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断腕改错,互联网生态如何纠偏


“魏则西事件”引发网民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商业推广的广泛关注。5月9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的联合调查组向社会公布了调查结果,提出要求百度做出严格审核商业推广服务、明示推广内容和风险、排名机制调整等多项整改要求。百度搜索公司总裁向海龙表示,百度坚决拥护调查组的整改要求,深刻反思自身问题,绝不打一丝折扣。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今天面向百度全体员工发出的内部信中也明确表示:强调用户至上,牺牲收入在所不惜。

“魏则西事件”终于迎来一份官方鉴定书与整改书。相关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无论是要求事件的核心当事方百度严格审核商业推广服务、调整排名机制,还是明示推广内容与风险,都可以说是直接的“对症下药”,也击中了通过“魏则西事件”被再次放大的“百度问题”;百度方面的表态,也堪称诚恳。然而,这样一种整改意见和当事方的认错态度,是否能够完全杜绝类“魏则西事件”的再次发生,它是否又是“魏则西事件”全部的教训,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整改意见要求从即日起,对医疗、药品、保健品等相关商业推广活动,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违规信息一经发现立即下线,对未获得主管部门批准资质的医疗机构不得进行商业推广。这其实是重申了网络平台在信息发布上的核实责任。但“主管部门批准资质的医疗机构”中那些或明或暗的被出租的科室又该如何定性?虽然卫计委此前已经发文明确要求严禁医院科室出租,但从既往的情况和现实来看,恐怕很难做到完全的禁绝。若再发生类似的情况,主管部门是否应承当相应的监管失察责任?要看到,魏则西所遭遇的“致命科室”正是存在于三甲医院之中。

“魏则西事件”所揭露的“恶”,不限于是提供错误“路标”的百度,其它还包括相关管理部门对于互联网企业规范管理上的暧昧态度与规则的缺失,以及莆田系医院乱象所揭露的医疗行业灰色地带等等,这些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在后续的整改意见中,整改的“火力点”,显然更多的指向百度。有必要警惕这样一种“处置策略”,可能构成对于更多“恶”的遮蔽。

该起事件中,伦理与道德是出现频次最多,又最能调动各方批评积极性的观察视角。比如,作为互联网企业百度的道德伦理,比如莆田系身上所代表的失范的行业伦理。这些或许都对,但其实还有一种更大的伦理不应被忽视,即魏则西的个人悲剧背后所无形存在的一种“行政伦理”。为何在医院科系承包上,禁令与乱象一直“相安无事”?“魏则西事件”又对于当下的互联网企业和医疗市场的管理,提出了怎样的“行政伦理”要求?回避这些,要么是智力上的偷懒,要么是故意的“遗忘”。

“魏则西事件”其实提出了这个时代所应共同直面的两大困境,伦理与规则。在伦理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从企业伦理到行业伦理的“失陷”,可能给个体带来的巨大的“吞噬”;在规则的角度,我们更看到了一个社会若处于规则混乱或执行不力的情境下,会面临怎样的风险。但伦理与规则历来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没有规则的行业中,我们很难想象会出孕育出多么健康的行业伦理;而一旦没有起码的内在的伦理约束,我们也很难想象会有对规则的敬畏。

因此,如果说任何一个行业的崛起,都难以完全避免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野蛮与罪恶”,那么,我们期待“魏则西事件”能够成为一个分水岭,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向原始积累阶段的一次疼痛的告别,借此重新确认和找回新的价值坐标与伦理规范。

谈论道德是容易的,道德也是必须的,但道德从来离不开合理规则的涵养。我们固然希望看到百度在“魏则西事件”后能够真正按照整改的要求和自身的承诺,肩负起自己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成为“良心与善”的代名词。

如果一切整改只是建立在临时性的行政命令下,一切指向只是一起“偶发”事件中的特定公司,那么,这样的整改或许就很难接近人们所期盼的真正锻造出一个安全的信息社会。所以,以“魏则西”事件为“教材”,建立一套立体的规则体系,并提升规则的执行力,当是在谈论“伦理”之外,所必须强化的规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