙古在后改革开放时期的特有的“后发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出战略谋划,制定出既有战略高度又可以落地生根的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及实施方案。
比如:面向全球发标征求助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规划及方案:
内蒙古全域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及落地方案;
全域旅游产业战略谋划及实施方案;
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战略策略及实施方案;
区域资源结构调查及资源配置方案;
全域振兴乡村战略及落地实施方案;
等等。
第三、纵融横通,构建“一脉相承、互补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内蒙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边境线长4000多公里,南北平均宽度700多公里,因此,纵向对内可以进行区域性产业融合,纵向可以完善对外互补贸易和产能输出;东西可以打通陆地和空中绿色交通长廊,实现东西人流、物流、车流“相得益彰”空间组合。
比如:可以规划设计三个重点项目:
1、贯通东西的地面绿色景观高等级公路,可设立120个景观站;
2、横贯东西的第一列“景观高铁”,可设立12个景观站
3、横贯东西的低空航空“廊道”,可设立6个空港。
上述项目,无疑可以全面激活北部文旅经济,并激活和滋生出其他产业链。
第四、优化结构,重点发展“三大一新”,即:大生态、大文旅、大健康、新农牧。按照这样的产业布局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对于存量,策略“抑制”;对于增量,按照“顺势借力”的策略做大做强。
大生态——把极具特色的草原生态、森林生态、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大文旅——打造超吨位级别的、延绵数千公里的文旅长廊,打造全球最大的自驾游、自助游消费链和服务链;
大健康——打造基于休闲养生养老、蒙药及中药材基地,延长产业链条,做活产业节点;
新农牧——创新农牧产业业态,助推农牧民实现多业态产业融合,为农牧民搭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第五、分区而治,强力推动由西向东的各市区县,重点打好4张牌:振兴乡村战略、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创新产业业态、维护安定团结,各级干部要职责明确、任务到人、砥砺前行。如何落实到位,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应当做务实的深层运筹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