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产能过剩”不仅是挂在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嘴边的常用词,而且也似乎得到了高层决策者的认同,因此还频繁的见诸于官方文件与各类媒体,与此同时,各种“去产能化”的观点也变得热络无比,这一现象持续了十多年而延续至今,但事实上,基于全球化的现代经济模式,是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换句话说,“产能过剩”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所谓“产能过剩”,一定是要相对于市场需求而言的,脱离了市场需求来谈过剩,就像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说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一样荒唐可笑。一定空间地域和某一经济体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所对应的市场需求,与其所具有的产能所对应的供给之间是否平衡,如此才能决定该经济体的产能是否处于过剩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从来就不应把市场仅仅只定位在本国市场,因此产能是否过剩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体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即你这个经济体的产品是不是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去在全球市场上获取足够多的份额?如果你的产品具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你可以获得全球市场六成、七成甚至更高的份额,那么就不存在什么产能过剩的问题,相反,如果你的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在开放市场的环境下,即便你的产能连本国需求都不能覆盖,你仍然有可能是产能过剩的,因为本国的市场份额会被更有竞争力的外国产品所占据,你的产品照样会卖不出去而因此呈现为过剩状态。所以,假如一定要说产能过剩的话,那也是没有竞争力的产能过剩,对有竞争力的产能而言,过剩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因此产能过剩也就成为一个伪命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代经济产能大于需求事实上是一种常态,否则就不会有竞争,也不会有由竞争带来的技术进步了。
那么,对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能,究竟是应该去产能化?还是通过改善治理、加快产业升级来提高其竞争力?答案是明显的,特别是针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就业问题某种程度上比经济发展更重要,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绝不能是去产能化而只能是提高竞争力。假如一个通俗的比方来形容,就好比是在一辆高速奔驰的蒸汽机列车上,炉膛里的燃煤和锅炉里的水之间如果失衡,当火旺而水不足的情形发生的时候,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加水而不是撤火,假如用撤火的办法,其结果显而易见:列车一定会趴窝!
诚然,中国经济长期由投资拉动,各级决策者管理水平低、激励机制的错位等等问题的存在而导致了大量低效率的、无序的、或结构失衡的投资,由此使得许多行业的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只能在市场竞争中挣扎于行业低端或短命夭折,这种现象广泛发生在各种产权所有制的行业企业中,但它的根本原因显然是竞争力问题而非过剩。也正因如此,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问题才变得异常紧迫,我一直坚定的认为,相对于结构调整而言,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问题更为重要。在微观层面来说,所谓产业升级,就是指企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基于这一认识,可见所谓去产能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劣方。
当今世界制造业翘楚的德国产生了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历史学派,这一学派的先驱是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他认为,不存在普世适用的经济学理论,任何经济发展方式都必须结合相应的历史情况与现实条件,他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必须特别重视根据本国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发展自己国家的民族经济。从这一点上说,历史学派与凯恩斯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脉相承的。由此也可以推断,中国经济产能过剩以及去产能化等声音的出现与高涨,目标就是冲着中国经济政策的凯恩斯主义倾向去的,尤其是许小年,回顾他近年来的种种言论,说他是批判凯恩斯主义的急先锋毫不为过。当然,理论上的观点分歧与争论是一种正常现象,但理论终究要变成政策依据、成为经济实践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经济是去产能化还是产业升级的选择上,有没有阴谋论的可能?联系到去产能化将导致中国经济列车趴窝的结果预判,我的观点用一句俗话来概括:防人之心不可无!