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四日(3):夜游普陀山
2018-11-2,普陀山
我在网上预定客栈,主要参考评分和评价人数。我在普陀山预定的这家客栈属于评价人数比较多而且评分比较高,价格也比较便宜的。原来以为位置可能会偏一些,其实还好。就在西天景区的边上,距离普济寺也不到一公里。入住之后还是有一点点失落,将近三百元的价格,而且是“豪华大床房”,居然是那样的逼仄,设施也显得老旧,而且连张桌子都没有。第二天跟服务员聊天之后才明白,我应该知足了,这样的房间在国庆期间要卖到一千以上。
接待我的小女生是老板的侄女儿,业务很熟。她带了张地图,对照着给我介绍了主要线路,主要景点,观光车换乘点,又讲了各个主要寺院的特点,烧香拜佛的要点,念诵的内容,等等。我入寺院,只是心到而已,因此主要关心还是风景。于是她又给我介绍了风景特别的几个地方。还告诉我说要是看日出的话,最好是去百步沙景区,早点出门。
安顿下来之后已经八点了。我有些犹豫,现在休息的话太早,出去的话黑灯瞎火的,又人生地不熟,可能不太安全。又一想,既然这里距普济寺不远,而普济寺又是普陀山最大最热闹的寺院,现在过去应该还会有人。于是就出门了。
我所住的宾馆位于一个居民小区,家家户户都开宾馆。这个时间,已经比较安静了。走不多远出小区,就到了景观道上,遇到不少晚归的游人。一家家饭馆,工艺品店,旅店排列在景观道边上,灯火通明。一个男人站在路口,手里举着一块纸牌子,上面写着“欢迎住宿”。他只是那样无精打采地站着,也不吆喝,也不主动跟人打招呼。
往前上坡,路两侧是粗大的古树,有亭子在拐角处露出。路右侧是一片大池塘,有稀落的大树围着;对面是一座黄色墙面的古建筑,门口有一对石狮,墙上挂着明灯。整个建筑的景象倒映在池中,美轮美奂。池子东边小山包上的亭子若隐若现。这是我上岛以来看到的第一个美景。
翻过一个小山坳,眼前出现一大片古建筑,黄色的墙面上的黑色的“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字分外显眼。前面是一片荷塘,可以看到稀稀落落的残叶。果然,这就是普济寺了。进门已经关上,出口还有人陆陆续续走出。正对着大门,在荷塘中间有个楼台,走近后发现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应该有四五米高吧。从普济寺大门往前,穿过一道圆形小门,似是一个小小市场,灯光亮晃晃的。路两边是一家家小店,有卖水果的,卖香烛的,卖茶叶的,卖土特产的。游人不多,店家张罗的声音有气无力。
这时我想到可以去海边看看。明天不是要早起去看日出吗,现在去探探路,明天早起就从容了。往东南方向走去,见到一座高塔,在夜空中黑幽幽的。拐过一个弯,眼前开阔起来,这里是个观光车站。四下里见不到一个游人,我可以听到自己咚咚咚的脚步声。前方不远,一阵阵海涛声传来,这分明是对我的召唤。即使看不清大海,可以听到涛声,甚至可以走上沙滩,岂不美哉!于是加快步伐,沿着一条估摸着会通往海边的小道走去。前面一座小屋还有灯光,走近一看,原来是看护沙滩的工作人员的办公室。
小屋右前方,隐隐约约是大堆的礁石,礁石的尽头,是一座小小观海的亭子。亭子左前方,一块巨石屹立着。涛声就从那巨石附近传过来。小屋的左前方,估计就是叫做“百步沙”的沙滩了。远远的,隐隐约约有一层层的浪花涌动着。我兴奋地跳下小屋前的石阶,一脚高一脚低地朝着亭子的方向走去。没有月光,只能借助白色砂石的反光判断脚下的深浅。那种光线下,高低的感觉往往是相反的。走快了,就有跌跌撞撞的感觉。停下来,在砂石上坐下,或者在礁石上靠一会儿;听着有节奏的海涛,吹佛着柔和的海风,真是神仙般的美好享受。
背后小屋那边传来人声。听口音是一群快乐的重庆人,三两个男人,三两个女人,三两个孩子。孩子们一看到沙滩就振作起来,蹦蹦跳跳冲将过去,于是父母们大声的叮嘱混合着孩子们的兴奋吆喝混杂一起,将海涛声压了下去。我一个人呆在礁石上,先还担心会吓着别人,看他们那快乐的样子,估计吓着别人应该是他们才对。
返回到普济寺边上的小街东头,看到斜向东北有一条巷道,两边都是二层木结构小楼。看起来古色古香,却明显是最近批量生产的结果。应该是作为旅游门面来规划建设的,但看不到一户有正在经营的样子。估计是没有生意,没能租出去。在目前经济形势不是太好的背景下,这样过剩的建筑估计很难有生路。
走过小街,商户们正在准备打烊。有店家正在将早上卸下的门板一块块装上去。从一家水果店门口经过,看他卖的苹果很新鲜,很可爱,买了三个;又买了一小兜小西红柿。加上我先前在朱家尖码头买的干粮,随后两天的午饭没问题了。
走到普济寺门口,看到一个喇嘛样子的人在门廊下铺行李准备睡觉。一根奇特而显眼的禅杖就立在墙边。那禅杖两米来长,上头较粗,下头较细,粗的一头似乎有龙虎的雕像,看起来很威风。一位老太太走过去跟他打招呼,还往他放在地上的袋子里装了些吃食一类的东西。
从院墙在池塘中留下倩影的那片古建筑门前走过,才知道门口蹲着两座石狮子的这座建筑原来是普陀山管理委员会。将这样美妙的地方用作办公机构还没有改变其纯美的风格,也算是功德无量了。
又走到一片商家的那个路口,听到吵嚷的声音。那位举着纸牌子等着游客上门的伙计还站在那里;不过现在不是他一个人,他正在接受一个女人的训斥。听那口气,训斥的是妻子,被训的是丈夫。大约是批评他太笨,在这样一个地方等几个小时拉不到一个客人还不知道挪个窝。其实我先路过的时候就想多个嘴,建议他到码头招徕生意。我先要是跟他讲了,他也挪窝了,也许他就不会挨训了。不过即使我跟他讲了他也很可能不会挪窝,他也许习惯呆在那里,也习惯每天被训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