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在世之界·代前言·世界是什么·上


 

    朋友们新年好!新年伊始,我对世界的最大许诺,是今年的头半年让世界了解世界!笑了!谁不知道世界是啥,还用你说!是的,差不多我们人人在每一天都会说起 “世界”二字。但我敢说,没人问起的时候我们好像谁都知道“世界是什么”,那么,如果今天我如此问您了,您能回答我“什么叫世界”吗?其实,在小时候我也不知道,尤其是精神处于幼年的人,对于“什么叫世界”就不是“丈二和尚”说不定直接就晕了。“什么叫世界”,这的确是个令人眩晕的提问。即使有一种满意的答案,说不定回答方式也令人瞠目。那么,在2016的阳历新年,《在世之界》就尝试回答这个令人晕菜的问题。

·失望的世界

  也许,猛醒过来的人会大喝一声,且住,“什么叫世界”这分明是人哲学家的问题,你算老几?没错,这问题似乎有专属性,属于人哲学家们的问题地盘。其实单说问题本身,这是一个有无“回答能力”的问题,而这个“回答能力”跟“世界是什么”的存在属性原本是相应的。世界中是有些专属领域,专业问题由专属专家回答。但哲学问题好像有些特殊,它有问题的专属专断层面,也有问题的普通普世层面,存在所有普通人可能介入的端口。比如,我们都是“普世价值”盖涉下的“在世”者。

  从一般的文化视野中,我们熟悉的世界概念基本上应该由三个解释模式构成不错,对其中的头两个模式,普通人是不大容易介入的:1客观本质是否能够认识,这是此岸的物理世界,主要有科学和科学家回答;相反,主观本质是否相信,这是彼岸的精神世界,主要宗教和神学家回答。但世界还有一个介于此岸和彼岸之间的层次,也就是第3,与我们耳鬓厮磨的家常感觉层,这层世界,或亲切或冷漠,总之可以触摸得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存在于科学和宗教此岸和彼岸、现实和信仰的互渗之间,构成了客观和主观综互纠结着的一个夹层世界。

  无疑,这个夹层世界具有复合的属性,总起来说很简单,但却不是日常的简单;拆开来看又很复杂,却又不是一般般的复杂。就是这个纠结着各种价值是非的夹层世界主要是指望哲学和哲学家来回答的。那么为什么不说“要由”而说“指望”呢?因为我们对时代哲学的解释能力很失望,指靠不上。这个夹层世界本来是存在的,而我们以往的哲学却过多地将我们的哲学理解导向了科学或宗教,这使得人们对世界的体会、追问、提问以及回答都抓不到要领。以至于,因为难于回答这个夹层世界“是什么”,搞得整个世界“是什么”还在久久的期待中。意思是,所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其实到现在还是夹生的。

      二·世界的暗

  那么拷问这种“世界观”的夹生现状最主要的影响还在人和哲学自身。以往的哲学在对世界和“世界观”问题进行回答和导向一直有“丈二和尚”的感觉,整个世界“什么样的因没有一个可感的外貌从而难以形成完整的印象。没错,“什么叫世界”作为认知对象的确浩瀚得令人瞠目,因此哲学家在回答和导向的时候不着边际可以理解。问题是,“世界”时空属性应该还处于存在问题的首位尽管世界之大与人生之小差点构不成对象性关系。在这样的时空结构中,如不是人类具有强烈的反映诉求,我们或许会浪费和错失掉人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然而,条蛔虫不了解它的终生宿主“郭识一是谁”这可以原谅;但人类不了解它的终生宿主“世界是个啥”就不可原谅。因为,人是宇宙中唯一自证到需要居高瞭望前路走向的畜生。面对着具有时空品格的“世界”,它并不像用一种“物质”或一种“精神”就能统一概括那么简单。那么,“世界”的时空属性究竟该怎么把握,这对哲学家所依赖的语言局限性来说是具有旷古的难度。甚至即便爱哲学的我们有时候也会计较,就算克服了这个时空难度又能怎样?就假定“世界是什么”在哲学家思想中完整呈现,对于受众来说,如何用理解接招是又成问题了呢?

  好在“世界”一词从语义上暗示,它自身是有“边界”的,而纯客观宇宙在时空上无限广延或有限而无界,总之是“无边界”的,显然,无论是科学家眼中的宇宙和神学家心中的“世界”与“世界”一词本义不符。至少,“世界”一词的语义本身具有“边界”,这暗示到,世界可能并不指谓宇宙,至少没宇宙那么大,“世界观”也不一定被捆绑在科学的探索触角上。再说了,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应不应该是科学或神学认为的那个“世界”呢?哲学,显然有廓清自身地盘独立诉求,这说明,“世界是什么”将决定着“哲学是什么”的地盘专属性那么,可不可以从科学或神学认为的宇宙或世界中廓出一个专属于哲学的独立地盘呢?也许,这就是在世之界在假想上的合理性

   于是,笔者在此节的心得是,只有抓住“世界是什么”的要点就成了。打个比方说,既然“世界”可以从科学和宗教认为的宇宙或世界中廓出来,廓出来的“世界”有体量有时空属性,比方说就像一个“时空之瓜”,像瓜就得有一个瓜蒂啊,如果我们还能看见世界这个的瓜蒂还在流出新鲜的汁液,我们就敢相信它是从宇宙之藤上摘下来的。那么既然这样,“世界”的“瓜蒂”指什么东东呢?

   ·世界的张力

  笔者认为,“世界”的这个“瓜蒂”就是人类的“在世”性。你我他,大家首先是“在世”者,“在世”者的先在性,整个世界活着的理由,也是夹层世界跟客观世界连接的客观根由,唯物主义者管这个叫“世界的客观性”。就像我们吃瓜的时候就不必在意瓜藤一样,《在世之界》于此际也不必跟着“世界的客观性”咧咧下去了,《在世之界》有它完整的自解释任务

   人的“在世”性天天与我们耳鬓厮磨,在家常感觉中,“世界”与我们悲喜相关,或亲切或冷漠,在患得患失之际,我们能感觉到世界的新鲜汁液从“在世”瓜蒂的断面上流进流出。不唯如此,恐怕哲学史上任何一种哲学或所谓的“世界观”都要具备这样一个“在世”的瓜蒂吧康德的批判哲学那么艰深,他也必须借助于“经验知识”这类概念与当下的世界进行连接如果觉不出整个康德哲学也有它感性的“在世”瓜蒂那他的批判哲学肯定是白读了世界的“在世”性是鲜活可感的。易中天曾闲侃说,生活要体现它的“有意思”,不要老说什么“有意义”无意义什么的。嗯,好得很,人的“在世”瓜蒂要老是有一种能量的汁液流进流出,得失之间,有悲有喜,有人生低谷,又有峰回路转,有文学家诗人关注的感人情节,这当然就是“有意思”的事情啦!

   但作为半个哲学家,易中天也不能说“有意义”“没意思”吧?人生“在世”的瓜蒂老是有能量的汁液进出,有患得患失的在乎,这当然跟经济时代的“价格”有关,“价格”与我们的“在世”层面同在,“在世”的人通过“价格”与他人交换能量,无论身体与事业才能成长,人们主要靠“价格”交换展开自己的出发点。不是吗?我们的生活实际上已经很少有没被“价格”交换格式化的领域了,似乎所有的“价值”都可以兑换成等额的“价格”,我们亲切的世界已经被熟知的“价格”切分,那么,可以被“价格”切分的“价值”能会成为信仰吗?于是由此反推,“在世”的对立面还应该一种“在世”的“价值边界”环廓着,世界,在边廓完整的情形下应该存在着一个不可被“价格”思维切分的价值立场和“价值世界”。人的“在世”显然要靠各种功能的“边界”定内化的伦理秩序和自律原则,尤其在确认“在世”完态外貌上,世界的“价值边廓”应该具有不寻常的重要性。

   如果哲学还算一种典型的知识体系,那么从知识论角度看,我们肯定不愿承认,一个看不出外貌的事物可以被知识化。也许,只有这个“在世”“边界”凸显后,哲学家眼中的“世界”才能现出不同于客观宇宙自身属性了尤其对哲学存在的合法性而言,“世界”的完整面貌呈现了,我们才可以承认世界上还有“世界观”这的头号大学问!

   那么,跟经济时代的“价格”相对,“在世”的“边界”出现,这一定有“价值”的事情;如果跟“有意思”相比,这当然算是一桩“有意义”的事情咯。再说了,“在世”出现了“边界”对于人类来说本身就可能是世界的永恒属性的呈现哲学所需的永恒属性终于呈现后,哲学在诠释“价值信仰或所谓永恒性的时候才有了到了现世的依据,于是这个“价值”就更是“意义”本身的呈现了。那么,说过了“心点和边界”,还有它们之间的内容,怎么安顿呢?我们从简单的几何逻辑中找了个概念叫“半径”。于是,笔者说要陪着大家周游的,就是这个从“在世起点、动能半径和适应边界”之间凸显出来的别样世界。

   由于《在世之界》的逻辑起点——“在世”,既是人生淡定的心点本身,又是我们摆开“动能半径”的支点,更是维系终极“适应边界”的永恒凭籍。所以,跟科学视野中纯客观世界和神学视域中纯主观世界有所区别,这个曾经被哲学家们说不清道不明的夹层世界其实应该叫“价值世界”“价值世界”由现世的“价格”关情和边界的“价值”关切构成,这是一个富于价值张力的世界《在世之界》在陪大家周游这个世界的同时,还要捎带脚对以往的“纯客观世界和纯主观世界”进行时空位格的价值反思。此时此刻,《在世之界》的全部思路将主要由这样一个概念群构成:

   1元概念“世界”;

   2演绎概念“在世之界”(包括“界中在世”);

   3推导概念“在世而有界”;

   4推导概念主线的主脉展开—— 即“在世起点、动能半径和适应边界”这三个要件;

   5合题概念“价值世界”。

    也就是说,“世界、在世之界、界中在世、在世而有界、三个要件、价值世界”,是贯彻《在世之界》通篇的关键词。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知识论”,作为关键词,它关系到合题概念“价值世界”的感性特征。在哲学感觉饱满的人看来,“价值世界”的经验性、先验性和超验本质在知识论外貌上其实是一个东东。因此,《在世之界》的“知识论”本质比哲学行家们常说到的“认识论方法论”还重要。读不懂这些关键词的内涵,几乎不能进入《在世之界》的思想结构,恐怕在跟我们周游“价值世界”时要掉队

  ·世界的展开

  从哲学语境回到现实,当下是个万众创业的大时代。那么,《在世之界》声称要周游“价值世界”,到底能周游出什么“价值”呢?因为,这既是市场经济的深化时代又是互联网时代,一切主观世界里所谓的“价值”都要变现的。比如以往哲学上所说“价值信仰”向来是受制于“物质现实”。只不过在这个时代信仰“受制”的内涵更迫切更具体,跟钱包的关系非常密切了。对于多数不富裕的人来说,什么样的文化“价值”都要“受制”于“价格”,买本书要刷钱,听和尚讲经不也得化时间成本么!那跟你周游了一圈“价值世界”肯定要耽误时间精力的,俺们付出成本账跟谁算?

  嗯,这就算个真问题了!那么这时,重新确认一下“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就非常必要。举个例子,前年南方出现过一桩伤心事,由于孩子在水塘边玩一部新手机,多米诺效应使然,后一个去救前一个,不幸的是一家人全部溺亡了。假设这手机是苹果4,多钱就不说了,就说手机是有“价格”的,那一家人的性命呢,当然就属于“价值”范畴了。对整个世界而言,“价值”是“价格”的分母,在更广泛的时空中,“价值”承载着“价格”,而对“价值”的完整看法和相关的系统理论就是所谓的“价值观”。在特定语境下,也许“价格就是价值”。但在价值哲学的问题认识层,“价格范畴和价值范畴”应该分别居于“价值观”的两个极端上,就像前面提到的,“价值世界”由现世的“价格”关情和边界的“价值”关切构成但最关键的,这个时代所呈现出的严重问题还不是价值与价格学术淆乱主要是精神中主观上所那个“价值观”无处附丽,与人生贴切的价值观,比如对伦理秩序的认知尚找不到一个可以为之撑腰的“价值世界”

    以往的哲学在定义“价值”的时候,总在一词“满足”上做文章满足,是价值哲学的关键词。百度一下,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亲们,您读懂了吗?就是说,什么东东满足了我们的什么要求,那么这玩意就是有价值的。那为了捞手机全部溺亡的一家人有价值吗?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就是“过去的就叫它过去了”,死了的,就不说了。作为顽固的历史文化心理土壤,这影响到了“价值观”的本体皈依。中国内陆现有的“价值体系”既不承认宗教神学的世界观,明明又需要一个“价值体系”却又在哲学自身找不到本体皈依。以往的哲学新旧不说,新旧哲学都没有证明出自己地盘中的“价值世界”。具体在哲学学科中,主要是搞不定现世的“价格”关情和边界的“价值”关切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么构成的。

  也恰恰是《在世之界》对“价值世界”哲学阐释任务。《在世之界》的重点恰恰要锁定“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展开的内涵和类时空的体量;肯定要描述“价格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肯定要确认此岸和彼岸之间的“价值边界”,否则靠“价值世界”立命的哲学首先是无安身时空的。当然,像“人死了,钱还没花”和“钱花光了,人还没死”这种人生大遗憾是普通的民意在调侃“价值世界”的分裂价值分裂,是本时代存在的突出现象和大问题。而《在世之界》的思想过程即在于证实“价值世界”的存在,其终极旨趣肯定会回到哲学人学,回到中国文化身心合一上。这说明,《在世之界》的骨髓还是中国传统,之所以选取了这样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我只是不想让哲学史继续负累我的价值证明过程,我只想拿时代熟悉和接受的理由来证实它。

  熟悉中国哲学的朋友们对“身心合一”并不陌生,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哲学对“身心合一”的认识深度截至目前还仅止于对阳明心学的读书、和猜想,作为哲学命题“身心”究竟怎么才能分开来又是“合一”的既没有充分展开过,所以也不曾完成过哲学的合题哲学,是一切思想形式的思想,既是思想就要展开思想的内部关系展开思想,那就是在发挥哲学“解释世界”的功能。据我的哲学领会,真正的哲学其实都不能直接“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也是通过跟俄国中国的本土化结合间接“改变世界”的吗?哲学的价值顶好了也只是在正常发挥“解释世界”的同时间接地去“改变世界”。

   那周游“价值世界”将如何间接地改变我们的个人世界呢?比如说,不是钱少买不起就是比较起来老觉得贵,你光说“价值世界”不行,你的说法总得根商品“价格”有关吧,尤其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精神落地儿问题

 

 

 

                                                                (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