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放缓对民众影响有多大?


  “中国经济急剧放缓”,《纽约时报》近日以此为标题,唱淡中国经济。无独有偶,中国国内也有学者宣扬中国的经济实际增长率只有百分之一点几,甚至已负增长了。这让中国的上空,又再响起了“唱淡”经济的合奏,从而引发了很多民众的忧虑。

  这些“唱淡”,其实不仅会发生在中国身上,欧美国家也时有遭遇。例如在美国,通常在美联储加息之前,不少媒体和学者们出来“唱淡”经济,专挑美国经济数据的毛病,以给美联储压力。在美联储加息之后,部分媒体和学者们则又根据一些较为正面的经济数据,转而“唱好”美国经济。每隔一段时间总要周而复始折腾一番,俨然也成“经济规律”了。

  我探寻了一下此类“唱淡”风的规律,发现经常“唱淡”经济者,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美国家,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人。

  其一,希望趁机套利投资机构。不少国际金融投资机构出于追逐利润考虑,每逢中国或欧美国家经济前景较为模糊的时候,他们总是大声唱空,以便做空市场或是趁机入货,不断上演舞高弄低的游戏。这些是生意人,也是“双面人”,总是通过在别国的股市、楼市推波助澜以获利。

  其二,部分为政绩考虑的地方官员、以及部分开发商。中国中央政府为了防范地方债务的爆破风险,出台收紧地方融资平台扩张、限制地方政府疯狂向影子银行借债等措施,导致地方政府大兴土木的“水源”骤减,令一些地方官有极大诱因通过“唱淡”的舆论压力,以逼中国中央政府放松相关政策,方便地方官员通过大搞基建项目提高经济增长率以提升政绩。

  同理,对于聪明的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开发商而言,越能获得便宜的资金,越能在地产项目上获得厚利,他们也有很大的动机“唱淡”经济,借助一些媒体大呼楼市快要崩盘,逼所在国政府放宽货币政策。

  其三,部分媒体和部分学者。有些媒体和学者为了吸引眼球,又抓住了读者们是善忘的特点,喜欢发表耸人听闻的报道或言论,制造一时轰动的效应。也有一部分学者,则深具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旦发现经济数据偶下滑,就疾呼“天要塌下来”,随即呼吁所在国政府调整政策,为经济保温。

  在他们的“唱淡”大合奏下,确实歌声嘹亮、声势浩大,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得到了广泛的追捧和传播,升温民众的悲观情绪,尤其是在部分中国中小企业在中美贸易战和经济放缓夹击下,要么缩减规模、减少投资,要么裁员甚至倒闭,更加深了民众有碗饭迟早不保的忧虑。

  诚然,中国经济当前正处在一个比较困难的阶段,无须掩饰这个事实。但是,我认为,民众也无需因为中国经济暂遇寒流而太过担忧,主要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

  其一,中国政府会努力确保2019年的GDP增速在6%或以上,以及稳定就业市场。

  如果长期研究经济问题,会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的刺激经济方案,是有一定规律可捕捉的。因为每当中国经济下滑压力增大,中国政府总会推出一系列诸如松货币、宽财政、扩基建、减税等政策组合拳来为经济保暖。如在货币政策方面,我相信中国政府将会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祭出定向或非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乃至降息等的招数,预计最快在明年2月春节之前,可能会有一次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助力经济。

  在民众最关心的就业市场方面,由于随中国的经济总量扩大、服务业在GDP比重的上升,有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吸收的就业人数,已经由10年前的约80万人上升到如今的约170万人,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想尽办法,以确保2019年的GDP增速在6%或以上,来满足中国每年逾1000万新增就业人口的需求。

  除了中国政府会确保就业稳定之外,包括中国在内的环球就业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根据瑞士银行(UBS)的最新报告指出,全球失业率在今年9月的失业率为5.2%,已降至40年以来新低。中国在第三季度末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2%,也降至近年来新低。

  这些数据与近年来受到热捧的“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工作”的理论背驰,究其原因,银行低利率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便宜资金以发展、工人薪酬的降低让企业可更多新聘人手、以及全球劳动人口的下降从而减轻了就业市场的压力,如中欧及东欧的劳动人口每年萎缩约1%,中国的劳动力则已经触顶了。

  上述的情况及新变化,对中国就业市场而言,意味着招聘岗位数量仍大于求职人数,且就业市场出现了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的尴尬局面。何况,再好的年头也会有不景气的行业,再难的年头也有蓬勃生长的行业,中国民众要获得理想的职位,或无需太过考虑经济增速,更需考虑如何不断追求新知,学习新的观念和事物,或进一步取得更高或更多的学位,以此提升竞争力。

  其二,GDP的增速多零点几个百分点或少零点几个百分点,和民众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从经济历史可得知,GDP这个统计法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是1930年才在美国问世的,当时主要是为帮助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了解其“新政计划”能否成功改善造成美国股市下跌将近90%、25%的劳动力失业、数千家银行关门和生产力急跌的体系问题。由于GDP数据是由政府绘制、统计的,政府绘制、统计这个数据时,主要是为了决定开支、评估各项计划的成效和系统的安定性,并不是为了要告诉民众跟他们个人财产相关的大事。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GDP统计法在1930年创立后,不少国家纷纷跟随,将GDP作为一国经济健全与否的最佳指标。但当时大部分国家,都属于以劳动力为主的产业型或农业型经济,而不是现在的服务导向型经济。这就导致了传统的GDP统计方法,已经无法掌握新的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加上没有一个统计法是在计算机乃至互联网问世后发展出来的,因此,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使效率大为提升后,这种变化并没有太多反映在GDP的统计数字上,这对近年来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而言,尤为如此。

  对此,GDP的统计方法,对政府、对投资者而言还有宏观上的参考意义,但民众而言,只要就业稳定,多零点几个百分点或少零点几个百分点的GDP增速,“既不负如来,也不负卿”。

  当然,要使民众未来无需再为“唱淡”风而担惊受怕,以及使民众能够获得更多向上发展的机遇,中国政府或许有必要颠覆一下过去的传统思维和做法。

  首先,需要消除民众对经济学的疑惑。过去几十年以来,“经济学家”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甚至成为一个贬义词。

  这是因为,很多民众认为经济学太数学化,太艰涩难懂,加上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金融事件的是非多含糊其辞,令经济学这门学科成为了无数人的挖苦对象,其中甚至包括来自国家元首的挖苦。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到访伦敦经济学院,曾开口质问经济学家们:为何没有一个人能预测金融危机的爆发?又如,在更早之前,美国前总统杜鲁门也曾因为经济学家总是向他解释一方面如此,另一方面这般,让他难以判断经济真相,因此想找一个“独臂经济学家”(One Handed Economist)。连国家元首都对经济学深感疑惑,多数民众面对经济学的艰涩术语、枯燥数字,更是不免却步。

  对此,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政府或可考虑,把经济学列入“常识”课程的类别。每一位入读大学的学生,不管修读什么科目,在大一或大二阶段均须修读一门经济学课,条件允许的城市,高中阶段则可修读经济科目。以此协助民众可进一步了解经济、金融世界的真相,推动民众站在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曾发生过的经济危机和困境,以此对国际经济、金融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初步的判断,而非听到风,就是雨。

  其次,需要降低普通民众对政府的依赖性,略遇到一点困难政府就急忙保护、照顾、刺激,反而不利社会的发展。为向读者体现经济学其实也深具趣味,在此我尝试以卡通片《哆啦A梦》作为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

  日本卡通片《哆啦A梦》(在我的那个年代,哆啦A梦被称为叮当),之所以在中国大受欢迎,因描述的正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令民众有认同感。在《哆啦A梦》里,大雄象征普通民众,静香则象征普通民众的同情者及中/上产阶层,胖虎则象征极少部分的暴力阶级,富豪阶层是小夫,知识分子阶层则是小杉。

  哆啦A梦的角色很明显,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负责解决所有遇到的事件,虽然用心良苦,但却让大雄对哆啦A梦产生了依赖性,实质阻碍了大雄往上发展的路径,最终令社会、经济发展更陷困局。

  我们可以很轻易发现一个经济规律,如果大雄(普通民众)不往上爬,那么财富会更加集中到小夫们(富豪阶层)、静香们(中/上产阶层)的手里,这些有钱人因为大量的财富囤积,会导致全社会出现储蓄过剩的问题,由于小夫和静香只是少数,更多数的是大雄这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储蓄过剩且普通民众消费不高,会让国内市场的需求疲软,并带来恶性循环。

  纵使哆啦A梦继续出动各种“法宝”(如松货币、宽财政、扩基建、减税)帮助大雄,这只会让大雄出现短暂的“厉害”(有些钱)假象,但不是真的厉害(有钱),那么,大雄就很容易为了继续维持“厉害”的假象,会通过不断透支哆啦A梦的“法宝”来维持这一假象。

  哆啦A梦在短期内,固然可以采用“法宝“来帮助大雄,以抵销大量储蓄造成的需求疲软,或者减税、放松货币政策等措施以提振国内需求。但是,长期而言,大雄若不能往上发展,小夫和静香这类群体的储蓄率所占的比重将持续增加,有效需求持续不足,哆啦A梦的法宝会有用尽的一天,可能到时也无法再通过法宝来帮助大雄了。毕竟,财政和货币政策已经走到极限,失业又无法转嫁给外国,那么甚至有陷入长期停滞的风险。

  "Economics"(经济)一词,最早出自希腊文,所表达的意思是家庭和房子,经济并不只包括GDP增速、生产、发展…那是有所偏颇的。经济实质包含了地球上的家园,内涵是如何让各个物种能够和谐相处,以及充满向上流动、发展的空间,而绝对并非只是注重GDP增速。

  而且在任何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居高不下的经济增速,往往隐藏弊端,埋下巨大危机的种子。反而经济的每一次调整和放缓,都是必要的自我疗愈和成长,为更高质量的增长打下基础。如果不能坦然地走过低谷,我们也就无法攀上更高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