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不去做”的事


  

  巴菲特说:投资的第一项原则是不要亏损。第二项原则是永远记住第一项。

  

  芒格说: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将永远不会去那里。

  

  在投资中,“不去做什么”要远比“做什么”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那么,“我会死在哪里?”有哪些事是我不会去做的呢?

  

  一、不投资不懂的平台。懂与不懂往深了说是个哲学问题,这里不详谈。用芒格的话说就是:“你不配拥有一个观点,除非你比所有人都能够反驳它。”(含义是:影响这个观点的所有主要因素与逻辑你都完整地思考过。)

  

  二、不追求短期目标。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不追求短期收益,比如我不会因为某个行业或公司今年“可能”大涨就进行投资,决定我们投资与否的核心标准是所投资产品能够长期预期回报率。不控制短期波动,为了控制回撤而牺牲长期确定性收益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很多投资者都知道不应该追求短期收益,但同时却认为应该控制短期回撤,在我看来,这两件事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当然,在一些时候,能够在确保长期收益的同时控制短期回撤或者增加收益,这是具体策略应用的问题。

  

  三、不进行过度分散。分散是对无知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最优秀分析师摊薄甚至毁损,过度分散的结局几乎就是长期收益的平庸。“真正的风险来源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于建立在格栅智慧上的高确定性投资决策而言,集中投资于6-10家公1-3三种产品已经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如果你必须投资于20家以上的产品才感到安心,那么很可能你一个产品都不懂。(非巴菲特/芒格式价值投资理念不在讨论范围内)同样,我更不会因为担心当年投资业绩落后于平均水平,而选择去配置一些所谓的主流甚至热点行业。

  

  四、不押注于中短期市场走势。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在绝大多数时候无法进行有效预测。而人类直觉系统的特点是所接收的信息越多越容易生成观点以至过度自信。因此,押注于中短期市场走势在长期来看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敞口(损失机会成本也是风险)。市场在少数极端状态下,确实会形成一定的可预测性。在这种情形下,我仅仅会以少量仓位来获取这种大概率实现的超额收益机会。这是在为个人主观判断进行“打折”后基于凯利公式的最优化决策。

 

  

  五、不过度押注于主观逻辑和预测。这点可能有些不好理解。它的核心含义是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主观的逻辑和预测是渺小的。因此,我们对事物发展的预测需要经历实践不断地检验(同时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来增加它的确信度。或者直接寻找已经经历过长期实践检验的逻辑。因此,在经历实践检验之前,我不会押注于自己的主观逻辑。而是随着确信度的不断提升,能够给予它的仓位权重自然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