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在今年上半年遇到的主要问题,源头是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限制。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几个大型国有银行,向民企发放的贷款数量相当有限,由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支撑的影子银行就成为民企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资管新政收紧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对民企产生直接影响。另外,资管新政不允许银行理财业务投资非标产品,切断了股权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的一大融资渠道,间接降低了民营企业得到资金的能力。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地方政府的基建项目增加社会投资,还为民企提供资金;在资管新政下,这些项目纷纷停工,从而减少了民企的流动资金。
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神经,这根神经伸向民营企业的部分需要层层畅通。去年的经济形势相对较好,民营企业的信心较足,因而开始较大规模的扩张,因此让今年面临的困难更大一些。但民营经济的主体是健康的,如果金融神经能够畅通,今年实现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比翼齐飞是不成问题的。
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消除对货币的恐惧,保持货币的适度增长速度。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即不会支持经济的长期增长,而只会推高全社会的价格水平。然而,这个论断只有在市场是完备的情况下才成立;在不完备的市场里,情形会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得到资金的难度大于国有企业,但民营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更优,因此,适度增加货币供给量,让民营企业能够得到资金,就可以增加全社会的产出。
当然,这不意味着“大水漫灌”是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唯一途径;结构性改革的效果更大。我国民营企业遇到的融资困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多数民营企业是中小型企业,经营风险高,银行忌惮给它们放贷有其道理。传统银行控制风险的办法是要求企业提供不动产抵押,我国银行的大部分贷款仍然是这样做的;由于民营企业的不动产有限,它们得到的贷款也有限。我国的银行系统也在创新,股票质押就是创新之一,但这次没有想到股市下挫如此严重,许多民营上市公司的市值下降1/2到2/3,迫使它们平仓。
因此,国有银行不愿意给民营企业贷款,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实质是银行缺少与民营企业风险相抗衡的手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允许银行对贷款企业的风险进行灵活定价,目前只允许企业贷款利率上下浮动50%的做法可以调整。在我国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政策部门有必要对此做出积极改变。民营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远高于正规的银行利息,多出的部分都被中间环节挣去了,与其这样,还不如都给银行,这样才能提高银行给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影子银行的作用不可忽视。过去一段时间,P2P出现了跑路的现象,对这个行业进行整顿,加强监管是必要的,但也不宜一棍子打死,让小微企业失去一个重要融资渠道。新的资管办法虽然不允许银行的理财业务直接投资非标产品,但允许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投资非标产品,相信各个银行正在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旦调整到位,理财资金将再度流入市场。
一个健康的企业债市是银行贷款的必要补充。银行的表内业务要对储户负责,避险是第一要务;由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展表外业务,则可以承担更多的风险,企业债是这些业务的一个较好投资对象。企业债的另一个好处是它的分散性,比股市更加灵活、更容易照顾到地方性中小企业。
最后,我国还要下大力气,发挥股市的融资作用。目前,我国股市每年只能够提供六七千亿元的融资,占全社会新增融资总额(15万亿左右)的比例微乎其微,与巨大的股市市值完全不相配。究其原因,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新股发行速度太慢,股市资金空转。
在11月5日的上海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将试点科创板和股票发行注册制。两者都是盼望已久的改革。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已有授权,三年来一再推迟实施。在党和国家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科创板和注册制的意义非常重大,预示着具有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将获得一个便捷和宽广的融资渠道。
在我国180多万亿的总债务中,民营企业只占20%左右,这和民营企业对经济总量60%以上的贡献率是不相称的。此次民营企业在降杠杆过程中经历的困境,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随着改革措施一步步到位,相信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会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