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伴随“互联网+”、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就业正从工业领域转向服务领域,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将成为“十三五”就业的“增长极”。
就业需要再定义,找到新的“参照系”,如果沿用“工业时代”就业概念、标准,来衡量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就业,必然会带来“失灵与误解”。
做好数字经济下“新就业”形态顶层设计,创新“新就业”的界定与统计标准体系、加强数据化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大数据下的信用贷款体系、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人社服务体系。
数字经济下“新就业形态”顶层设计的思考
文 | 郝建彬 阿里研究院1我国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
中美成为数字经济的双子星座。我国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
与之相伴的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预计到202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有望达到60%,服务业将成为我国劳动就业的主渠道。伴随“互联网+”、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服务领域,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将成为“十三五”就业的“增长极”。
当前,在“互联网+”、“双创”等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呈现加速增长态势,网民数量、应用广度、移动互联网领域等多个维度指标已经成为全球领头羊,全球十大平台经济体中,中国占据了三席(阿里、腾讯、百度)。
2016年,我国的网民已经超过7.3亿人口,移动互联网用户接近7亿,平均上网时长是接近4小时,网络外卖用户量超2亿。
电商全球第一大国、快递第一大国。
阿里巴巴成为亚洲市值最高公司,2017财年交易规模3.767万亿元,活跃用户超过4.5亿,菜鸟体系日均处理包裹超6000万,电子商务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超3300万。
电商带来服务业就业领域的扩大,从电商快递员到外卖人员,从商品电商、订餐电商,到上门服务电商。
根据波士顿咨询《迈向2035: 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报告预测: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将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48%,总就业容量达4.15亿。
相关机构预测:中国目前55-77%的就业,未来会由于“数字化技能”含量低而被存在技术取代风险。当前,我国就业观亟待从“工业思维”向“数字思维”升维支撑“网络强国”战略。
2新兴技术催生三大就业变化
1、组织方式:平台化
“平台+多元应用”的组织结构(或大平台+小前端),在不同企业中得以碎片化呈现,即不同程度的“后台标准化、统一化、模块化”与不同程度的“前台个性化”之间的组合。
“大平台+小前端”的体系运转,呈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小前端走向小微化,乃至个人化,让无数具有“工匠精神”的个体,其创意、创造、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施展。
平台在这一结构中扮演了基础服务者、资源调度者的角色,如阿里巴巴向千千万万的商家提供信用体系、用户体系、商品体系、交易流程、计算能力、服务标准等服务。
2、雇佣方式:弹性化
数字经济下,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市场需求出现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企业组织必须以柔性化的结构来应对当前的动态环境,尤其是要改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出弹性人力资源雇佣模式。
这一模式的内涵可总结为工作地点弹性化、工作时间弹性化、工作内容弹性化、雇佣期限弹性化等四个方面。弹性化的雇佣模式有利于雇员灵活安排个人时间、有利于组织根据客观环境灵活调整人力资源策略,也有利于促进就业,为社会经济带来积极影响。
3、就业边界:扩大化、全球化
产业升级成为常态,就业边界不断扩大。智能机器能力的持续强化使人类的部分体力、脑力负荷得以解放,也伴随着落后产业和就业机会的淘汰和消亡。
然而,劳动者又总能在新兴领域、通过技能升级实现价值,劳动及就业的内涵和边界也随之延展。
机器智能化及平台就业使就业者的身体素质、所处地域不再构成制约,不论是身处偏远地区的个人还是小型化组织都可以通过平台获得全球性的工作机会(如airbnb房东、upwork工程师等)。
3新就业的三大现实问题
1、数字经济下,就业的“再定义” 就业需要再定义,找到新的“参照系”,如果沿用“工业时代”就业概念、标准,来衡量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就业,必然会带来“失灵与误解”。
经济结构调整背后转变: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转型,带来经济:从确定性——不确定性,从集中化——分布式;产品单一标准到多元多样;中国也从劳动密集型就业,向技术、数据密集型就业转型。
90后群体“就业观”发生巨变。90后、00后斜杠青年比例呈上升趋势。通过平台技能分享,实现价值交换,一天切换N个身份,程序员、网店主、主播……
2、数字经济体系下,“人才培养”问题?
大学生创业失败率较高,一定程度上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与“数字经济脱节”导致。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16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创业群体不仅有70后、80后,更有许多90后、00后。
《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6》显示,全国16至40岁青年是电商创业的主力人群,由16至40岁青年个人淘宝网店占淘宝网店总数的80%。2016年,淘宝网电商创业人数较2015年增加6.9%。
3、数字经济下,小微企业融资“贷款难”问题?
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者的核心问题是融资难——大银行不服务小微和创业者;小银行要求强担保、强抵押,门槛高,流程长。
大多数小微企业主(网店主)在“双11、618”等节日大促,存在用钱急、额度低、周期短,但又缺少可抵押资产和担保资源的痛点,导致企业规模无法做大。
4、数字经济下,“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全国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人员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初全国203万电商物流从业人员,近一半的站点人员工作年限在1年以下,快递员跨省流动比例在50%以上。
现行保障体系建立在“工厂、生产线”“人员流动性低”前提下,很难当下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人才流动“高频、多发”,如何实现“社保账户”异地对接保障?
4对新就业的四大建议
当前,我国的就业政策面临转型升级,做好数字经济下“新就业”形态顶层设计,推动从工业经济下“千人一面”到数字经济下“千人千面”转变;从流水线的简单重复,到创意、创造的激活释放,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跨越发展。
具体建议:
一是创新“新就业”的界定与统计标准体系
就业观念:从“雇佣”到“交易型服务”、“合同”到“协议”,从“就业”到“工作”。就业统计方式创新:从以企业为单位的统计到“平台+个人”,实现“个人账户方式下的统计”。
统计手段创新:云(云计算)、端(app)、数(大数据)的统计。
二是校企结合加强数据化人才培养及相关专业学科建设
抓紧在数字经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布局,培养机制市场化、人才培养梯度化,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实现“人才零库存”培养。
三是创新创业贷款融资方式,探索建立大数据下的信用贷款等创业融资扶持体系
2016年9月,安徽人社厅与蚂蚁金服合作大数据下的“纯信用贷”。目前,已有30多万人贷款,授信近50亿元,最大单个贷款用户授信30万,最低日利率万分之1.5。
让大量无法通过抵押、担保而急需短期周转资金的创业者,能够获得周转资金。考虑扩大试点省份,为创业者“雪中送炭”。
四是针对越来越多的80、90后网络灵活就业人员,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就业支撑、社会保障等服务体系
如安徽省人社厅将“阳光就业”网上经办系统入驻支付宝“城市服务”,申请人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线上办理就业创业登记申请、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申请、劳动合同查询等提供服务,提升服务效率、降低办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